这里有片翠林花海

时间:2022-07-13 08:04:10

“翠林花海”,多么的诗情画意,当它与一个乡村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联在一起的时候,不由得引人探究它的奥秘。

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通向田间地头、家家户户,一排排砖瓦结构的民居整齐有序地排列着,秸秆气化站正静悄悄地把燃气通过地下管道送到全村每户居民的厨房……虽然正值隆冬时节,记者走进“北京最美乡村”之一的房山区窦店镇河口村时,仍能强烈地感受到这片土地的勃勃生机。

更让人意外的是,就在5年前这个地方还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冬天冷嗖嗖、夜晚黑漆漆”的典型贫困农村景象。可短短5年的新农村建设,就让河口村旧貌换新颜。村党支部书记刘德新说:“建设新农村,我们绝不搞形式主义,决不搞‘好看不中用’的‘样板’工程。要让村民实实在在地在建设中尝到甜头,得到实惠!”

从基础设施起步让环境美起来

2004年4月,一直在外从事建筑行业的刘德新被河口村村民推选为党支部书记。致富不能忘乡亲,经过审慎的思考,刘德新毅然放弃红红火火的事业,回到河口村带领大家一起干。这一干就是8个年头,按村民的话说:“舍不得他下来,跟着刘德新有奔头!”

河口村位于窦店镇东部的小清河畔,村子不大,只有215户居民,510口人,是一个“遥远”的小村庄。让贫困村脱贫,这是刘德新当上村支书后最想做的事,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目标需要着眼当下逐步实现。

“当务之急就是以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完善为切入点,使村民直接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新生活。”新思路带来新契机,2007年河口村被确定为市级基础设施建设类型重点村。借助这一东风,刘德新带领村民们对村庄环境进行了全面的整治改造,实现了环境的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对全村8.4公里的街道、胡同进行了硬化处理,彻底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难问题。花花草草不再是城市美容的专利,在河口村大到村庄周围、街道两侧,小到胡同庭院,甚至温室大棚周边都被花草点缀着。原来的残墙也变成了一座座“文化墙”,看似可爱的涂鸦饱含教育意义,“八荣八耻”宣讲公民行为准则,“绿色・健康”提醒大家保护环境。村庄的每一处都让人赏心悦目。

“三起来”工程更是温暖了村民的心窝窝。2006年,河口村彻底实现了让农村“亮起来”、让农民“暖起来”、让农业资源“循环起来”。村中的路灯是太阳能灯:太阳能热水器也挂上了家家户户的屋顶,吊炕更是让室内暖意融融;建秸秆气化站,利用废弃的秸秆生产燃气供应居民使用:家里全部改用水冲式厕所,自建的污水处理厂将生活污水及粪便进行及时处理,中水用来浇灌花草树木:每户配备垃圾桶,村里每天定点统一收集垃圾运往垃圾处理场。这些措施既节能又环保,同时也让低碳理念深深植入到村民心中。

基本的生活设施有了保障后,刘德新开始想着充实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6000平方米的文体娱乐广场在村中心建成,看书有图书室、看电影有数字影院、打篮球有篮球场,村民们在此可以找到自己的乐趣,或下棋、或遛弯儿、或聊家常、或健身,这里俨然已经成为河口村的一道靓丽风景。“虽然我们是农村,但是我们的目标是让村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刘德新激动地说。

完善公共服务:让百姓踏实起来

优美的环境已经形成,村民们受益其中。“但这还不够,让村民在生活上无后顾之忧,日子过得踏踏实实,是我们第二步要实现的目标”,刘德新说。看病难、看病贵是目前社会的一个通病,对于收入较低的农村居民来说,得一次大病更是会倾家荡产。能够解决好这个问题就是服务村民的大事。

2009年,北京市率先建立了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北京户籍的城乡居民,即使不在企业职工养老、国家行政事业单位退休制度覆盖范围之内,也都可以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按照这一政策,河口村给每位符合条件的村民都办理了养老保险。60岁以上的男性村民,55岁以上的女性村民均能享有养老保险金,圆满解决了困扰农村多年的养老问题。

在河口村,村民的医疗合作参合率达到百分之百。村里还为每位村民办理了大病医疗统筹,让村民看得起病,不再为高额的医疗费用而发愁。为了解决村民们看病难、就医难的问题,还建立了村级医疗卫生服务站,村民们可以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这些措施使得邻里和谐和睦,“老有所终,壮士有所用所长,鳏寡孤独皆有所养”的和谐局面在河口村业已形成。

做强产业支撑让村庄兴旺起来

“从解放前就开始种玉米、小麦这传统两大茬,一直种到了改革开放后,种成了贫困村。”聊起以前的河口村,刘德新不免伤感,“显然这已不符合时代要求。要想致富,首先就要向传统的耕作模式开刀”。见过世面,善于谋划的刘德新开始着手思考最根本的问题,如何让村民们富起来,让村庄兴旺起来。

“没有其他优越条件,我们就靠土地!什么值钱种什么!”这个看似简单而又需要胆量和魄力的想法在刘德新心中酝酿了许久。经过多方考察,刘德新决定在河口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种鲜花、种蔬菜……可钱从哪里来?这钱不能和村民要,刘德新就多方面筹集资金建大棚。2007年,第一期工程50个日光温室大棚将要投入使用。给谁合适?给独生子女户!这一做法既公正,又支持了独生子女政策的施行。此项提议全体村民一致通过。东西卖给谁?刘德新带领大家跑政府、跑市场、跑企业、跑客户,解决销售问题。

还是那块土地,还是那些人,却实现了十几倍、几十倍的经济效益,这种变化让村民们欣喜若狂。现在河口村的设施农业第二、第三期工程已相继投入使用,已经实现了每户一棚。“为解决一家一户进入市场难的问题,我们建立产供销联合体――北京翠林花海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在管理上实行统一育苗、统一种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质量标准、统一销售的运行机制,全面解决大家在事业发展中的难题。”刘德新介绍。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改善既改变了村民的观念,又为事业兴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河口村如今又实现了产业链的良性循环。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解决了本村及周边村500余人的就业问题,老百姓一年四季有活干,有钱挣,腰包逐渐鼓了起来,整个村庄也兴旺起来。

2004年,河口村仅一条不足400米的水泥路,人均年收入不足4000元,村集体收入仅38000元。2008年,在北京市委农工委、市农委、市旅游局联合举办的“寻找北京最美乡村”活动中河口村荣登榜首。2010年,人均收入达到1.5万元,昔日的贫困村如今靠自有品牌走进干家万户。河口村的转变着实令人震撼!“现在我们是北京最美的乡村,我们还要做最富的乡村。‘十二五’将是河口村再次蜕变的五年”,河口人信心满怀!“翠林花海、生态宜居”,未来,河口村将会有怎样的发展与改变,我们期待着……

上一篇:由百分之一到一万亿 下一篇:农民到市民,还要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