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生“唱”读现象的成因

时间:2022-10-07 06:54:27

浅析小学生“唱”读现象的成因

笔者从2001年参加工作以来,就从事小学的语文教学,而且是边远山区的农村小学。农村小学生的朗读绝大部分是“唱”读,也就是学生在读书的时候,不管一句话的长短,总是以字为单位,一字一个停顿,而且标点符号的停顿也和字与字之间的停顿是一样的。句子末尾的一字,不管是第几声,一律拖得老长。这朗读,听起来就像唱歌,说得难听一点就像庙里和尚念经的声音,而不是真正的朗读。导致学生“唱”读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是我们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所要反思的问题。我就以多年的调查以及自己几年来的教学经验,说说我自己的几点分析:

一、跟学生识字量有关

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在接触到新字时要进行反复的拼读才会,而且对所学过的字,不是很熟悉。再加之低年级的学生的生理发育还不够全,对事物的辨析能力较弱,我们的文章都是由一个个的汉字所组成的。所以在读课文时,在读出第一个之后,无法很快地做出判断和肯定,还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来反应,在这段反应的时间里,学生就习惯性地把前一字的音拖长至发出后一字的音为止。而且低年级的学生不注重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只注重把音读准,以至于把句子中的词语分开读,把句子中间的上声字的音完完整整地读了出来,这就违背了我们汉语的语言表达。所以就成了一字一拍、拖腔拉调的“唱”读。如果在低年级不给予及时纠正,在高年级甚至以后的学习中都会存在这种“唱”读。

二、跟环境因素有关

农村孩子接触到的人群太过于狭窄,没有正规的发音所引导。低年级的学生自制能力不是很好,模仿能力却是很大。他们习惯在别人说完话的时候,悄悄地模仿刚才的话说一遍。但是我们边远山区的语言太过于方言化、地方化,在语音上与我们的普通话有一定的不同之处,给学生造成了学习普通话的障碍。所以在朗读时就形成了与平时说的方言相同的语气,形成了“唱”读。

三、教师误解了有感情的朗读

朗读,在字典里说的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很多教师就仅仅只是理解其字面意思,而忽视了其内在的含义。他们认为只要是整齐就是所谓的朗读。所以在学生“唱”读时,教师不但没有及时地给予纠正,有的教师甚至还表扬那些“唱”读的同学。因为在“唱”读时,会读的学生发出了大大的、长长的声音,不会读的也有了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滥竽充数,让人听起来就感觉到很“齐”。而那些有感情地朗读的学生由于没有等着那些“唱”读的学生反而受到了教师的批评。这样就使得那些会朗读的学生误认为要拖长声音才算是有感情的朗读,从而就形成了全班这整齐的大合“唱”。

四、跟教师的年龄有关

年纪稍大一点的教师由于教学模式相对陈旧,在指导学生读书时就要求学生也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为第一要务,以读整齐与否来评价朗读好坏的重要因素。在朗读上就会出现把学生往“唱”读的路上引,就因为这些教师在自己做示范朗读的时候也是一字一个停顿,句末拖长声音。再加之在读的过程中,老师还不时用手或头的摆动来指引学生,这样模仿力极强的小学生也就形成了以“摇头”作为节拍的朗读方式,句子中间的上声音节就容易会被完整的读出来,从而也就形成了唱读。

五、跟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本身习惯有关

有的学生在朗读时喜欢用自己的手指或笔作为指引读的方向,读到什么地方,手或笔就指到了相应字的下面,把每一个字的音都读得很准。听似很整齐,但不是真正的朗读,就形成了字与字、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都是一个样,这就是形成了所谓的“唱”读了。但是,这种现象也并不都是学生的自主行为,绝大部分是受到教师的影响。教师为了不让学生在读书时分神,就要求学生采取了这样的行为,长此以往就导致学生养成这种习惯。教师的教学方式上还有,如在课堂教学时,没有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只要求学生自己先去读,而且还特别强调在课文的某些方面要注意些什么,要怎么去读,但就是不会把正确的读法读给学生听听,就没有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学生也就没有了正确的方向,任凭自己对教师所说的话的理解去进行了随心所欲的朗读。

总之,学生形成“唱”读的原因不单是学生本身的问题,而绝大部分的原因是由于学生以外的因素所导致的,包括环境因素、人为因素等。我们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对于学生养成的“唱”读习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还是应在自己的身上找找原因,不能总是把责任强加给学生,总是认为是学生自己出了问题,其实不然。

作者单位: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水田乡龙洞小学

上一篇:在数学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下一篇:自主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者学习动机保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