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电子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时间:2022-10-07 06:54:17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电子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摘要:紧紧围绕人才需求市场,提出了高职电子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以就业为导向、工作过程为载体、相关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点探讨课程结构体系改革,根据岗位职责、任务群与职业能力的要求设置专业课程。

关键词:就业导向;课程体系;电子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116-02

一、高职课程体系建设发展状况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1]如果从上世纪80年代算起,在起步上就比发达国家晚了近20年。虽然起步较慢,但发展非常快,这与国家的重视程度是分不开的,国家先后出台多条法律政策支持高职教育发展,使得我国高职教育规模迅速扩张。我国高职教育从1998年起步,经过十年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至2009年为止,已经接近高等教育的一半规模。在全国范围地市,基本都设置有一所高等职业院校,高职高专所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密切。这种教育规模的大力发展,使我国进入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时代,创造了一个新的奇迹。长久以来,我国地域性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跟随地方发展的职业教育也存在不均衡的特点,专业的设置与课程的设计具有较大的差异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在发展过程中,盲目追求规模的扩张[2],将本科教育模式“压缩”后移植套用,没有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与需求建立专业和设置课程,培养的人才只是本科模式人才的“缩减版”,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就业难”。高职教育的初衷是“服务地方,办出特色”,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和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3],但是部分高职教育的现存模式明显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不符,产生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1.对职业教育理念的理解不深,造成部分高职院校将本科教育模式“压缩”后移植套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教材等都是与职业教育发展不相适应的。

2.只关注客观需求的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尊重人性的发展。

3.课程体系的建立,对原理和理论过分重视,实践和应用性相对缺乏。

4.根据时下的“热门”专业建立课程体系,缺乏与地方相结合的特色,不能很好地服务经济的发展。

直到2006年教育部颁发了16号文,才为职业教育改革统一思想并指明了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方向,文中明确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明确指出“要加强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故我国高职教育中课程改革和教材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以就业为导向作为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是职业教育能够健康发展的一个保证基本。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就要与时俱进,彻底改革,转变办学模式,根据企业不同岗位的需求建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当前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尚存在系统性偏差,导致这一状况最直接的原因是课程设置不合理。长期以来,高职课程照搬本科课程的模式一直延续,造成高职培养人才与本科趋同。在相同就业领域里,高职生和本科生竞争,前者的劣势不言自明。本来应由高职培养的市场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由于课程设计、实施效果与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毕业生难于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结果是“有需求、没人才”。因此,当前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的核心任务是课程体系改革,当务之急是要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三、以就业为导向高职电子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策略

1.课程设置以项目实训为载体,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高职类电子专业的特点是技术更新快,动手实践要求能力高,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教学改革,要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教学观念,摈弃以传统理论和虚拟实验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对培养目标及教学目标要有清晰的认识,重点是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将专业知识融入到实践实训的项目中,通过加强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动手训练,培养高技能的“实操能手”,服务地方企业,为经济发展做贡献。

2.教材应包含电子新技术,适应企业岗位的技能需求。现有的高职电子专业教材,包含电子相关基础知识,理论描述较多,项目实训较少,不能改革实际的需求。因此,对于电子专业教材,应综合考虑新技术的发展、岗位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由教师根据项目和实操编写相应的教材或实训指导书,在注重电子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在电子产品安装、调试与维护等方面的动手能力。根据行业和企业的实际岗位技能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建立高职电子专业实训项目教材。

3.探索高职电子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传统课程教学的中心是以教师为中心,高职电子专业教学改革应转变观念,围绕学生为中心开展,这是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与教学环境,让学生能较好融入其中,产生对学习浓厚的兴趣。这种教学改革的策略,摒弃了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主体为学生,让主体学生能更加积极和主动地参与课程教学。同时,教师由主体地位转为引导者的角色,通过设计实训项目来引导学生学习,并作为评估者的角色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

4.努力向双师型教师转变,注重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对高职电子专业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求老师必须掌握专业技术,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和就业情况,成为合格的双师型教师。要全面熟悉本专业教学的体系结构,有效地将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与专业知识和技能连接起来。同时,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高职院校应积极创造和争取教师进修的机会,教师也应积极投身社会到企业中锻炼。教师通过培训和企业实践,在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同时,又可将当前最新的专业技术和行业就业动态带到课堂。

四、高职电子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尝试

根据专业建设规划和社会需求的发展,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应用电子专业为例,进行高职电子专业的整体课程体系改革尝试,并在实践中对其逐渐完善。每一门专业课的开设,都具有明确的实践应用对象和技能培训目标,对应相应的技能岗位。调动所有专业老师参与,每一门专业课程都落实课程负责老师,以人力保障加强课程建设,争取全部专业课建设成为校级合格课程。

根据高职电子专业就业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在课程的设置上改革课程体系,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上。将整个课程体系划分为四个教学模块:

1.围绕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训练而设置的“通用知识和专业基本知识模块”。

2.针对应用电子岗位技能要求而设置的“智能化应用和数字音视频技术模块”。

3.针对电信岗位技能要求而设置的“通信系统综合模块”。

4.针对嵌入式系统岗位技能要求而设置的“嵌入式系统综合模块”。

针对应用电子专业的特点,在认真分析电子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基础上,调研相关企业的岗位需求以适时调整技能培养目标,以新技术和新应用改革相应课程设置,同时增加更多和实际岗位一样的环节以满足实际就业的需求。

与此同时,本专业团队教师以课程的教学为突破重点,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以《电子电路EDA技术》为例,以岗位需求为目标,以考证教材和网络需求资源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内容的改革如下表1所示:

五、总结

以培养就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电子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以动手能力培养为目标,依托地方经济,可促进高职教育由“学历教育”向“就业导向”转变,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的改革;可促进就业,实现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功能,解决由区域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而带来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工艺、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匮乏的需求矛盾;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高职教育的特点,为高职的发展方向提供研究参考依据,有助于将高职教育的定位转化为高职院校的具体办学行为,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赵丹丹,赵志群.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5).

[2]赵志群,赵丹丹,弭晓英.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回顾[J].教育发展研究,2005,(15).

[3]丁学恭.就业导向“双证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7,(13).

上一篇:从高校监考角度谈诚信教育 下一篇:面向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学科竞赛体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