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思考

时间:2022-10-07 05:37:52

对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思考

摘 要:学校的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培养未来高素质人才与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阵地。我们必须增强德育实效性,为学生形成优秀的品德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学校;德育;实效性;增强;思考

近来,学校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实施行为规范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目前,中小学生思想品德面貌的主流是好的,但是,在加快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德育工作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最突出的就是中小学德育的实际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在当前和今后的德育工作中,必须树立德育务求实效的科学观念,要把增强德育实效作为重要课题来研究。

一、要处理好长期性和近期效应的关系

现在,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时期,这场巨大的变革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稳定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创造性以及适应各种社会环境的能力,能自觉地按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自我调控、自我实现、自我发展。因此,给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课题和更高的要求。在增强德育实效的过程中,要重视德育目标素质化。

德育目标素质化首先表现在增强目标的前瞻性。青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代表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理想信仰、思想道德和文化科学素质,不仅是当前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而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功能在于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全面的良好的基础,所以说,学校德育目标必须着眼于未来,要从大处着眼,从长计议。

德育目标素质化还表现在促进德育目标内化为品质。学校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形成内在的稳定的思想道德素质,因而确立德育目标既要立足于学生的在校表现,更要考虑到学生终究要由学校步入社会,面对纷繁的社会生活,学生能否清醒地分辨真假、善恶、美丑,这才是学校德育效果的客观检验。一般认为,研究德育的实效性,必须处理好德育实效的长期性和近期效应的辩证关系。

二、要处理好德育总目标和分层次要求的关系

进行德育工作的过程是达到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的途径。知、情、意、行是德育过程的重要环节。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机制很不科学,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应试教育”的重要特点是重视教育的“结果”,常常忽视教育过程,特别是重视以分数表现的考试成绩,以此作为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教育的唯一标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学校德育也同样存在着无视教育过程的倾向:对德育的认识,往往片面理解为对德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德育目标上,只有方向性目标,缺乏过程性的到达目标;在德育的方式方法上,往往是为了应付形势的需要,以一律的内容、形式去进行一律的活动。这样做,表面上德育工作有声有色,轰轰烈烈,也可能取得一时较好的结果。但这个过程过于简单,不仅实际效果不大,而且会引诱、助长教师、学生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

面对不同的受教育者,必须突出德育要求的层次性。首先,必须要求适度。适度的要求是增强可接受性的前提条件。比如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品质方面都应提出适合他们的不同要求,从而分出层次,循序渐进,以求实效。如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主要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基本的道德观念。因此,德育工作者既要善于把握全体学生的一般特点,又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

三、要处理好学校、教师和社会环境影响的关系

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个系统工程,构成这一系统的诸要素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它们的矛盾运动与协调发展推动着这一过程向着预定的方向前进。近年来,由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步伐的加快,学校德育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显得更加广泛和复杂。对此,许多教育工作者只看到了社会环境产生的对青少年成长不利的因素,于是,在修筑学校德育的铜墙铁壁上狠下功夫:不准学生与社会上的人接触,尽量减少学生与校外的联系,严格控制学生放学后回家的时间,有的学校连春游也取消了……在如此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纯而又纯的德育,结果如何呢?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步入社会后,不但很难改造社会,创造未来,而且由于缺乏政治、思想、道德的判断能力,连现实社会都无法适应,甚至步入歧途。

实践证明:“封闭式”教育,相对于开放型的现代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而且毫无前途。对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们应该加以辩证地分析。转型期社会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并存,造成社会结构失衡,价值观冲突十分剧烈,对教育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学校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在强调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要更加重视课外活动的教育作用;在充分发挥学校德育功能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这是增强德育实效的关键环节。

优化社会环境,是增强德育实效的重要条件。社会环境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取向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往往从影视、歌曲、文学作品中寻找自己的偶像,寻找自己的人生信条。学校要积极开展对家长的指导工作,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把对子女的期望同国家培养青少年的要求结合起来,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教育子女。

德育基地是充分开掘德育的社会资源,要使之经常地、能动地为学校德育服务。各级各类德育基地的建设,能增强全社会的德育意识,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渠道,对青少年可以发挥巨大的教育作用。新世纪呼唤我们培养出一代“四有”新人,新的形势要求我们战胜德育面临的种种挑战。对此,我们德育工作者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我们相信,只要积极探索,不懈努力,深入思考和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德育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遵循教育工作及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不断充实富有时代精神的内容,采用新的教育方法,形成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大环境,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就一定能取得较大的实效。

上一篇:突破教学硬资源的瓶颈,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下一篇:小学班主任评价能力的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