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学生“无中生有”

时间:2022-10-07 03:48:51

鼓励学生“无中生有”

摘 要:素质教育一直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工作重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开放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激活学生的思维,尽可能地挖掘新视角,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自身的创造性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学会在丰富的语文课堂中无中生有,对文本进行二次创造,体会个性化创造的趣味。

关键词:自主;质疑;发散;想象;思索;创造

新课程改革为教师发展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教师原有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从一个引领者变为一个启发者,甚至于一个旁观者,从台前走到幕后,把语文课堂充分地交给学生去自主创造。素质教育一直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工作重点。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有意识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是以现有的文本为基础,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尽可能地挖掘新视角,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自身的创造性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而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语文更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层代表,如何让固定的课堂教学生出“创新”的花来,真正激活他们潜在的学习兴趣和潜力,让学生对知识运用的游刃有余。小学语文教学所要培养的创新其实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多维提升,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一点想法。

一、在发现探索、质疑问难中培养创新精神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会提问题的学生往往比会解决问题的学生更加的活跃。质疑问难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去发现隐性问题,勇于提出不同的意见、看法,让他们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碰撞出新鲜的火花,这就要求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去找“问题”。

1.课前练一练、玩一玩——提供想象契机

很多教师都会在课前的5分钟花费心思:小记者播报新闻、朗读展示、讲故事比赛、成语接龙等等。这些小环节对学生而言并无实际性的创造,有时甚至是生搬硬套、应付了事。创造力是创造性思维素质和创造想象能力组成的一种高级活动能力。思维的发散不是凭空的,而是需要找到依托点。而这个依托点又不能生僻,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话题最好是亲切的,贴近生活的。比如,在黑板上画画,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去联想、想象,让学生在既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自主加工,呈现一个无中生有的成果。学生的思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是对知识结构的一个补给。简单地刺激,激发学生的再创造,让原本生硬的东西变得淋漓尽致,学生有想象的意识,也利于课堂的开展。当然,有时候练一练、玩一玩也是可以与课文相联系的。同时,在激发学生想象、创造的同时,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提升,两全其美。所以,教师应该抓住教学的小契机,让学生大胆想、大胆说,思维发散的过程亦是语文表达生成的过程。

2.创境、质疑——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

语文教学要感知课文的语言文字,感知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在审美中受到情感熏陶,所以,创境、质疑不可或缺。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思维指导行动,只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才能为他们的学习行为提供原动力。很多时候教师在板书课题的时候,可引导学生自主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从而提出与本课知识重难点相关的问题。在教学一年级上册中《柳树醒了》时,很多学生都能提出很有价值的问题,如,柳树醒了是什么意思?柳树为什么会醒?柳树醒了代表什么呢?还有其他的树醒过来吗?再如《植物妈妈有办法》中,植物妈妈让植物宝宝四海为家的好办法是什么?你怎么知道的?当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时,就会以个人角度思索、发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

二、在发散思维、多维训练中培养创新意识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形式。这种思维包括辐射思维、扩散思维、求异思维以及开放思维。它要求思维方式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以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性。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利用教材中的一些知识点,巧妙地引导和启发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维,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让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锻炼和培养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画风》这一课时,课文里的几位小朋友已经通过各种方法画出了风,于是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准备怎么画风。有的学生说画被风吹动的窗帘,有的学生说画做饭时烟囱里的烟被风吹歪了,有的学生说画一个在发出声响的风铃……学生的答案千奇百怪但是给了我意外的惊喜。尽量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意识会让课堂越来越精彩。

三、鼓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在实践作业中培养创造力

随着课改的深入,教材也显得愈加开放和多样,这给学生创造个性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条件。执教者可利用教材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标新立异。在设计学生作业时,可多一些创新的训练。比如,根据合理想象改写或者编写课文的结尾,续编诗歌,根据课文内容画图等等。这些作业都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如,教完《坐井观天》《我要的是葫芦》这几课的时候我都会让学生通过合理想象,给故事续编结尾。有的学生还以表演形式将故事结尾呈现出来,充满着童真、童趣。又如,学完了《春晓》《村居》这两首古诗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课文配上插图。于是各种奇思怪想就在他们的图画中显现出来了。多方面、多角度的思维训练都利于学生创造性和积极性的调动。学生能真正走进文本,借助自己的想象去续编、创造,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过程,执教也都能从学生的创造中得到意外的收获。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是思考力的培育者,不是知识的注入者。”教育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更要使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所以这对教师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善于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努力地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百花齐放的课堂应该是生动鲜活的,也是我们着力去实现的。

上一篇:我们需要的教育是怎样的 下一篇:让诗意浸润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