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池子”理论的思考

时间:2022-10-07 02:50:53

关于“池子”理论的思考

摘要:针对2010年热钱冲击中国经济体系的猛烈态势,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的“池子”理论可谓是引起了轩然大波,从楼市到股市,“池子”的载体被专家学者们众说纷纭。时至2011年,热钱话题似乎早已淡去,“池子”理论也鲜有提起,但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幻莫测使总结过往的教训显得尤为重要。在此,我将浅谈个人关于“池子”理论的思考,即中国任何一个具体行业的经济都难以承受热钱之重,而完全虚拟的“池子”――以牺牲可预测利益换取对热钱的控制权,也不存在,“池子”理论在中国经济环境下难以成立。

关键词:“池子”热钱

自2010年重启汇改2011年6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幅度已超过5%,去年全年人民币升值幅度接近3%。加之美元持续贬值的外部金融环境,去年热钱疯狂流入中国的局势至今仍记忆犹新。关于疏导热钱的方法,当时备受瞩目的莫过于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的“池子”理论,即中国将短期内流入的投资性资金引入一个“池子”里,当这部分资金撤退时再打开“池子”将其放走,从而避免这些热钱泛滥于中国的实体经济并缓冲其对中国经济体系的冲击。当时,社会各界的众多专家学者对此话题百家争鸣,舆论普遍认为的最有可能成为“池子”的载体包括中国楼市和股市。虽然如今热钱问题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关注,在此我准备浅谈两点本人关于“池子”理论的思考,说明“池子”理论在中国楼市、股市以及金融衍生品方面的不可行性。

第一点,所谓“池子”必然具备蓄水放水之可控性,针对当时备受推崇的中国楼市和股市,我认为两者都缺乏这种可控性。对于中国楼市来说,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楼市价格的升值潜力正好迎合了热钱的短期投机性特点,热钱对中国楼市早已虎视眈眈,而中国楼市价格的超乎实际已经是一个密切关乎民生的问题,所以说在当前情况下把中国楼市作为疏导热钱的“池子”实不可行。同时对于中国股市,实际上就是一个巨大的投机市场而非投资领域,这一点很好的切合了热钱短期投机性的需求,如果将这些资金量巨大的热钱引入中国股市,那将在短期内推高市场,而热钱的流动性已经决定了它进出自由、来去无踪的特点,可以说把热钱引入中国股市容易,而要预知热钱何时撤离中国股市却难上加难,我们可以预想到这些热钱在短时间内大量撤离之时,中国股市的新一跌、崩盘在所难免,最终受害者自然是广大中国股民。所以说,无论是拿中国的楼市还是股市当“池子”,说白了都是拿中国很大一部分的普通百姓当垫背,无异于引狼入室。既然作为“池子”,那就必须具备可控性,即蓄水和排水的时间要可控,才能防止热钱的突然出入,显然中国股市和楼市在可控性方面很难达标。

那在中国是否存在这样一座“池子”呢?根据热钱的特点,其具有短期性、流动性强的特征,那中国哪些行业是需要短期内大量资金的刺激的呢?同时这些行业又要如何避免短期内热钱出逃带来的风险呢?既然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我们既然无法完全杜绝热钱的流入,能否充分利用这股力量,如果能够让这些不稳定的资金对中国产生的利大于弊。可是想要在中国以某一行业为载体铸造这样一座“池子”,显然不切实际,之前分析的中国楼市和股市就是很好的例证,因为大量的国际游资是任何一个行业在短期内难以驾驭的,那既然这座“池子”不是某一具体实在的行业,能不能是一座完全虚拟的“池子”呢?

第二点,除了中国股市、楼市以及类似的行业外,以一系列相关金融政策和金融衍生品为载体的完全虚拟的“池子”同样欠缺可行性。热钱对某一行业带来的危害无非是在造成短期虚高价格后的突然撤离以及短期内大量投机资金带来的行业内秩序的混乱。而这座“池子”的作用,首先是要能够吸引、吸纳国际游资,其次是要能够缓冲热钱突然撤离带来的危害,其三就是要能够利用热钱为中国牟利,至少不能危害中国的实体经济。

在以上前提下,想要吸引具有短期性、投机性的热钱,那这座虚拟的“池子”必须要能够提供高于热钱直接冲击中国实体经济所得利益的报酬。打一个比方,假设中国短期内发行一种具备超高回报率的短期债券,以吸引热钱购买从而缓冲其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冲击,从而达到以资金换取可控性的目的。具体来说,因为这种短期债券的发行量可以提前控制,从而支付的超高回报也可以提前预知,虽然未能购买该债券的热钱仍然可能冲击中国市场,但至少已经控制了一大部分的热钱去向,而且世界经济体系内在短期能够投机于中国市场的热钱毕竟有限。至此,这种关于以牺牲中国可预测资金利益换取一定控制权的方法是否可行?我的回答是不可行,原因就是这种牺牲利益换取可控性的方法提供了无法弥补的套利空间。其实不论中国是否发行上述假设中的短期债券,只要中国希望牺牲可预测的利益来换取可控性,就会面临两个难题。第一,热钱来无影去无踪,不会在钞票上面注明热钱,也不会在账户中表明,无法证明是否吸引热钱,该方法的可行性也就有待考证;第二,要牺牲利益,必然是超额利益,从而难以杜绝其他非热钱的资金出于投资的目的、套利的打算,火上浇油。由此类推,热钱所追逐的无不过一个“利”字,而任何期望以金融产品来吸引热钱的方法都需要满足这种超额的利益需求,但在满足这种需求的同时又无法消除由此产生的套利空间。所以,想要在中国构建一座完全虚拟的“池子”也并非简单。

综上所述,以中国某一具体行业来容纳热钱,或者用虚拟经济的超额利润来吸引热钱,均不具备可行性,在中国构建“池子”的方案还需要寻找更加合适的载体。虽然热钱问题的热度早已降温,但针对类似问题的思考不应停止,因为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新一轮的难题又将出现,是否能提出有效的理论方法来化解危机也是中国即将面临的考验。

上一篇:国内外棉花期货价格关联性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食品安全的根本问题是经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