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背景下河南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时间:2022-10-13 09:59:47

“后金融危机”背景下河南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摘要:2009年后随着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相继走出金融危机阴影,世界已进入“后危机”时代。经济形势的变化意味着,危机期间以“大规模、高强度”为特征的总量调控措施理应淡出政策基本面;“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将成为“后危机”时代我国宏观调控政策主线。本文以“后危机”时代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河南产业转型为基本思路,结合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和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等基本理论,分析了改革开放后河南产业结构的变迁。进而结合国家的各项产业政策和“后危机”时代河南产业结构调整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后危机”时代河南产业结构调整基本思路。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河南产业结构调整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

一、河南产业结构调整相关理论综述

(一)刘易斯二元经济发展理论

刘易斯提出的二元经济理论模式为发展中国家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提供了一般性或规律性的理论基础。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分为两个部门,一个是生产率较低的农业部门一个是生产率较高的工业部门。在农业部门中,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低,甚至为零或负数,工资不是由工人的边际生产力决定,而取决于劳动者平均分享的劳动产品的产量。由于人口众多和劳动资料较少,劳动力相对于资本丰富,以致把一部分劳动力转移出产业,农业的产量也不会下降。也就是说,对工业部门按现行工资所提供的就业机会来说,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因此,在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条件下,工业部门将吸收农业部门多余劳动力并逐渐扩大农业部门将逐渐缩小。伴随着劳动力的转移,二元经济结构将消除。这就是著名的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

(二)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1955年所提出来的收入分配状况随经济发展过程而变化的曲线,又称作“库兹涅茨曲线”、库兹涅茨倒U字形曲线假说。

1、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劳动力比重的倒U曲线

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或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劳动力比重在工业社会初期呈现上升趋势,当人均GDP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劳动力比重就会下降。根据工业化国家的一般经验,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左右,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达到50%左右时,即达到了倒U曲线的拐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河南省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不断上升,从1978年的42.6%上升到了 2010年的56.3%。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从1978年的10.4%上升到了2009年的28.2%。我们的基本判断是河南省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比重经过了拐点进入了倒U型曲线的右侧,处于右侧偏上位置。

2、区域经济发展的倒U曲线

即在工业化的过程中,由于各个地区之间的区位优势不同,资源禀赋不同,经济基础差异甚大,各种生产要素必然向平均利润率高的地区转移和积聚,导致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当发达地区的工业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由于其滴落效应和扩散效应,生产要素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促进经济增长,缩小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我国区域之间特别是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在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率方面差距明显拉大了,明显地处于倒U曲线左侧。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包括河南在内的内陆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迅速。虽然总量仍然有拉大的趋势,但经济增长率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二、河南产业结构特点及变迁

(一)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河南产业结构变迁

河南省产业结构的变化历程我们可以用三次产业产值比重这一指标来分析。三次产业产值比重是指三次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又被称为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它是国民产业结构的总体表现,它的变动可以反映产业结构变动的总体趋势。(图1)

根据上图的分析,河南省三次产业所占总产值的比重的变化可以分以下几个阶段:

1、1978―1984年阶段

这一阶段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释放了我国农业生产力。在此期间河南省第一产业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从1978年的39.8%上升为1984年的43.7%。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第二、三产业比重较小,是典型的农业经济特征。

2、1984―1992年阶段

在这一阶段,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从1984年的42.%下降到1992年的27.7%,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1986年河南省第二产业首次超过第一产业,1992年第三产业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以工业部门的快速增长和农业向工业部门转移劳动力为特点,河南省第二产业从业人口从1984年的376万人增加到1992年的724万人,九年时间增长近两倍,刘易斯二元转型经济特征明显。

3、1992―2007年阶段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第一产业在总产值中的比重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稳步上升。河南省第二产业比重在2005年已超过50%。第二产业从业人数从04年起也以年均100万人左右的速度稳定增长(2010河南统计年鉴),尤其是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在2005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因此可以判断河南省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比重经过了拐点进入了倒U曲线的右侧,处于右侧偏上位置。(图2)

4、2007-2009金融危机对第二产业冲击较大,其增速放缓明显,投资萎缩较快。河南省第二产业增速从2007年的18%下降到2009年的12%,从构成上看第二产业比重从2008年最高的68.5下降到2009年的64.8%。从对生产总值的拉动上来看,第二产业也从2007年最高9.8%回落到2009年7.1%。2009年初开始随着国家应对危机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河南省经济增速回升。三次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增速明显回暖,从2007年28.9%下降到2008年的25.0%又迅速回升到2009年的30.0%(2010河南统计年鉴)。以投资、消费、出口为代表的各项经济指标在2009年后都有较快增长,可以说金融危机对河南省的冲击已经初步过去。河南经济已步入“后危机”时代。

(二)后危机时代对河南产业结构调整提出的挑战与机遇

1、“后危机”时代要充分认识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的紧迫性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逐渐消退,以大规模、高强度的总量调节为特征的危机应对政策应逐渐淡出。随危机暴露出来的河南省产业结构深层次的矛盾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并采取措施予以化解。当前,河南省宏观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和协调性不足。

2、后危机时代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表现

首先,世界金融危机形成了“倒逼”机制,逼我们改变粗放的发展方式,逼我们培育和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其次,政府扩大内需政策为河南省经济迎来发展的新机遇。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有效消化、吸收和重新配置生产能力,带动中间需求,从而拉动内需,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最后,抓住资本和产业承接转移的机遇,促进河南省经济发展。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除了使一大批中小型企业倒闭以外,势必会加快另外一些国际国内企业向内陆地区转移的步伐。河南一定要抓住有利时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产业转移中占有更大份额,更高层次地承接沿海及海外产业转移。

三、后危机时代河南产业结构调整总体思路

(一)从省情特点和发展需要出发,科学把握结构调整的侧重点

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顺应逐步由工业经济主导向服务经济主导转型的趋势,提高服务业和高附加值制造业的比重,提升河南省产业竞争力;把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思路由发挥传统比较优势转到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培育新的竞争优势,由产业链的低端向中高端进军;重点在技术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实现在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突破,构建以战略支撑产业为支柱、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代农业为基础、基础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这是河南省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二)农业产业化的深度进展:与工业、服务业融合化

河南省农业结构调整,除了建设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还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拉长产业链条,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与服务业渗透融合,形成了一个高度融合的现代大农业体系。

1、拉长产业链条,农业与工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实现从初级生产加工到精深加工、从低端生产到高端制造、从低附加值产业到高附加值产业的转型,工农业融合发展是主要路径。

2、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与服务业渗透融合。应从延长农业产业链和拓展农业发展空间的角度来完善农业服务业支撑体系;发展创意农业,促进农业向服务业的渗透和扩展;进一步提升农业服务业。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逐步引导分散的一家一户农业小生产模式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大服务的组织形式。

(三)以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推动全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建设产业集聚区,推动产业、生态和城市融合发展。加快产业集聚区向中心城市、县城和重大产业带集中布局,推动企业和新建项目向产业集聚区集中。支持全省首批175个产业集聚区发展,在布局、用地、环保、资金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和倾斜扶持。在合理区域分工基础上,提高产业的区域集中度,加速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区和经济增长极。以构筑郑州为中心,开封、洛阳、新乡、焦作、许昌为主体的“半小时经济圈”和构建“1小时经济圈”为依托,推进中原城市群大范围产业集聚、重组和调整。

(四)服务业结构调整新路径:满足生产服务化和推进服务现代化

河南省要满足生产服务化需求,大力发展生产业,积极发展现代生活业,以推进河南服务业的转型升级,更好地发挥服务业在整个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促进作用。积极推动运输、信息、研发、咨询等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逐步实现工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优化服务业布局,增强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加快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依托城市中心城区规划建设一批商务服务、时尚消费、休闲娱乐等特色街区,尽快形成一批功能特色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服务业集聚区。全面启动郑州、洛阳、开封、鹤壁、固始等5市县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启动开封、登封、禹州、淮阳、新县、浚县、宝丰、镇平8市县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

参考文献:

[1]刘新民,蔡红.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绩效及原因分析[J].经济纵横,2001(12)

[2]李正辉,刘思明.金融危机视角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提升研究[J].经济问题,2009(5)

[3]龚仰军.产业结构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4]赵文平.河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措施[J].农业考古,2009(3)

[5]乔真真.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战略选择――基于对外贸易视角[J].经济问题, 2007(1)

[6]杨治.产业政策与结构优化[M].北京: 新华出版社,1999

[7]盛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物价,2008(10)

[8]何德旭,姚战琪.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优化升级目标和政策措施[J].中国工业经济,2008(5)

[9]梁洁.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科技和产业,2005(12)

上一篇:基于AHP-模糊综合评判法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 下一篇:构建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