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思想浅析及其启示

时间:2022-10-07 02:45:56

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思想浅析及其启示

摘 要: “非指导性教学”思想是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该思想是在否定传统教育思想的认识背景下提出来的。当时美国的传统教学将教师和书本置于教学活动的核心位置,学生反而成了教学中的“奴隶”。按照罗杰斯的设想,教学活动应把学生放在居中的位置,把学生的“自我”看作教学的根本要求,学校所有的教学活动不仅服从“自我”的需要,而且围绕着“自我”进行。基于这种认识,罗杰斯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的思想。本文通过分析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思想的内涵,探究该思想对于当今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 卡尔・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思想 内涵及由来 启示

卡尔・罗杰斯(Carl R.Rogers,1902―1987)是二十世纪最卓越的、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是当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一个典型代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罗杰斯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思想,作为其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思想是在否定传统的指导式教学思想的认识背景下提出的,他主张学生个性的发展,反对传统教学中将教师和课本置于教学发展的中心地位,认为学生应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倡自由的学习氛围。同时,罗杰斯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是促进者的角色,而非教学活动的权威。

一、“非指导性教学”思想的内涵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教学模式呢?让我们先看一看罗杰斯的教学实例。

“这门课程全然是无组织的,确实是这样,在任何时刻,任何人,甚至是任何教师都不知道课堂的下一刻会出现什么,会讨论哪些问题,会形成什么样的感情和情绪。罗杰斯先生造成了这样一种无组织的自由气氛――如同人允许彼此为所欲为那般自由。他用一种友好、轻松的方式与学生一起围绕大桌子坐下,并且说,如果我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作自我介绍,那将会令人高兴。接下来是一阵紧张的寂静,没人说什么。后来,一个学生羞怯地举手发言,此后,发言的人就更多了。老师没有催促任何学生发言。”

由此可见,“非指导性教学”大约是这样一种教育过程:教师创造自由、信任的学习氛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搜集资料、解决问题―学生向全班汇报。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提出问题,然后自己搜集资料、解决问题,并向全班作汇报。教师的任务在于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学习气氛,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必要的资源,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促进者的角色,促进学生的自我指导。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制定契约来完成学习任务。

二、“非指导性教学”思想的由来

罗杰斯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运用“个人中心疗法”,并以此为基础,延伸到教育领域,提出了以“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为核心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罗杰斯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的呢?我认为这与罗杰斯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罗杰斯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一)时代背景

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的内部矛盾表现得非常尖锐,青年人对现实不满,到六十年展为一场反主流文化运动。在这样的社会时代背景下,人本主义学家们提出,一切不安的根源在于人们缺乏对个人内在价值的充分认识。同时,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他们认为当时的美国教育,存在着忽视人作为教育对象的弊端,片面扩大教育技术的作用,忽视了本应作为教育工作出发点的“人”的重要性。人本主义学家们提出的这些观点都与当时盛行的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在观点上有分歧,在西方被称为“第三种力量”。

(二)个人经历

1926年,罗杰斯前往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在这里,他受到威廉・帕特里克教育哲学课程的影响并接触到杜威关于将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的思想。罗杰斯成为了一名临床心理学家,专门从事儿童心理指导,然后花了12年的时间在罗杰斯特儿童指导诊所工作。罗杰斯在工作的最初时间中,沉浸在提供传统的心理服务方式,在接近尾声的时候,他开始质疑目前的这种用权威的方法去指导病人的做法,他开始意识到,他的来访者比他更清楚什么是重要的,以及接受治疗后应该采取什么方向。

1945年,他应邀到了芝加哥大学,他对自己逐渐形成的独特的治疗方式有越来越多的认识,在1951年发表《以当事人为中心的治疗》一文。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这一章中,如同他在心理治疗上的演变一样,他讨论了自己在教学思想上的演变,这一演变的一部分是“非指示性”的,以强调态度的重要性,而不是技术。他在这一章中的第一个原则就是:“我们不能直接地教授他人知识,我们只能促进他的学习”,他把领导看成是调整学生情绪、引导学生发展方向并向学生提供资源服务的促进者。

基于以上两个方面,不难发现,罗杰斯重视个体的价值,充分肯定作为个体的“人”的重要作用,在教育上则反映出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将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中心,要求课程及教学的编排应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依据,注重学生的自我指导。因此,罗杰斯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思想。

三、“非指导性教学”思想的启示

“非指导性教学”,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非指导”,不是字面意义上的“无指导”、“不指导”,而是强调学生的自我指导,从这一层面看,似乎忽视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但恰恰相反,“非指导教学”重视教师的促进作用,尤其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态度。

罗杰斯从“患者中心疗法”推演出“促进者”一词,以区别并代替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者”,他认为促进者应包含三个方面的态度品质。

(一)真实或真诚

学习促进者的真实性,这可以说是最基本的要素。促进者和学习者的接触,完全是一种建立在个人与个人交往基础上的直接对话,她的言行正是她内心所想,一点也不违背自己的想法。也就是说,促进者表现的是他的真我。

(二)尊重、关注和接纳

重视学习者的感受、观点和他作为一个人的存在,这是一种对学习者的非占有性的关注。它是一种对他人作为独立的个体的接纳,承认他人有自己的权利和价值。它是一种基本的信任,相信他人从根本上是值得信任的。

(三)移情性理解

在人本主义教育者看来,移情是一种从学生的角度去揣摩学生的思想、情感及对世界观的看法和态度。这种看法和态度不是我们常用的那种结论性的评价,不是对学生作定性的判断,而是对学生的思想、看法表示理解和尊重,是一种“将心比心”的态度和情感。当老师能够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在含义,并且能够敏感地意识到对这样的学生应该采取什么教育方式时,有意义学习发生的可能性才会增加。

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思想充分肯定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将学习者放在教育的中心位置,注重受教育者的真实感受,要求学生承担学习责任,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认为教师只是教学的促进者,对学生的学习起促进作用,而不应进行干涉和过多的控制。

同时,“非指导性教学”思想对当今教育改革有促进作用。目前,我国教育界大呼“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但具体怎么改,还是个未知数。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刚好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借鉴,我们要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观点,主张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重视人的价值,尤其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教师方面,要求教师展现真实的自我,对学生无条件地积极关注,珍视、接纳和尊重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罗杰斯还强调重视学习的过程,注重学习方法的使用,这一点无疑对当今教育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Carl R.Rogers,H.Jerome Freiberg著.伍新春,管琳,贾容芳译.自由学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

[2]雅克・科莱特著.李焰明译.存在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0.

[3]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方展画.罗杰斯“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述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5]金荷香.浅析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6,(7).

[6]尤娜,王建.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现象学取向[J].鲁东大学学报,2006,(9).

[7]曾德琪.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探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3,(1).

上一篇:仰望理想天空,走实脚下之路 下一篇:试析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