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走入生活 让生活走进数学

时间:2022-10-07 02:24:23

让数学走入生活 让生活走进数学

摘 要: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正在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努力让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不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数学;生活;教学情境;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7-065-1

一、让数学走入生活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第四部分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数学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

1.从现实生活中创设引入教学情境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还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因此,教师要多创设教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带着数学问题进入生活,使他们觉得所学的内容是和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形。

例如:在教学指数函数y=ax(第一课时),在讲形如y=ax(a>1,a≠1)是指数函数前,我先演示个小计算题,一张厚度是0.1mm的白纸,反复对折15次,厚度超过了身长2米的人,学生在半信半疑中指出,这实际是求y=0.1×215的值,底数不变,纸对折一次厚度是0.11×2=0.2(mm);纸对折两次的厚度是0.1×22=0.4(mm);……,当对折15次后,该纸厚度应是:0.1×215=3276.8(mm)厚度当然超过两米身高的人了(实际是难折15次的)。底数不变,指数变化的函数有趣味性的例子很多,举如此一例引入课本内容恰到好处。

再例如:在教学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时可引入,同学们,我愿意在一个月(按30天算)内每天给你们1000元,但在这个月内,你们必须:第一天给我回扣1分钱,第二天给我回扣2分钱,第三天给我回扣4分钱……即后一天回扣的钱数是前天的2倍,你们愿不愿意?

这种既有趣味又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的引入,学生感到熟悉,容易引起注意,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增强了学生自觉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从教材及现实生活中挖掘收集数学资源、数学信息

生活是数学问题永不枯竭的源泉,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教学课堂。教师不仅从现实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要挖掘教材中的数学知识的丰富的现实背景,还要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学信息,整理数学知识,让学生主动将现实生活的大背景与数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二、让生活走进数学

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是新课程标准的要点之一,应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形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用数学理论,数学模型来解决生活问题。

1.通过研究性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新举措,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有关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教师应充分利用好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以此为契机,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强大魅力,感觉数学课堂充满了智慧和乐趣,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高中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碰撞例举

(1)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常言到:“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是对人多办法多,人多智慧高的一种赞誉。但是这一富有哲理的话语,其蕴藏的数学机智可用概率的理论加以证明。

假设“臭皮匠A”能独立解决某问题的概率为P(A);“臭皮匠B”能独立解决某问题的概率为P(B);“臭皮匠C”能独立解决某问题的概率为P(C),则问题被解决,只要A,B,C中至少有一个人解决问题即可。

如何来求A,B,C中至少有一个人解决问题的概率呢?三者均不能解决的问题的概率为 [1-P(A)][1-P(B)][1-P(C)]。

用1减去同时不能解决的概率,就得到3者中至少有一人解决的概率P,例如,P(A)=0.48,P(B)=0.56,P(C)=0.60,即3人解题把握都差不多一半,但他们总体解题时,能被3人之一解出的概率为P=1-[1-0.48][1-0.56][1-0.60]=0.908.

看,3个并不聪明的“臭皮匠”居然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把握解决问题,聪明的诸葛亮也不过如此。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让我们领略了祖国山河的无限风光,那么,要想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须登上多高的楼呢?

假设人站在地球的A处,C是地球的球心,O是距离A点1000里的地方,则OC=CA=6370km,

设L=OA=1000里=500km,因为地球是圆的,所以OA应是这段圆弧的弧长。假设从A点垂直向上到B点能看到千里之外的O点,则OB为C的切线,C,A,B在一条直线上。

令∠BOC=α,L=OA,则根据弧长公式得L=Rα,即α=LR=5006370=0.0785=4.5°

在RtOBC中,CB=OCcosα=6370cos4.5°≈6390km,所以AB=6390-6370=20km.

这就是说,至少要登上离地面20米高处才能看到千里远的地方。

现实生活中处处充满着丰富的数学问题,数学问题也处处跟现实生活有关,让我们捕捉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拉近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实现新课程标准中的提高数学素养,满足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上一篇:基于语篇的中职英语阅读教学 下一篇:在创新中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