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体验式园本课程的实践探索

时间:2022-10-07 01:44:11

构建体验式园本课程的实践探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意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中。我园从2009年提出了“礼仪文化育人”这一办园特色,逐步形成了以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塑造幼儿健全人格为目标,以礼仪教学活动为抓手,礼仪区域活动为支撑的礼仪课程模式。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说教”现象浓重、区域游戏中孩子的“刻意”游戏普遍,让我们不断思考、探寻:如何让礼仪文化育人不仅仅停留在教师的“言传”和孩子的“练习”,怎样找寻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的体验式园本礼仪课程,关键要把握 “三准”:选准切入点、瞄准落脚点、对准关键点。

一、聚焦问题,反思自省

我园将“礼仪教育”作为幼儿园的特色,开发了礼仪教育特色课程,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基本行为礼仪、文明交往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人接物礼仪,并以此为基点,设计相关主题和活动,并通过情境化、活动化、过程化的方式来积极践行“礼仪教育”,随着课程的实施,出现了一些问题。

镜头一:“老师,你像十万个为什么!”

在礼仪活动“勤劳的人们”中,孩子和老师一起讨论着:

师:你知道自己的爸爸、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吗?

幼1:我妈妈是医生

幼2:我妈妈是工厂里的。

师:他们是怎样工作的呢?

幼1:给病人看病的。

师:哦,给病人是怎么看病的呀?

幼1:要打针。

幼2:给病人听来听去。

幼3:还要给病人配药。

师:除了医生还有什么职业呢?谁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方便?

幼1:警察叔叔会抓坏人。

幼2:(站起来,挠挠头,笑了笑,没有说什么)

师:图片上有什么?谁在做什么事情?这是一件什么工作?这份工作给大家带来什么方便?假如没有他们的劳动,我们的生活将会怎么样?这些劳动者这么了不起,我们应该怎样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劳动?

幼:老师,你像个十万个为什么?

音刚落,所有的孩子都笑了起来。

为了达成“育人”这一目标,老师们总是想尽办法紧紧围绕“知识点”展开层层深入的讨论,最后,不管是用什么方法,在看是丰富多彩的背后,总是在提纲挈领地问: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只注重挖掘活动内容中“礼仪”的形式,“一问到底”式扭曲的活动形式充斥在礼仪教学活动之中,困在“教学”的圈子出不来,成了孩子眼中的“十万个问题”老师。

镜头二: “有礼貌就是不要钱”

礼仪区域活动开始了,孩子们根据自己的选择来到“西餐厅”,有的认真地穿起服务员的衣服;有的来到餐厅找到位子拿起菜单“点单”;有的在厨房忙碌地制作“牛排”,一切显得“秩序井然”。

这时,一个高个子的男孩拉着一个小辫子女孩来到西餐厅,坐下点餐。不一会儿,服务员端上了一盘“牛排”,并说了一句“请慢用。”两个顾客拿起刀叉,这里切切,那里切切,把叉子放到嘴边,吧唧吧唧地“吃”起来。这样三次后,两个顾客站起来,来到服务台,问:“老板,这个多少钱?”老板笑眯眯地,伸出两只手比划着说:“十元。”两个顾客拿出一张上面写着5字的彩纸,说:“我只有5元。”老板说:“那就不要钱吧。”两个顾客高兴地说:“谢谢!”手拉手,高高兴兴地跑开了,多么有礼貌的顾客,多么善良的老板,原来,有礼貌是不要钱。

显然,老师们为了让区域游戏成为孩子习得礼仪的“练习场”,花了很多精力,“精心”布置的区域环境,“精心”投放的游戏材料,让孩子追寻着老师的痕迹,在目标明确的“环境暗示”下规范地“游戏”,在这里,游戏成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扮演”,礼仪变成了简单的标识性语言“请”“谢谢”!这样“精心”却不“走心”的区域创设显然是不科学的。

二、把握“三准”,有效开展

礼仪区域游戏,应该是让幼儿在快乐游戏的过程中感受规则的力量、体验交往的浓情,游戏过程中对准关键事件,习得一些基本的礼仪规范,更好地促进幼儿自然、自由、快乐、健康地成长。因此,礼仪区域游戏应符合幼儿生活的逻辑,以幼儿的交往、游戏的需要为主要源泉。

教学活动中出现以上的问题,关键是教师缺少站在幼儿发展的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是正确观念的缺失,改变势在必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基于此,我们教研组马上展开了“礼仪园本课程”建构的深入研究实践,从主题说明、内容的选择、活动的开展等方面入手,实践中反思,反思中跟进,发现“礼仪教育”园本课程有效开展的落脚点应体现在以下三个“准”。

1.找准切入点――真实生活是源泉

体现在主题说明中:以往我们建构主题时,教师考虑的是知识点需要,把礼仪要点分化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其实礼仪来源于生活,又付诸生活,礼仪文化育人离不开生活这一大背景。因此,我们厘清思路,在预设“践礼仪,从体验开始”这一礼仪课程时,我们以幼儿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关键事件为支撑、以情感内线为线索,从主题说明中清楚地看到,课程思想紧紧围绕生活,从孩子真实生活中来,以幼儿发展这一切入点,建构主题思想,从观念上做好引领。

“践礼仪,从体验开始”这一主题围绕我园礼仪四个方面中的“公共场所礼仪”展开,是幼儿礼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幼儿一生的发展。要为幼儿创设条件与机会,提供时间与空间,组织实践与交往,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走出幼儿园走向社会进行礼仪实践,关键点在“体验”,落脚点是“实践”,在此过程中激发幼儿尊重、悦纳、感恩、责任等良好的亲社会品质。

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和生活需要,抓住与幼儿密切相关的三个关键点,确定小班――文明小乘客、中班――文明小顾客、大班――文明小游客三个子主题(详见附表)。

在“文明小乘客”主题中,以亲自体验――父母带孩子坐一次公交车为前提,经过公交之旅的集中交流、礼仪情景剧的欣赏、朗朗上口礼仪儿歌的吟诵、音乐游戏的开展等,让孩子们在情境中逐步感知乘车的基本礼仪,体验文明乘车的乐趣,从而激发孩子们在生活中争做文明小乘客的意识和行为。

在“文明小顾客”主题中,借助家长助教的平台,把超市工作人员请进来,在问答互动中了解超市布局的特点、正确购物的流程及文明购物的注意事项等。在此基础上,通过“逛超市”的生活体验,“葵花小超市”的游戏体验等,让孩子们在情境中习得如何成为一个受欢迎的文明小顾客。

在“文明小游客”主题中,我们让幼儿一起讨论公共场合的礼仪行为要求,形成图文并茂的“美丽约定”,引导幼儿文明出游,争做文明的旅游参观者。同时,通过“我当小导游”“设计文明小标识”等活动,从我出发,小手牵大手,讲文明、倡文明。

体现在内容选择上:我们从内容的预设中看到这些内容的选择都是幼儿身边的、孩子感兴趣的。生活场景是幼儿教育发生的场所和根基,也是教育意义得以构建的场所,只有融入生活之中,才能焕发和提炼其内在的价值。在课程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对幼儿生活的整理、修饰、提升,源于生活,超越生活,将基本的、必需的礼仪要素给以体现和融入,让每一个活动充满生活的灵动性。

2.瞄准落脚点――真实体验是基础

礼仪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要引导幼儿去感受、去操作、去体验。一方面我们积极提供与现实情况相适应的礼仪情境给幼儿体验尝试,另一方面合理安排幼儿走出幼儿园,走进社会,到真实情境中充分感受、体验,瞄准课程实施的落脚点,在感受中唤醒,在体验中习得。

如“我是文明小游客”主题中“我去过的地方”这一活动,教师首先在区域活动中提供了中国地图的拼图,让孩子在拼图的过程中了解中国大概的分区(为孩子找到自己去过地方在地图上的位置做准备);接着,让孩子和家长找来孩子出游照片一起回忆印象最深的出游故事,请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为孩子和大家分享出游故事做准备);然后把这些有趣的故事、照片根据地区张贴到中国地图上。把地图上没有呈现地点的集中起来,每天中午睡前请孩子分享自己的出游趣事,孩子听了以后发现,出游地点集中在自己的家乡或者周边,原来我们的家乡很美,孩子爱家乡的情感被点燃。最后,请孩子想想如果大家要出游,最想去什么地方?孩子们的反馈表中,大都选了幼儿园附近的公园,原因一栏中有的说:这样近一些很方便;有的说:那里也很好玩;有的说:选小伙伴都想去的地方,一起玩才开心……显然,这样的活动组织形式打破了我们以往对传统教学活动的理解,它打破时间的限制,破除地点的约束,前后贯穿链接,遵循着孩子发展、思维的内在逻辑线索,把孩子的真实体验融入到具体的事件当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怎样才能让孩子文明出游。就是要在真实的体验中激发孩子爱的情感,只有在美好情感带动下,一切才会变得顺理成章。

3.对准矛盾点――真实问题是关键

礼仪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除了转变观念找准切入点,在孩子真实体验中进行之外,我们还发现要对准矛盾点,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通过矛盾的激发与解决,真正让孩子明白真正的礼仪不是外在的约束而是自我的成长与修养,是自我发展的需要。

如秋游时,老师让孩子们找一块合适的休息地摊上野餐垫坐下来休息,有的找到附近的凉亭,有的找到空的草地,其中有一组孩子找到了公园的一条路上,老师好奇地问:“为什么坐这里啊?”孩子解释:“不想坐着草地上,会把小草踩坏的。”“坐在小路上合适吗?”老师追问道,孩子们笑眯眯地说:“我们要保护小草。”老师没有告诉孩子挡住别人的路也是不文明的行为,而是等待、关注着。这期间不时有其他的游客路过,看着孩子可爱的样子,都没有为难他们,而是绕道草地走了过去。老师问:“孩子们,刚才很多叔叔阿姨路过我们这里,你们发现他们是怎么过去的啊?”一个孩子说:“草地上走的。”一个孩子马上接话:“他们不文明。”另一个孩子似乎发现了什么说:“我们挡住路了。”老师说:“是的,像这样挡住别人的去路,给他人带来不方便是不文明的行为。”大家还一起谈论了方便他人的礼仪行为。当然,孩子出于保护小草的想法得到了老师充分的肯定,回到幼儿园后,孩子们就这样的话题展开了调查讨论,发现小草在春季的生长的时候不能破坏,到了生长旺盛期可以适当地踩踩,促进草地的生长、强壮,更好地过冬。从谈话活动了解自己去过的地方,到美丽的约定,再到真正出游,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孩子一直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体验。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促发的问题,才是真正驱动孩子内驱力的关键事件,抓住关键事件,把故事中、图片中的不文明行为真实地呈现出来,强烈地冲击,让孩子深刻的感受社会公共礼仪其实很多时候是一种正确地选择。

礼仪园本课程在一个班级尝试――找问题――反思――改进――年级组实施――改进――全园实施的过程中不断优化。我们发现幼儿真实生活是课程的主要来源,真情体验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方式,聚焦矛盾点是课程实施的关键点。基于此,我们认为,创设情境,触发体验,让幼儿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中去学习,触发包括情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在内的多种体验,能够有效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让礼仪文化育人园本课程循着真生活、真情境、真实践的有效途径中越走越远、越走越稳。

上一篇:儿童情绪管理四步曲 下一篇:由谁评、怎么评、结果怎么用各有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