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适度",润物无声

时间:2022-10-07 12:50:53

教育

2011年9月19日,九江市庐山区人民医院急诊中心送来了3名小学生伤员,这三名女学生都是10岁左右,相约跳楼后被送往医院急救。后接受采访时,孩子们说,“跳楼死了就不要写作业了”他们内心其实很害怕跳楼,可是更害怕没完成作业被老师罚站。

2013年10月23日,北京定慧东里小区内,初中生小颜(化名)放学回家后即跳楼,当场死亡。目前警方初步认定死者系自杀身亡。据了解,小颜放学前,曾在学校被老师罚站3个小时……

一个又一个悲剧上演,一个又一个如花的生命消逝,家长悲痛,社会震惊的同时,舆论的矛头也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在校老师,这不禁给我们每一位老师敲响了警钟,在日常与学生的交往中,在处理学生出现的问题时,我们应以怎样的的心态去面对,采取怎样的方式才能适度而又有效?

如今的学生,在家里得到的是众星捧月般的照顾,自幼经受的大多是和颜悦色的鼓励和赞赏教育,像严厉的批评乃至体罚一般不大多见。久而久之,学生的“抗批评”的心理承受能力严重退化,一旦在学校教育过程中遇到挫折,立即就会变得不堪一击,甚至走向自我毁灭。因此作为老师,在教育学生时,把握一个尺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更要讲究灵活的方法,切忌生硬,粗暴。

一 、尊重和爱是教育的前提

常常看到,老师站在走廊里,指着成绩单,对着学生大声呵斥,不禁感慨,学生的成绩,真的那么重要吗?面对来自社会,家长,学校的多方压力,成绩成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这就导致部分老师的眼里只有分数,不见学生,甚至有的老师歧视,冷落低分学生,长此以往,只会使师生关系紧张,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的家庭,生活环境不同,智力因素,性格因素也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学生达到统一的标准,而应以宽容的心,去帮助他们改掉缺点,尊重学生的个性、价值观,为他们排忧解难,等待他们不断的进步,以为人父母之心,去对待学生,真心的爱他们,关心他们心灵的成长,胜过关心他们的成绩,宽容他们,就像宽容自己的子女,积极建立平等,和谐,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愿意敞开自己的心扉,与老师一同面对问题,并获得自我价值感,找到自我成长的力量。[1]

二、对学生要有充分地了解

西方有一句谚语,“有极多的显得可笑的行为方式,其隐藏的动机却是明智而合理的”学生,尤其是未成年人,常常面临多种多样的问题,如情绪问题,抑郁,烦躁,冲动,焦虑,强迫等等;人际交往问题,如缺少朋友,社交恐惧,孤独猜疑等等;还有学习问题,如缺乏自信,注意力不集中,考试焦虑,记忆力减退等等,这些问题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学习成绩下降,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却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学生家庭破裂,有的学生父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还有的学生童年经历过恐惧而又不幸的遭遇,还有留守儿童长期经受孤独与压力……他们渴望得到尊重和帮助,靠自身的能力又无法扭转和改变这种局面,就会通过其他方式排解宣泄,如果老师不了解学生的遭遇和内心的压力,处理方式过于严厉,触碰了他们心灵的底线,势必会造成他们的逆反心理,甚至走向极端,亲其师则信其道,老师只有充分的了解每一位学生,做学生心灵的朋友,才会拉近彼此的距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了解的方式也有很多,与家长沟通,到家里家访,询问曾教过他们的老师身边的同学等,做到心中有数。

三、批评教育把握适度的原则,采取多样的方式

1.学会倾听,“退三进一”

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不应摆出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架势,应充分表达对学生的尊重,尊重是一种温暖感,是通过语气、姿势、动作、眼神表情自然流露与释放,温和的眼神,平静而沉稳的语气,会让学生产生亲切感,从而放松心灵的警惕,建立轻松平等的沟通氛围,真诚的倾听学生内心的感受,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内心的烦恼,如“你能告诉我什么事使你困扰吗?”“多谈谈你的感受,我很想多多了解”“我猜想你是不是正遭遇什么问题?”学生会感受得到老师实在关心他,而非挑他的毛病。

真诚地提出改正建议,不妨“退三进一”,“退三”即说出该生的三个优点,平日里好的表现,消除戒备心理,之后“进一”,即真诚地指出他当前的错误行为,以及将会给他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出合理的建议,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今后的改正方向,让批评在平等真诚的交流氛围中完成。

2.润物无声,教育不妨悄悄进行

部分学生,性格内向,压抑,自闭,面对面的交流常常遭到抵触,因此,老师不妨在私底下,以朋友的身份,采用书信交流,或是通过电子邮件,QQ等方式,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也可通过批阅周记,作业本时,写上一两句鼓励的话语或是真诚的建议,老师不经意的一个举动,对学生却是影响深远,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真诚的鼓励,就会让学生找回失去的自信,获得成长的启迪。

课堂之上,任课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寓言故事,或是新闻趣事,告诉学生做人的道理,也在无形之中达到了批评教育的目的。

3.将功补过,用幽默化解尴尬

犯了错误,一定要改正,是每个学生都知道的道理,可未必付出行动,发现学生的问题时,教师不要粗暴的采取罚站,写检查等措施,不妨让学生选择将功补过,为班级,为同学,做力所能及的事,培养集体观念,或是在课间,为大家唱一首歌,调节压抑的气氛,抑或是为大家做一次演讲,巧妙地提醒大家不要犯类似地错误,小事,不妨幽默地提醒,大错,将功补过,既尊重了学生,也让学生易于接受,同时,让他们体会到犯了错需要自己去弥补,去承担责任。

四、利用多方力量,提升教育水平。

教育并非老师一人的行为,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当我们面对棘手的问题,自作主张,往往陷于被动,我们可以利用学校及身边老师的力量,将自己所遇到的学生的问题及时与校方,与同事沟通,大家商议,选择更高的对策,还可利用家长的力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比老师更了解孩子的个性与习惯,我们应随时与父母沟通,也将我们处理问题的措施及时地告知孩子的父母,与他们达成一致,避免孩子回家“瞎告状“,父母却不知实情,误会学校和老师。面对学生的异常表现,也应及时与家长联系,避免更大的悲剧的发生。另外,教师也应多参加一些培训,阅读教育书籍,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更新旧观念,提升教育水平。

教育应讲究艺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 “应让每个孩子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对孩子的教育把握一个尊重、适度的原则,学生得到了尊重,也就理解了教师,学生理解了老师,老师也就得到了尊重,让我们用一颗充满爱的心去面对每一学生,做他们人生路上合格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辅导》 北京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十年基础教育改革之我见 下一篇:挖掘生活素材 激发探究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