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现状与思考

时间:2022-10-07 12:23:03

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现状与思考

摘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是法律法规赋予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又委托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具体负责辖区内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本文通过对现行质量安全监督工作现状进行分析,又理性地提出了思考建议,将会对从事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起到一定的益智作用,促进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监管健康发展。

关键词:质量;安全;现状;思考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supervision is give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is an important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duties, and construction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commissioned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supervision agency specifically responsible for the area of quality and safety supervision of construction work, the paper through the existing quality and safety supervision work to analyze the situation, and think rationally made recommendations, will be on quality and safety in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play a puzzle role i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supervision supervision healthy development.

Keywords: Quality; safe; situation;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质量监督机构至今已走过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其间经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先后完成了监督方式从核验制到备案制、单一的质量监督到质量安全监督、监督机构从委托执法到授权执法、从自收自支到财政供养等重大转变,监督效能不断提高。工程质量监督制度作为工程建设四大质量管理制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对于遏制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促进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多年从事监督管理工作的技术人员,这些变化和取得的成绩,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但监督机构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的诸如机构编制、监督定位等问题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不利于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健康发展。

一、监督机构自身问题

1、编制不合理:一是机构人员编制不合理。进入新世纪以来,建筑规模快速增长(据一项调查显示:全国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009年是2000年的3.7倍),而监督机构编制确没有增加,没有单设安全监督的监督机构也仅仅通过更名、内部挖潜,所需专业人才无法及时补充,造成专业设置不配套,年龄结构搭配不合理,监管资源不足的矛盾日以突出。二是从事监督的人员少。90年代初,要求人均监督面积3~5万平方米。现在人均监督面积一般在30~50万平方米,多的人均超过100万平方米,监督人员严重不足。三是人员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工程建设规模大幅增加,质量技术难度不断加大,工程项目中高层、大跨度、结构复杂的建筑日益增多,而实际监督机构由于没有人事权及准入门槛较低,还有不少非专业人员,根本不能胜任本职工作;同时,由于监督机构行政级别低、人员少,定编的高级技术职称有限,检查高级别单位及企业很难,不但权威性不够,更不会引起重视。四是监督手段严重制约监督效果。监督经费改为政府拨款,监督机构只能解决吃饭和日常开支费用,对深入现场的监督检查、检测设备、交通工具等费用均得不到有效解决,监督手段和监督效果受到较大影响。

2、对质量安全监督定位不准:一是认为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是质量安全监督机构的事。事实上,质量安全监督机构是接受政府行政委托或授权,在委托或授权范围内对有关工程实物质量、施工安全及其各方行为实施监督。一方面它代表政府履行部分职能,另一方面又是事业单位,受权限的限制,不能完全行使政府的所有职能。事实上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的范围比质量监督机构能从事的工作范围要大很多。二是认为质量安全监督机构是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直接责任者之一。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质量的好坏对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监管效果有影响,但政府的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只从宏观管理上进行监管,不是工程的直接参与者、管理者,政府质量安全监督是间接的。三是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及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主管部门没有摆正自身的位置,一出质量安全问题就找管理机构,没有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帮助指导质量安全责任主体把质量安全工作做好。过于看重了上层管理的作用,而忽视了基层的质量安全管理控制的作用。

二、新形势下做好质量安全监督工作的思考

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制度是我国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方面的一项基本制度,是政府对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实施监管的主要手段。随着建设工程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特别是2010年9月1日建设部令第5号《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已颁布实施。这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依据,是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建设和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重要举措。面对上述质量安全监督存在的问题,作为基层的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应做好以下工作:

1、加大宣传力度。一是宣传我们监督机构的定位、职责,让大家知道监督机构是监管职能,是代表政府履行建设工程行政执法,不是责任主体,不承担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直接责任。二是向政府相关部门宣传监督机构的重要性和存在问题,积极争取和呼吁解决诸如编制、人员素质、技术职称数量、经费不足等问题。三是积极向社会各界宣传现行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增强全社会特别是从业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管理出来的。参与和承担工程建设的企业和人员是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只有他们各自负起责来,把自己应做的各自做好,做到位,既不伤害他人,也不被他人伤害,才是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根本。

2、强化责任主体质量安全行为监管。行为监督就是监督检查参建各方履行质量安全责任和义务到位情况。工程质量安全监管要通过对参建各方责任主体的质量安全行为和工作结果来实现。在工程实体质量和质量安全行为两个方面,监督检查应以行为为主,实体为辅。工作结果的实体质量,一是验证行为的有效性,二是检查其措施的落实情况,实际还是行为的检查。

3、加强工程质量安全过程检查。工程实体质量监督主要是涉及主体结构安全、主要使用功能符合标准情况;安全监督主要是保证施工过程人身安全、设备安全、结构安全、财产安全并创造适宜的施工环境。控制的重点是施工中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设备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以及管理上的不安全缺陷。要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就必须加强过程检查,严把“四关”。一是质量安全监督申报关。这是责任主体质量安全行为的基础。二是地基验槽、基础验收、主体验收关。这个阶段是涉及主体结构安全的关键,也是确保施工中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设备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以及管理上的不安全缺陷的关键。三是工程竣工验收关。该阶段既是主体结构安全、各种使用功能符合标准要求的集中体现,又是交付用户使用的前奏,务必督促做好住宅分户验收和竣工验收条件审查、抽查。四是质量投诉处理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品质要求不断提高,业主维权意识增强,动不动就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身权益或向政府部门投诉,协调不及时,便会向上级政府投诉,必须重视并及时予以处理。

4、加强监督机构内部管理。执法主体的素质是提高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监管水平的关键。建设部5号令已对各类质量安全监督机构的监管行为进行了规范。目前监督机构人员不足、素质跟不上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必须加强监督机构内部管理。一是加强学习,把现有队伍自身建设,自身素质提高,提高监督工作效能。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规范执法行为。在质量安全监督工作中,坚持公平、公正、科学、透明的原则,做到执法过程不缺位、不越位、不无为。二是改进监督方式方法,做好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的预控。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应将被动事后把关向主动事前预控转移,对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实行预防、预警、预控,以预控为主。三是建立企业诚信体系,加大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用经济手段规范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行为,以此推动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四是加快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信息化建设。为了解决目前质量安全监督机构人员少、任务重、要求高的实际困难,加快质量安全监督工作信息化建设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及时掌握受监工程的质量安全动态情况,较好地实行资源优化配置,把有限的监督资源充分调动起来,找出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制定有效措施,进行监管。加快实现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的模式由传统型向信息化迈进,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提高监管效能,预防和减少质量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安全生产法》、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J50300-2001及其配套规范

上一篇:小城镇工业产业集群化用地布局研究 下一篇:浅议安全饮水工程施工技术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