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断数据与政绩的脐带

时间:2022-10-07 12:18:00

剪断数据与政绩的脐带

2008年底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接受初审的统计法修订草案,针对一些领导干部干预统计的现象,明确提出了3个“不得”:即各地方、部门、单位的负责人对依法产生的统计资料,不得自行修改;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统计机构、人员等伪造篡改统计资料;不得对依法履行职责的统计人员打击报复。

上述修法条款对于遏制“数据造假”无疑有一定作用,但在目前体制下,其实际功效恐怕并不能令人乐观。客观而言,在我国,统计数据常常与政府、官员的政绩相挂钩,成为衡量政绩、职位升迁的主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这就必然造成一些官员对统计数据极度敏感,进而产生互相攀比、虚报浮夸、弄虚作假等行为。

有统计表明,目前,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违法行为已占全部统计违法行为的约60%,其中有相当部分源于领导干部的行政干预,而且越到基层,干预愈加严重。为了追求政绩,一些地方和部门先由最高官员圈定最后的统计指标,然后层层落实下去,一旦完不成任务就要处分撤职,这就迫使一些下级官员为了保住位子不惜弄虚作假。与此同时,在一些地方,过度依赖数据化的政绩评价模式造成一些信口吹牛的官员不断晋升,一些实事求是的干部却长期“原地不动”,最终形成了“数据升官、官升数据”,“吹而优则仕”等恶性循环。

可见,要真正遏制一些领导干部干预统计的冲动,治本之策是剪断数据与政绩的脐带,使官员的位子、利益与统计数据彻底脱钩。改革政绩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的课题,但至少有两方面值得努力:其一,政绩评价不再过多依赖于统计数据,而是建构起更为合理、科学的政绩评价标准,更多地考量是否真正有利于当地经济、民生的现实或长远发展。其二,对政府、官员政绩的评判,不再囿于政府内部评判机制或由上级领导掌握评判权,而是更多地引入外部的民主参与,由独立的第三方社会机构以及普通公民进行政绩评价。在这方面,一些地方开展的“民评官”已经做了可贵的尝试,但这类政治实验如何形成长效性的制度安排,并与官员任免制度相嫁接,仍需进一步的民主化改革。

说到底,只有使政绩与数据脱钩,官员与数据“脱敏”,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弄虚作假的“数据腐败”现象,使统计数据真正回归其本位。统计法修订草案相关条款对于遏制“干预统计”现象不无裨益,但我们更期待,这仅仅是一种过渡性条款,并且有一天,当官员彻底失去数据造假的冲动和需求,它能最终成为“多余的条款”。

上一篇:杭州的城市民主之路 下一篇:“慎重施法”应适用所有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