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逢时的技术

时间:2022-10-07 11:45:42

生不逢时的技术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技术进步推动社会不断前行的同时,但谁敢肯定技术就不会为生不逢时而落泪呢?失败并非总是不够优秀,很多时候仅仅是因为没有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遇到正确的人。

了解那些生不逢时的技术,看看技术转化为先进生产力需要哪些条件。

数字音乐系统

先行者:光盘

开发者:James Russell

时间:1970年

1969年,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的高级研究员、音乐爱好者James Russell觉得再也无法忍受不易保存、音质平平的黑胶唱片。于是,他产生了设计一种更好的录音系统的念头。

Russell认为,这种系统应该能在回放时避免与介质发生物理接触,从而解决磨损的问题,最后他决定采用激光。

1970年,Russell完成了第一套数字光学录制与回放系统,并申请了专利。他使用了一种光敏盘片,二进制数字信号以微米尺度被刻在盘面上,激光读取盘面图案后,再由电脑转换成数字信号。几经考虑,Russell将盘片的形状定为与传统唱片相似的圆形,这就是最早的CD。

结果:1974年,Russell准备将CD技术专利卖给像索尼和飞利浦这样的音乐界巨头,当时他们都对此不屑一顾。但是在看过Russell的技术不久后,两家公司在1979年联合开发了音乐数字光盘标准。

1988年,持有Russell专利的Optical Recordings公司从两巨头那里得到了3000万美元的侵犯专利补偿款,但是Russell从中分文未得。

后起之秀:数字音乐文件

CD在上世纪末一统音乐界,并一直延续到了本世纪最初的几年。随后,音乐光盘市场急速衰落。同样采用数字形式、不需要存储介质、可以直接从网络下载的数字音乐席卷全球。

但不管怎样,作为音乐数字化的第一种成熟载体,CD依然受到众多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全球通讯网络

先行者:铱星计划

开发者:摩托罗拉公司

时间:1990年

为了解决信号不佳的问题,BodiGe与摩托罗拉卫星通信小组的另外两名工程师完成了一个宏大的构想:由77颗近地通讯卫星组成庞大星群,通过卫星之间的信号传送,让用户在世界各地都能接通电话。

77是元素铱的电子数,因此这一项目被命名为“铱星计划”。尽管后来卫星总数减少到66颗,但项目名称未变。

铱星计划得到了当时摩托罗拉总裁Robert Galvin的青睐。他认为这个项目能够展示摩托罗拉的技术实力,确保其在通信领域的优势和主导地位。但Galvin并没有慎重考虑发射卫星的高昂成本,也没能预料到GSM地面移动通信系统会在未来几年里获得高速发展。

1998年,在花费了50多亿美元的投资后,摩托罗拉终于完成了铱星系统,并在当年11月1日投入正式运营。

结果:当时的美国副总统Gore打出了第一个铱星电话。由于笨重的卫星手机和昂贵的电话费用,使得铱星无力与覆盖率不断增高的GSM网络争夺客户。在不到1年后的1999年8月,铱星公司宣布破产。

后起之秀:地面移动通信系统

在摩托罗拉大举进军太空的同时,诺基亚等厂商却在抓紧推动GSM地面移动通信系统,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铱星投入使用时,GSM网络已经先行一步获得了大量用户,进而大幅降低了使用成本。

虽然无法实现像铱星那样100%的全球信号覆盖率,但爱立信公司首席技术官表示,GSM网络将在2016年覆盖全球人口的92%。而继GSM之后的3G/4G网络也将迎来高速增长期:到2016年,3G人口覆盖率将达到80%,4G LTE网络覆盖率也将达到35%。

交互式电视

先行者:Qube服务

开发者:华纳传播公司

时间:1977年

上世纪70年代,华纳传播公司在俄亥俄州哥伦布市推出世界上第一种双向交互式有线电视系统Qube。它是通过一个机顶盒为哥伦布市提供覆盖所有播放时间的30个频道,这些频道被分为3组,其中10个频道是普通的有线电视节目,另外10个是付费的电影和体育赛事频道,最后10个频道则支持交互功能。

Qube的目标很简单:“建立一种让人们远隔千里也能快速沟通的方法。”同时华纳希望利用这种新系统赢得有线电视的运营特许权,进而在市场上获得垄断地位。实际上,华纳确实在部分地区实现了目标。

结果:1983年,华纳传播亏损达到了8.75亿美元,为了避免破产,华纳引进美国运通的投资,甚至不得不出售Qube服务中大名鼎鼎的MTV频道和Nickelodeon儿童频道给维亚康姆公司。最后,华纳在1984年决定中止Qube服务。

后起之秀:数字机顶盒

哥伦布市只有3万个Qube用户,这显然难以支持华纳传播建设基础网络和维护服务运营的成本。今天,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数字有线电视走过了一条和电话相似的道路,网络已经普及到了每个家庭,曾经昂贵的线路维护费用已成过去。

现在,人们甚至可以免费获得功能更多、性能更强的数字机顶盒,因为足够的用户订阅数可以分摊掉这些机顶盒的成本。

语音智能交互

先行者:ViaVoice

开发者:IBM

时间:1950年至今

在上世纪50年代末,IBM开始最初的语音识别研究工作,当时的电脑被用于识别特定语言模式,并就词语的意义和语音的统计相关性展开研究。

在1962年的西雅图世界博览会上,IBM展出了被称作“鞋盒”的、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语音识别机器,它可以理解口述的数字0~9以及简单的运算口令。但是受限于计算机能力和研究方法的不足,在随后的十几年里,在语音识别方向的努力并没有太大进展。

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借助源自信息论的强大统计算法,科学家们终于有所突破。1984年,IBM演示了世界上第一台能识别5000个英语单词的系统,而且准确率高达95%,但是构成这一系统的是3台1.8米高的阵列处理机和一台4341大型机。1992年,世界上第一套听写系统ISSS宣告问世。随后几年里,IBM的语音识别技术进入了短暂的快速发展期。

上一篇:物联网关键技术及应用分析 下一篇:基于.NET Remoting的道路运输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