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课堂器乐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10-07 11:27:38

浅析课堂器乐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 早在改开始以前,音乐教学大纲就已经提出了“器乐进堂”的口号。但十多年过去了,音乐堂器乐教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良好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文章结合十几年来在一线音乐教学工作的经验分析了这一现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 器乐教学;现状;对策

从“简单的唱歌”到“枯燥的技能”再到改后的“淡化知识技能”,近年来,音乐中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又重新受到了重视。短短的几十年中,我国中小学音乐堂教学的内容和侧重点在不断地变迁和变化。早在改开始以前,音乐教学大纲就已经提出了“器乐进堂”的口号。然而十多年过去了,音乐堂器乐教学的现状到底怎样呢?事实是,真正通过音乐老师的堂教学而学会一种乐器的孩子是凤毛麟角,大部分能较好掌握堂乐器演奏的孩子也是在外学习各种乐器的孩子,基础在外,而不在内。这是我们的音乐老师在偷懒吗?究竟是什么原因使音乐中的器乐教学发展举步维艰?小学堂器乐教学又该何去何从?笔者结合十几年来在一线音乐教学工作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音乐堂器乐教学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我国教育大环境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人才选拔的方式制约着孩子们精力和时间分配。近年来,尽管音乐在培养和提高孩子综合素质中所起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和认可,但由于在我国人才的最终选拔方式――高考中,仍以文化成绩作为最主要的评价标准,音乐未能占据一席之地。因此,学校、家长和孩子们在权衡之下,只能将绝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放在文化的学习上,此举实属无奈的选择。而稍有音乐常识的人知道,要学会一门乐器是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和时间的,每周两节加起来仅有80分钟的音乐根本无法做到。在业负担未能减轻的前提下,再要求孩子们尤其是本身并不太具备音乐天赋和爱好的孩子去练习一门乐器,无异于增加孩子的负担,极易导致孩子的抵触和反感。没有足够的练习时间作为支持,器乐教学的效果便很难保证。其次,大班制教学大大增加了器乐教学的难度。由于受到我国人口众多、教育投入相对不足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绝大部分的公立学校仍以大班教学为主,每班人数都在五六十人。而在器乐教学里,如口风琴中的指法等技术难题常常需要因材施教,一对一有针对性地去解决,这在大班教学中根本无法做到。因此孩子们的堂器乐学习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即在外有器乐基础的孩子越学越好,兴趣浓厚,而基础稍差的孩子则越学越失去信心。尽管音乐教师们努力地在“面对全体学生”,但却着实力不从心。

(二)本及教学参考书编写不尽合理。对器乐教学缺乏系统、实际而有效地指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音乐本安排的教学容量过大,导致器乐教学无法拥有充足的教学时间。笔者认为,目前大部分音乐教材中普遍存在教学容量过大的问题。以小学四年级下册为例,两个版本的教材容量歌唱曲目分别为13首(其中4首为合唱曲目)和10首(其中3首为合唱曲目),欣赏曲目分别为10首和16首,音乐活动分别为5项和3项。每学期以20周计,共有40节音乐,除去期末的复习及测试时间以及一些节假日,实际时只有30节左右。在时如此有限的情况下,要完成以上教学内容已是勉强,可用于器乐教学的时间所剩无几。其次,本及教学参考书甚至《标》上对器乐教学缺乏系统而具体的指导。如《标》中在“知识与技能”中仅提及“学习……演奏的初步技能”,未能像唱歌那样――“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给予同样明确的目标表述。对器乐基本技能学习顺序内容也缺少清晰的表述和强调。《标》尚且如此,以《标》为依据编写出来的本及教学参考书自然也就无法在器乐教学方面给予音乐教师系统、具体而有效的指导。这使得一线教师在教学操作上易于形成一种无序的器乐教学倾向,随意性很大。

(三)教师本身教学方法单一,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许多音乐教师在进行堂器乐教学时,仍然沿袭着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即先就音位、音阶和指法等基本功进行反复的训练,待这些基本功基本达到要求后,再进入旋律训练,这种模式表面上似乎是循序渐进的,是科学的,但是,这些基本功的训练是如此枯燥乏味,结果是没等达到老师的要求,一部分孩子就已经对器乐的学习感到厌倦,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如此便形成了恶性循环,使器乐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音乐堂器乐教学的一些可行性建议

既然音乐堂器乐教学存在如此多的制约因素,我们是不是可以否定它的价值和可行性,将它放弃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器乐进堂的必要性和意义同行及专家们已有充分论证,那么作为一线的音乐教师该如何应对,如何将“器乐进堂”有效地贯彻下去,切实提高器乐的教学效能,使得堂器乐教学真正在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中起到作用,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教师应对器乐教学保持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态度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面对所有的困难都应该态度先行。有了积极的、正确的态度,才能运用正确的方法,找到正确的方向,进而取得正确的结果。对器乐教学,如果教师首先产生了抵触情绪,采取消极的态度去面对,在遇到困难时必定会一再妥协放弃,使得教学效能不断降低,而教师的教学热情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音乐教师必须对器乐教学保持饱满的热情,以这种热情感染学生,努力将孩子的心留在堂上,留在器乐学习中。这是提高器乐教学效能的一个大前提。

(二)灵活运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给器乐教学留出时间与空间。多年来,老师们习惯了中规中矩地去“教”教材,而不是根据实际情况去灵活地“用”教材,这使得教学成了教材的俘虏,终究走不出照本宣科的窠臼。实际上。二期改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名称职的音乐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及对教材的理解。新程不仅要求教师参与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同时教师还要成为程研究者。也就是说,教师不是简单的“教”教材,应该是调整教材、补充教材。因此,音乐教师完全可以大胆地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与调整,给器乐教学留出必要的时间与空间。必须强调的是,这种调整与整合必须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确保达到《标》中相应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充分发挥教研组的集体智慧,从本校实际出发,制定规范统一的堂器乐教学计划。目前,器乐教学中的无序状况比较严重,即使在同一个学校,各个音乐老师在进行器乐教学时的进度、要求和评价方式等也不统一。一些音乐老师在器乐教学上没有目标和计划,基本上处于“脚踩西瓜皮”的随意状态,这使得器乐教学流于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一种摆设。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充分发挥学校教研组老师们的集体智慧,结合学校程设置的特点、学生的总体素质和需求等等实际情况,统一确立本校的器乐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建立器乐教学评价体系并严格执行。真正使器乐教学走上规范,切实提高教学效能。

(四)加强学习和交流,更新观念,丰富器乐教学的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些音乐教师在进行堂器乐教学时仍然沿袭着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使孩子们对器乐学习的兴趣长时间地得到保持。音乐教师应该明确,我们的音乐教育最终是一种审美教育,引进器乐教学的真正目的并不在于培养演奏家,而在于辅助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是为了在器乐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演奏乐器时的欢乐和美,从而激发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因此,在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兴趣人手,采取更为灵活多样的、更为人性化的教学方法,尽量缩短单纯枯燥地练习基本功的时间,开动脑筋让程度最浅的学生也能得到演奏的乐趣。首先,在孩子们只会弹几个最简单的音符时,就可以给他们演奏只包含有这几个音的简单乐曲。这些乐曲可以是现成的,也可以是老师自己创编的,或由老师来演奏乐曲的主旋律,把这些音符编成简单的二声部来与老师合奏,让孩子们从一开始就感受到演奏的乐趣。其次,把以往乏味的音阶循环往复练习改成用不同的、有趣味的节奏来进行演奏。最后,在堂上组织孩子们开展自编自演的器乐吹奏“问答”、“接龙”游戏,运用各利,节奏型连接配奏“音乐火车”等。总之,音乐教师们只有积极地去寻求、大胆地去采用各种形式新颖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器乐学习对学生的感召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许洪帅.影响中小学器乐教学发展的相关因素[J].中国音乐教育,2007,(12).

上一篇:以创新谋出路 下一篇: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