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职业教育课程现状的认识和思考

时间:2022-10-07 11:14:10

对当前职业教育课程现状的认识和思考

【摘 要】职业教育课程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和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提高。本文从职业教育课程的特征出发,论述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必须是系统性的改革,从改变职业教育观念入手,以职业能力和岗位需求为核心,完善产学合作机制,推动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课程 认识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8-0183-02

职业教育课程直接关系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和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提高。因此,当前职业院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必须从改变职业教育观念入手,以职业能力和岗位需求为核心,不断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

一、职业教育课程的定义及特征

不同类型的学校教育受其培养目标的限制,其课程设置是不同的。职业教育课程呈现出与普通教育不同的特征,最大的差异在于其培养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即定向性、实践性、适应性、双重性以及昂贵性等特点。职业教育课程的定向性是指课程设置要定向于一定的职业或者职业群;适应性是指课程设置必须能够适应特定区域、特定职业的需要;实践性是指课程设置必须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为宗旨;双重性是指职业教育课程的评价要依据两个标准即校内成功标准和校外成功标准进行评价;昂贵性是指职业教育课程的实施比普通教育需要更多的设备,尤其是大量的实训设施和耗材、设备维修、保养以及其他费用。因此,我们可以把职业教育课程定义为:为连接职业岗位的职业资格结构与职业教育机构的培养目标结构,职业学校为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能力结构而开设的课程。

二、当前职业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1.职业教育课程的学科化倾向导致重理论、轻实践

职业教育课程的学科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表现在课程的内容上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安排课程进度,强调学科知识的完备性、系统性和储备性,与企业的工作结构和实际流程、学生的学习条件和学习需要脱节。课堂教学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仍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传授为主,未能摆脱知识逻辑的控制,面对事实上学习困难的职校学生,只能是低效率的教学。

学科化倾向的职业教育课程观内隐藏的知识范式是现代性“知识型”。所谓“知识型”是指“关涉知识与认识者的关系、知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知识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知识作为一种陈述本身的逻辑问题等而产生的,具有逻辑一致性的回答所构成和产生的、具有结构性特征的知识形态”,“知识型是一个时期所有知识生产、辩护、传播与应用的标准”。因此,在这样的知识标准规定下的课程核心内容是具有自身逻辑体系的科学知识,所有与现代性知识型不相符的都不能作为知识传播。而起源于学徒制的职业教育课程中内涵的经验学习都被这种知识范式排除在外,尤其是以个体默会的方式学习的职业操作技能和经验等,在这种知识范式下永远是“另类”,这也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社会地位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2.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结构性错位

社会需求是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前提,社会需求体现了在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制度下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任务,特别是职业教育作为就业导向的教育,这是影响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设置的最直接因素。社会需求主要表现为行业、地区对专业建设的选择导向作用,即用人部门对专业的认可和评价因素。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劳动力市场呈现不同的社会需求态势,地区、行业或产业的需求信息更多的具有不对称性,故专业建设不能“大一统”,其课程设置需要根据地区、行业发展的需要适时的进行调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根据动态的劳动市场相对灵活地进行,但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职业院校对劳动力市场的反应迟滞等,使职业教育还不能真正做到面向劳动力市场、服务劳动力市场。其中政府投入不足和职业院校办学资金紧张,导致了社会需求的工科实训设备投入太少,以致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文科比重较大,其课程设置也是以学科理论课程为主,与社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相距甚远,这是造成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与社会需求结构错位的重要原因。

3.课程结构和比例的不合理

我国传统职业教育的课程通常被称为“三段式”的课程,其基本思想之一就是把职业教育课程划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由于近年来对职业教育实训课程的重视,现在通常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合并为专业理论课,实训课程又称为实践课,所以整个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被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实践课三部分。

“三段式”课程的分类和等级排序中蕴涵着关于职业教育课程的普通论与专业论、学科论与职业论、基础论与实用论的争论,究其实质还是对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争论。“三段式”课程在其实质上只能是普通教育的职业化改造,并没有摆脱普通教育的束缚,其根本思想还在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储备,因此,这种普通教育课程的职业化改造不可能也无法触及职业教育的核心。课程比例是指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三者各自占总课时的权重,以及三者之间的相对比重关系。传统职业教育课程中,文化课所占比重少一些,专业理论课所占比重较大,而实践课处于这两者之间。这种课程比例所折射出的课程目标包含着人们对面向特定职业的教育会使个体陷入某种狭隘的发展轨道,最终成为经济发展工具之担心,而恰恰正是这种担心造就了今日之职业教育职业特征不明显的缺陷。

上述问题的根本在于对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认识不清,甚至是将职业教育看成是普通教育在职业领域内的延伸,抹杀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应有的地位。职业教育是专门教育中以工作体系为基本教育内容的教育,工作体系的教育内容主要是技艺。所以职业教育之根在工作体系,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与其说是通过学校来实施职业教育,不如说是职业教育改变了学校形态。

三、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策略

上一篇:精心打造高效课堂 大力推进课程改革 下一篇:快乐运动,提高中职生对体育课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