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和思考

时间:2022-10-07 08:48:28

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和思考

摘 要: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以新技术为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和网络环境的丰富资源,根据物理教学规律进行教学改革。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并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融会贯通的能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真正实现物理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物理课程 信息技术 整合

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以新技术为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和网络环境的丰富资源,根据物理教学规律进行教学改革。笔者在教学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思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要遵循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基本原则

1.物理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体现在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发现和探索过程之中

为此,应强调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究、应用及迁移。这种整合是以完成物理教学的具体任务为目的,有意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它使学生的物理学习始终处于用物理课程特有的方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与论证,最终以解决问题的自主和动态的过程之中,让学生做到个性学习与协作和谐的统一,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2.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知识学习与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多媒体信息技术支持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研究相同的物理知识,对已有的知识从多角度去思考和再认识,从而产生新的认知,这是学生产生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源头。

3.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信息技术是物理学习的基本工具和提高技能的重要手段

在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应让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对学生来讲,信息技术是一种终身受用的学习知识提高技能的手段和工具。

二、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获取已不仅仅限于课堂书本这条单一渠道,多媒体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物理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故此,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

1.教材观

传统教材的编排欠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识层次,注重知识体系的纵向联系,而对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运用重视不够。新教材重视内容的探究性和实验性,注入现代物理领域的新成果,主张学习物理的基本结构,使教材向着现代化、理论化、结构化、多样化迈进。作为物理教师要彻底转变教材观,从知识层次、能力层次、情感层次、认识层次、教学思想及方法层次重新调整自己,从教材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八年级的《力和运动》、九年级的《电和磁》、《能量守恒》等主干知识对培养学生能量和科学态度意义重大,可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结合科学发展的过程及应用,系统地交给学生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能力。

2.教师观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物理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物理知识,还应该有广泛的社会知识和实用技术知识,不仅能讲授,还能运用现代教育资源,尤其是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物理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投入一定的精力进行研究,广泛收集与之相关的科技信息,制作课件,钻研学生和教材。例如教学中结合神州系列飞船的发射与回收、我国西电东输工程、秦山核电站以及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学生每天都能感觉到现代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巨大进步。

3.学生观

新课程改革突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完善结合,这种全新的教学观念要求教师做到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所教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创设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

三、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新课程要求物理教学从传统的师生关系、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中摆脱出来,重视知识互动完成,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实现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信息技术则是师生互动充分发挥的最佳平台。

1.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要求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彻底改变原有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尽量淡化教师的作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在质疑、探究、验证、讨论的过程中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没有互动、没有沟通、没有交流,就不存在教学这一过程,为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媒体课件、方法手段,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3.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

信息技术对中学物理的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它将物理知识、物理现象、物理实验变得更加容易理解,更加情景化,使物理教学更加生动活泼,真正实现物理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4.重视与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

利用信息技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创设逼真的物理学习情景,用录像、影碟及多媒体教学软件,呈现物理实验、物理规律,更能使物理现象具有活动性、可视性和空间立体感,不但开阔了学生视野,拓展了学生思路,而且易于和其他学科相结合,从而实现物理知识与其他知识的融会贯通。

四、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要求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使学生学会学习。而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使得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利用信息技术模拟物理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有些物理实验的过程很难分步观察与判断,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模拟控制实验的速度,调整教与学的进度,让学生抓住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和变化过程,明确观察对象产生变化的现象和条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

2.利用多媒体插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影片、动画,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

应用信息技术,一方面可将各种教学信息如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不同形式的信息进行编辑、控制、传输,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使课堂的信息交流由单一渠道到多维模式,另一方面这种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信息传送方式能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种刺激既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又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增加了课堂容量,便于学生在短时间内高效摄取知识,培养能力。

3.利用网络资源提供各种与教学相关的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网络媒体所提供的学习材料都附带有一定的情景和背景,学生通过网络收集相关的素材,并对素材进行分析、对比之后,再通过实验、观察、类比、联想、交流和讨论,最后归纳综合,实现意义建构。这样,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而是教学活动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自主学习就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会学习、组织、协作、思考和交流,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泽农 主编 新课程教学法.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赵超先 主编 物理教学论与物理教学改革.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李继宏 杜正洲 主编 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初中物理.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上一篇:试析高职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自我提升 下一篇:语感训练与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