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课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实践与体会

时间:2022-10-07 07:28:40

活动课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实践与体会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共识。如何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这是我们所有老师面临的课题。

【关键词】活动课 实践 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64-01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境分析等方式,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做到“活动内容化、内容活动化”,将书本知识与学生活动经验、社会实践相联系,并通过学生自主参与活动,拓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活动课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活动课教学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是不拘形式结构的,具体运用要根据内容来确定,形式服务于内容。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决定其活动形式的精彩纷呈。可以把整节课设计成活动课,也可以就某个知识点展开活动。特别是后者由于内容相对较少,因而也就更具灵活性、针对性,教师更易把握。活动课的具体形式可以有小组讨论、小组竞赛、小游戏、小品表演、讲故事、辩论……,同时可以配合以多媒体教学,使情景更加逼真,学生的体会更深刻。要上好活动课我觉得应该把握好以下几方面:

1.课前准备工作是活动成功的保障。

教师首先要熟悉教材,确定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另外,对教材的一些内容可以进行必要的整合,以便教育教学效果更突出。有些活动还应该让学生在课前也做相应的准备(如:参观、访问、调查、上网等手段搜索、整理资料,情景演示或小品表演),只有这样才能师生同步,以达到或接近预期的效果。例如,我在上九年级《认清基本国情》这一课时,为了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及让学生深刻体会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初级阶段的国情,我提前一个星期布置了一道活动题,《小记者行动》,让学生回家采访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街坊邻居,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家乡建设,人们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变化以及人们生活中还存在有哪些问题,并用文字的方式写下来。教材经过这样处理,我在上课的时候简单扼要地讲解就行了,这样学生掌握得好,课堂气氛也活跃,真是事半功倍。

2.有效掌控课堂节奏、秩序和气氛,是活动关键。

活动的引入要与主题相联系,激发学生兴趣,进入角色。例如,在上八年级《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这一框时,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网络的利弊。我采用小辩论:“网络的利大于弊”还是“网络的弊大于利”,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了,在简短的小组讨论之后,正方反方两辩论小组成员很快确定,并激烈地辩论起来了。到时间了,辩论的差不多了,可学生还是意犹未尽,并且效果很好。通过辩论,学生不但明白了课本的一些理论知识,还把平时一些同学不良的上网嗜好当例子拿来辩论了,让这些同觉得不好意思。课下我也趁热打铁,做了这些学生的思想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上网的危害,家长老师讲多了,无所谓了,可是给同学拿来当反面例子来辩论,好像刺激了他们自尊,反而让他们醒悟了。

3.注重评价,巩固效果。

活动的评价应包括活动过程中和活动后的评价。在活动中教师要经常用鼓励和赞美来激发学生的热情。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创新理念,包括闪烁着创造性火花而又不成熟的一己之见;不排斥学生的错误,要引导他们从错误中总结经验,在综合对比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培养“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的精神。活动后要引导学生总结成果,教师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活动成果给予全面、充分的肯定,并对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建议,使学生在成就的感受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自信,也为下一次活动的开展积攒动力和经验。

二、活动课教学的一些体会

1.活动课,改变了课堂师生关系。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以学科为中心,以传承文化为特征,呈现教师在教学中处于权威地位的特点,而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求知、主动地了解并生成知识的过程;传统上,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学生是“接受器”的关系,而新课标强调建立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传统的教学中,以教师的管理为中心的教学,严重剥夺学生的自主性,摧残学生的自信心,师生关系处于对立与冲突中。活动课处理好了师“导”和生“本”的关系。教师“导”的作用贯穿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教师“导”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感受、亲历的过程,通过教师的“导”,学生从中感悟究竟怎样学习思想品德、领略思想品德学科的魅力,活动课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引导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培养其合作精神。作为学习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和学生一起探索,共同解决问题。师生建立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从而点燃知识的火把,激发学生的主动求知欲,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2.活动课,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

思想品德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转变在教学中自身的角色,在教学观念上,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在信息传输中,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对学生的态度,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活动课主要强调学生的“活动”,即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凡是学生能自己独立思考、操作、表达的,教师都放手让他们去探索,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方式。思想品德活动课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注入全新的精神和采用最优化的策略应对方式。

3.活动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同样,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向导,是学习的动力,思想品德活动课能否达到理想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开展活动课要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出发点,在题材和内容的选择上要符合学生心理需要,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活动形式的选择上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丰富多彩,寓教于乐,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在活动过程中要营造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活动,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加强了对教材的理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活动课,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活动课的设计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在活动中确定自己的角色,做到人人参与,着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确保全体学生活动起来,体验学习的乐趣。在设计活动主题是,应选择“大众化”的题材和形式,在活动中尽可能创设人人都能活动的机会,同学们共同搜集资料、研究资料,从而形成小组的研究成果,促进学生相互合作与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活动课的设置既要顺应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又要体现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

只要教师深刻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在课改上多探索,敢创新,活动课并不是难以开展,相反,你会发现自己站在教学的高处,风景无限美好。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

[2]李瑾瑜:《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

上一篇:新课程高中历史的教学体会 下一篇:浅论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师生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