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导教子不嫌迟,“诱教”理论出成果

时间:2022-10-07 06:09:42

博导教子不嫌迟,“诱教”理论出成果

曾在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任教多年的博导司有和,天天和宁铂这样的神童打交道,而他自己的一双儿女,错过了早期教育,成绩平平,大树下似乎长了草。跟踪研究了少年大学生的成才之路后,司有和提出了针对9岁到15岁智力中等学生的早期诱发理论,并在儿女身上做实验,没想到,“活过来”一对“神马”:儿子东子考进了科大少年班,获得博士学位后赴美国做博士后,现在是美国布鲁海汶国家实验室物理系的研究员;女儿晓春在美国获计算机硕士学位,现在是美国某企业的高级程序员。

早期诱发,9到15岁是成才另一个关键期

司有和在中国科技大学从事多年超常教育研究,后调至重庆大学任博士生导师。记者日前在北京采访他时,家长们围着他提问最多的是,我的孩子错过了早期教育,现在小学或初中成绩不好,是不是没希望了?司有和回答:对错过了早期教育时机的孩子,在9至15岁期间,运用“早期诱发”方法,只要实施得当,有可能使孩子获得一次快速发展。

“早期诱发”是司有和在十几年超常教育研究中得出的真知灼见,――中国科技大学成立少年班后,司有和就参与少年班研究。然而,每逢夜深人静,他心底就泛起难言的苦涩和失落。他的一双儿女东子和晓春,分别读初一和小学,一个是中等成绩,一个是成绩中等。

司有和的妻子一天学也没有上过,当年为了给未婚夫写情书――情书总不能找人写吧――这才认了几百个字。司有和与妻子是娃娃亲,定亲时,司有和1岁多,他的未婚妻两岁不到,娃娃亲倒也罕见地结成了美满姻缘。婚后,司有和忙于中科大的教研工作,妻子生下一双儿女后照看不过来,将儿子东子送到乡下,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东子智力一般,两岁多了;还不会说话。司有和两口子正考虑要不要找医生看看孩子是不是哑巴,恰逢春节将至。一天,东子站在锅台前看爷爷炸肉丸子,香气溢满厨房,东子皱着鼻子使劲吸了几下,突然开口:“爷爷,我要吃肉丸子!”清清楚楚、完完整整的一句话,惊得正在锅台前忙活的爷爷,差点把手里的锅铲子掉在地上,他激动地用颤抖的手把刚炸好的满满一碗肉丸子都端给了孙子!

话是会说了,还是说得颠三倒四。吃饭,他说成“饭吃”;开门,他说成“门开”。一天,外婆来了,东子去喊妈妈,跑了一段路也想不起外婆这个称呼,只说“妈妈的妈妈来了”。

东子在乡下读到小学三年级时,被父亲接回合肥。东子在合肥的学校里成绩一般,半年下来考了全班第24名。司有和从未想过让儿子出人头地,将来考个大学中专,为父的也就大功告成了。及至接触了宁铂等神童,才别有忧愁暗恨生:身为大学教授,怎么没有对自己的儿女进行早期教育?遗憾啊。接下来追踪研究少年班大学生的成长时,一个发现让他看到了希望――少年班有60%的学生出身于中小知识分子家庭,受过良好的早期教育,但仍有40%出身于工人、农民家庭。这些同学并没有上早期教育这一课,小学甚至初中时还成绩平平,智力中等,后来是在某个老师或某个亲戚的激发下获得快速发展的。

少年大学生杨丹洲,小学三年级还是差生,一次接力算术比赛时,她竟把6乘7算成了48,这种弱智错误受到同学嘲笑。杨丹洲大受刺激,不弄个神童当当,纵使掬尽西江水,怎洗今朝满面羞!考进少年班后,她感叹:“人生没有命运这一说。如果有,命运的名字是6乘7等于48。”

也就是说,他们突然变成超常少年,既非父母重金延聘名师,又非爹妈辞职全心全意陪读,而是某件事情触动了心理上的“开关”,致使他们突然产生了学习兴趣,萌发了远大志向,凝成坚强意志。正是这些非智力因素,促使智力(成绩)一日千里。如果通过有意识诱发,使东子等智力中等的孩子也具备上述的个性和心理素质,他们是否也会突然起跳,一飞冲天?

司有和管这个方法叫“早期诱发”。说早期,是指9到15岁:说诱发,是指这些少年班学生所具备的进取心、自信心、毅力等品质,在一般孩子身上也像火种一样潜伏着,只待春风一吹,即成燎原之势。

所谓真理就是放之四海皆准。诱发理论往东子身上一试,立即麻雀变凤凰!

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司有和早期诱发方法的步骤是:从诱发学习兴趣入手,继而确立奋斗目标,稳定学习情绪,然后进行意志锻炼和性格培养。用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发展。

少年大学生都有广泛的学习兴趣。要想让东子像少年大学生那样快速发展,就要首先诱发他的学习兴趣。那么,究竟诱发东子在哪个方面的学习兴趣呢?

司有和开始观察儿子究竟适合做什么。曾经有一段时间东子喜欢唱歌,可是发现他哪首歌也只能唱个开头;后来,司有和又让东子把家里一个好好的收音机给拆了,拆是拆了,只是重新组装就装不到一块去了,笨手笨脚,看来并非学工的料儿。司有和发现东子安静内向,捧着课本,坐冷板凳能一坐大半天,看来学理还可以。那就按学理方向,激发他对科学的兴趣。

一次,司有和一家四口回老家,在火车上,他问东子:“你说这车窗外的树为什么会往后跑呢?”“因为火车在往前跑。”东子胸有成竹。司有和说:“那你再往远处看。”东子抬头一看,糊涂了,远处的树是往前跑的!东子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缠着爸爸问为什么。

生活处处是课堂。带一双儿女到乡下玩,看到岩洞里的钟乳石,司有和就讲石灰岩地质;平时洗衣服,也会让孩子们把手伸进洗衣机的水流旋涡当中,奇妙地发现旋涡正中是没有水的,然后再给孩子们讲龙卷风如何形成……

夏日的一天下午,父子三人坐在客厅闲聊,兄妹俩发现墙上有一个圆圆的光斑,司有和开始启发式教学:“那个光斑是怎么形成的?”“太阳光反射过去的。”兄妹俩抢着回答。司有和让他们找出这个反射太阳光的物件。

客厅里的物件,只有吃饭的小方桌和五斗橱在阳光里。五斗橱的镜子是长方形的,与那个圆圆的光斑不符。妹妹看到梳头用的镜子是圆的,可它又不在阳光里。东子伸手碰了碰镜子,墙上的光斑立即动了起来。父子三人都笑了起来。

“那镜子的光从哪里来的呢?”两个小家伙异口同声地反问。司有和高兴地解释说,阳光照到五斗橱镜子,再反射到圆镜子,然后又反射到墙上,就成了这光斑。一边说,一边用两块镜子作了多次光反射的试验。

司有和又拿来一个脸盆,往盆里放了一枚5分硬币,然后让兄妹俩退到看不见硬币的地方。这时,他轻轻地顺着盆沿注水,一会儿,兄妹俩喊起来:“看见硬币了!又看见了!”这是光线折射的结果。兄妹俩顿时对光学产生了兴趣。

司有和还为东子买了许多优秀科普书籍,如《物理世界奇遇记》、《十万个为什么》、《太阳元素的发现》和司有和自己写的《低温世界》。

2007年的一天,早已经是超导研

究专家的东子感叹:“爸爸,如果不是你那本《低温世界》,我可能现在不会搞超导研究。”

迁移兴趣,神童是这样练成的

女儿晓春读小学五六年级时,司有和常劝她读一些文学名著,但唠叨了几次都不管用。

机会很快来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开播,司有和每天都拉着孩子们一起看,看完了一起讨论。讨论的内容,司有和已经给儿子和妻子都打了招呼,全是书上有的,电视剧没有的。妻子虽识字不多,但司有和从头到尾给她读过《红楼梦》。三个人滔滔不绝,只有晓春插不上话,瞪大眼睛问:“这些电视剧没有,你们怎么知道的?”东子说,书上有啊,你去看原著。晓春就从书架上找《红楼梦》来读。电视剧《红楼梦》播完了,她也读完了小说。接着,她又兴致勃勃地找其他长篇小说来看。

司有和把这种教育方式总结为“兴趣迁移”。看电视剧是晓春的兴趣,读长篇小说是家长的目标兴趣。家长要做的是,从孩子感兴趣的事出发,不动声色地引导她向家长的目标兴趣迁移。

早期诱发是一个艰巨复杂的工程。有的孩子诱发一个点,就睡狮猛醒,有的也许要进行一系列的诱发。

培育起东子的学习兴趣后,司有和一心要激发他的志向――^无志不立。

带儿子回乡下过年。在火车上,东子捧着爸爸给他的《少年班通讯》读得入迷。在乡下,漫步田间小路,司有和给儿子讲少年班的轶事趣闻,东子突然站住,问:“爸,你看我明年报考少年班,够条件吗?”盼星星盼月亮,就盼着儿子这句话。司有和按捺住心里的激动,淡淡地说,我帮你问问。他是研究少年班的,当然熟知报考条件,但装就要装到底,不能让东子认为爸爸正处心积虑地谋划着这场考试。几天后,他告诉儿子,问过了,高二以下学生,年龄不超过16岁,你正符合报考条件。

离少年班招生考试只有一星期了,这天早晨,东子突然说想看电视。大考在即,正是一级战备状态啊,司有和还是答应了。东子又说,不是现在看,是夜里3点的足球赛。司有和的心又是一沉:不让看,东子肯定闹情绪。积极稳定的情绪是备考的关键。司有和沉吟了一会儿,说:“那把电视机搬到你的房间里吧!”东子高兴地说:“爸可真够哥们!”怎么一感谢,爸就降辈分呢?司有和苦笑。

那年,东子以第22名的成绩录取到科大第九期少年班。

少年班是考上了,可是这第“22”名对东子刺激很大,他沮丧万分。一天晚上,司有和发现儿子桌上的一张白纸上,写着三句话:“人生几回搏,不搏待何时。喜长睡猛醒。”司有和提笔续上一句:“盼独占鳌头”,父子俩相视会心一笑。

司有和对东子说,少年班里40个同学,只能有一个第一名,而且必然有一个第40名。可是这40个同学在原来的中学里都是尖子生。这是在新的条件下的排序。爸爸只要求你以后每一个学期提升1~2名就可以了。

如果家长能及时化解孩子的心理问题,稳定孩子的情绪,孩子的成长就会有后劲。后来出家的宁铂恰恰是因为没有人给他做心理辅导。东子有幸,每遇人生坎坷,总有父亲扶持呵护,总能遇难呈祥、逢凶化吉。大学毕业后,他被保送到中科院物理所硕博连读,获博士学位。1997年赴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物理系做博士后。2000年起在美国布鲁海汶国家实验室任研究员。

晓春有了哥哥的榜样,也金凤展翅飞到美国。

司有和现在已经退休,时常在国外儿女家小住。今年住在女儿晓春家时,见小外孙时常跟父母顶嘴,教育专家忍不住要发挥余热,说:“你怎么不听爸爸妈妈的话呢?”小外孙大吃一惊:“我为什么要听他们的话?他们难道听我的话了吗?”

女儿告诉他:可不能强迫孩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不然的话,孩子会把爸爸妈妈告上法庭的。司有和再次目瞪口呆:看来,还要继续研究跨文化的家庭教育啊!

上一篇:工伤认定遭遇尴尬,爱的挽留是妻子无悔的选择 下一篇:缝合岁月伤痕,儿女玉成父母黄昏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