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同性恋电影的文化特征

时间:2022-10-07 06:06:19

浅析中国同性恋电影的文化特征

[摘要]同性恋是人类历史上文化上普遍并长期存在的现象之一,然而作为表现题材和对象出现在中国电影当中却是在上世纪90年代,并且数量屈指可数。中国同性恋电影中所表现出的文化特征如何?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文化启示?这将是本文力图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同性恋电影 文化 特征

虽然同性恋现象自古有之,这一现象很早就成为文学家们青睐的描写对象,但这一现象进入中国电影表现的领域却是在20世纪90年代。虽然声势并非浩大,却也在电影领域掀起了一股小小浪潮,给中国电影带来了一些异样的色彩。

同性恋电影区别于其他电影的最明显特征是,它不以人类正常的情感类型(亲情、友情、爱情等)为表现对象,而是以同性之间非正常的情爱为表现对象。该如何处理这一特殊题材、站在何种立场、采用何种方式、体现何种价值观便是同性恋电影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中国同性恋电影文化特征的体现之处。

一、从立场上看:摒弃社会道德批判,直面生命本体――人

在处理这一特殊题材时,最容易陷入道德评价的泥沼,对其作出社会的或道德的批判。所幸的是,多数导演并没有如此轻易地掉进“陷阱”。他们大多都穿过社会道德的重重迷雾,直指生命本体的人。他们处在人本主义的立场,给予了主人公深切的人道主义关怀。

在同性恋电影《蓝宇》中,导演向我们娓娓讲述了一个哀婉动人的同性恋故事。在部影片中,导演甚至弱化了同性恋者实际上并不宽容的外在的社会环境,而将主人公置身于一个没有外在道德、舆论压力的较为自由的环境中。同性恋者仿佛自有一片属于他们独立的天地,演绎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爱恨情愁。在这片天地里,没有卫道士的虚伪教条,没有人言可畏的道德顾虑,没有善男信女的忠诚节义,一切皆出于情与愿。抽去了社会对主人公的道德批判的纯粹的人本主义立场,把同性之爱演绎的澄澈净明、没有丝毫的杂质,强化了主人公同性之爱的动人力量,它与美丽的爱情故事一样也能直达观众的内心,从而能唤起观众对主人公的宽容和理解。

二、从方式上看:以常态来表现另类从而达到“反另类”的目的

以常态表现另类有两层含义:一是在用常态的爱情对比非常态的同性恋情,二是用常态的讲述方式和镜头语言等来传达一种平等意识。这两个层面的含义都是为了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对同性恋产生认同感,从而达到“反另类”的目的。

影片《霸王别姬》讲述了一段令人荡气回肠的同性之爱的故事。一折《霸王别姬》一对情深意笃的京剧师兄弟段小楼、程蝶依从民国唱到解放、从解放唱到,唱了一辈子的戏,也唱了一辈子的情。影片将程蝶依对段小楼的幽曲恋怀与段小楼和菊仙的半生情缘相互夹杂,在这两种情感的交织对抗中将程对段的同性恋情突显得更加深沉、悲壮、撼人心魄。程最后拔剑自刎,一如一个情人为实践自己对爱的忠诚誓言的殉情之举。这两种情感相互对照、相互碰撞,使得程蝶依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性变异”者,而是一个真心、忠心、痴心的爱的追求者。

对于这部内容异样的影片,导演并没有用异样的电影手法来突出其“异”,影片当中没有怪异的镜头、没有破碎的剪辑、没有夸张的特技、没有奇特的音效、没有费解的叙事、没有晦涩的隐喻,它就这么规规矩矩地按照时问的顺序,通过平凡质朴的镜头语言,流畅通晓的叙述方式,不动声色地讲述故事,细致入微地表现情感、含蓄蕴藉地传达主旨。正是这样一种常态的电影手法,让观众一种常态的心理去欣赏影片,从而给予影片所表现的情感以最大的注视。

三、从价值取向上看:超越科学的理性,力求表现同性恋之真、善、美

同性恋从生理学角度上被归于“性变异”。很多人一提到它便会很快联想到变态、恶心这两个词。但是许多优秀的同性恋电影不仅不变态恶心,反而是唯美的、艺术的,即使在表现非正常的过程也没有、恶俗之感。导演弱化了同性恋者“另类”性质,超越了对其科学的理的评价,而是从审美的角度竭力挖掘“另类”背后的普遍的人类情感。主人公不再是的人们眼中的异类,而是和普通人一样渴望真情、渴求真爱(只不过他们所爱的是个同性而已),同样经历着烦恼与忧愁、困惑与折磨、无奈与挣扎等寻常人的情感。而导演就是要将这种发生在“另类”人身上的寻常情感中的真、善、美最大限度的表现出来。

在影片《蓝宇》中,单纯的大学生蓝宇,玩世不恭的有钱老板捍东,因为偶然的开始了他们的爱恋之旅。两人在肉体之愉后都开始交出灵魂。让彼此快乐是他们在一起的最大理由。当发自真心的同性恋情面临世俗的考验时,两人都作出了有利于对方的选择。蓝宇含泪离开了即将要结婚的捍东,捍东则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尽最后的力量帮蓝宇完成出国心愿。二人所作所为皆发乎于情。当一切峰回路转时,一声噩耗粉碎了所有关于爱的幻想,留给生者只有无尽的哀伤。影片完全颠覆了同性恋留给人们的日常经验,展现了一段至真、至善、至美的关于爱的故事。没有人会因为主人公是同性恋而鄙夷他,相反,主人公身上所体现的正是人们苦苦追寻的爱的真谛所在――“彼此相爱,别无所求。”

同性恋现象之所以今天能堂而皇之出现在银幕上,和目前整个的后现代的文化氛围是分不开的。后现代进入中国大致是20世纪80至90年代之交,并通过大众传媒迅速扩张。当下文化的多元化形势,使得同性恋不再是众矢之的,也获得了属于自己的话语权。后现代文化是一种哲学文化,以消解为目的,是一种反抗文化。同性恋电影作为电影类型别的一类,反映的是这个弱势群体的生活和世界,它们所要传达的也正是这样一种平等话语权的意识。它所正视的正是它想传达的:同性恋并不能简单的归结为“病态”或“变态”,它的存在不是仅仅从生理学就可以解释的,也并非简单的治疗、人为的压制便会消失的,它的存在是与生理、心理、社会等多种复杂因素相联系的。对待他们社会应该多一些宽容和谅解。同性恋情与异性恋情一样,同样有着人类情感中可贵之处。

上一篇: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归化异化理论 下一篇:唐代长沙窑瓷上彩绘的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