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人才的基本素质及其培养策略

时间:2022-10-07 05:46:22

教育管理人才的基本素质及其培养策略

摘 要:培养一支业务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教育管理队伍,是院校在未来竞争中取得优势,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基于上述思想,本文就教育管理人才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及培养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院校建设要求;基本素质;培养策略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终身教育为主体的全新的教育理念的确立,客观上要求教育管理者必须积极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不断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面对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如何进一步提高教育管理人才的总体素质,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研究型教育人才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提高人员整体素质,努力培养研究型人才是院校建设的必然要求

首先,时展需要管理者整体素质的改变,当今时代知识经济突飞猛进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院校,要想在这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办学理念、教育教学实践及教育管理体制方式上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变革的过程就是一种创新过程,在变革创新的实践与探索中难免会遇到许多从未遇到过的情况和问题。身处教育管理实践第一线的管理者,对这些情况和问题无法回避,只有面对它、分析它、研究它,从面摒弃其中陈腐的东西,并在新的教育思想理念的指导下,采取相应措施解决它。

第二,适应高校更新管理理念的需要。现代管理行为科学认为:管理所关注的焦点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理性方面与非理性方面的界线,是关于意向理性和有限性理性的一种独特理论――是关于那些因缺乏寻求最优的才智而转向寻求最满意的人类行为的理论。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已成为拥有自己个性和意志,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并愿意承担责任,富有知识,不断自我超越的具有创造性的“主体人”,蕴藏在他们头脑中的知识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成为高校的核心资源。因而,对知识的管理也就成为高校管理活动的焦点。这种高校知识管理必然要求管理者自身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和研究能力。

第三,教育管理变革的现实要求。我们的教育管理处于一种封闭、陈旧的管理模式之中,因而造成管理工作中过分强调规定认真执行和服从,忽视对管理者及被管理对象个性化问题的思考与关注;忙于事务性工作多,主动研究探讨问题少;依靠经验办事多,积极开展创造性工作少。也正是由于上述原因,造成管理人才队伍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习不够 ,工作劲头不足,进取精神不强的 “亚知识”、“伪工作”的问题,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管理工作的发展,制约着学校整体改革全面推进。

二、研究型管理者基本素质构成

研究型教育管理者要对教育管理实践中遇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努力实践,就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素质:

1、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只有热爱本职,才会对工作倾注全部精力,也才会倾注全部精力去潜心研究、努力实践。

2、要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要有一种渴望学习,努力汲取新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的自主性和自觉性。要将学习作为个人成长的第一要务来看待。既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现代教育管理的方法与手段,又要学习一些专业的业务知识,力争在某一方面成为专业人才,在相关领域成为通才。

3、要具有较强的教育管理研究的能力和努力探究新理论、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善于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针对问题进行实践研究,并善于将研究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总结上升为理性认识,把握一般规律,用以指导教育教学管理的实践,从而求得提高管理质量的实际效益。

4、要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勇于实践的精神。能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手段广泛获取现代教育管理及教育教学信息和教育管理改革经验,并与自身实际工作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形成自身的工作特色。事业发展需要一种创新的精神。但创新工作切不可脱离实际。我们所讲的创新是基于实际要求与现实发展基础之上的,这就要求在工作中做到“求实不可守旧,创新不可空想”。

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努力探索,培养研究型教育管理人才

研究型教育管理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实现管理人员由传统型向研究型的转变,就要求从上至下各个层面,采取各种措施,创造浓厚的研究氛围,实现有利于研究型人才成长的良好机制。

一是要转变观念,大胆使用人才,营造有利于研究型创新人才成长的用人机制和有利于人才能力培养的导向机制。要积极为研究型人才搭建施展才干的舞台,为他们发挥作用创造机会。克服过去在用人中经常出现的那种爱用老实的、听话的、面孔熟的亲近的人现象,大胆使用具有独特思维、创新意识强的人才。特别应提倡敢于在关键、重要岗位上使用那些改革意识强,有胆识、有魄力、有棱角,善意打开局面,善于创新性开展工作的人才。同时要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克服和纠正“论资排辈”,“求全责备”,“平衡照顾”等陈旧观念,努力形成一种因循守旧者让,开拓创新者上的局面。

二是要创造条件,营造环境。为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创造必要的培养学习环境,院校应充分发挥其人才培养力量强、知识密集的优势、利用自身的条件,努力为管理人员创造学习培训的机会。使他们在知识层面上得以不断地充实和更新,科学构建管理者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模型,加大知识更新力度。从而为其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与创新实践奠定雄厚知识基础。同时,在院校内努力营造“学习型组织”,人员始终处于学习型组织之中,时时为新知识、新观念所影响,从而激发其开展研究与创新的积极性。

三是要创造条件,鼓励实践,为研究型创新型管理人才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研究型管理人才的实用价值在于工作的实践性。对于创新理论的研究,其主旨还是在于促进管理者运用现论指导管理实践,促进管理工作向新层次高水平方向发展。基本这样一种思想,就要求管理者应勇于践行理论。当前院校改革中,有许多新问题、新情况有待于我们去解决。为此,作为管理者,应在工作中努力研究讨论新问题,及时发现和总结新经验,大胆开展有针对性的改革实践工作。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另外,还应倡导管理者、研究人员、老师的结合,最有效发挥各自的优势,参与到管理工作中。

四是要激励竞争,鼓励和支持研究型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要本着有利于培养人才创新能力的原则,建立符合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形成的激励机制。在职称晋升、福利待遇等问题上突出体现对研究能力强、创新成果明确的人才的褒奖。探索创新激励机制的多种形式,实行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经济奖励与政治激励相结合,正式奖励与非正式奖励、定期奖励与不定期奖励相结合,尽量满足人才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建立、完善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鼓励和支持冒尖,鼓励和支持领头雁,从而形成万马奔腾、百舸争流的良好局面。(作者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信息技术让语文课堂充满灵动 下一篇:浅谈《理想国》的公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