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视角下深圳城市竞争力变化驱动因子分析

时间:2022-10-07 05:43:17

国际化视角下深圳城市竞争力变化驱动因子分析

内容摘要: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出口拉动型的经济模式,本文选择国际化视角作为城市竞争力研究的切入点,丰富以往关注产业视角、流通视角、区域视角的城市竞争力研究;同时,以往研究多数关注城市竞争力评分高低的横向比较,本文增加对驱动城市竞争力变化的要素的定量挖掘。具体思路是:选取深圳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在综合现有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国际视角下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的针对性指标体系,选取国内开放程度较高的14个城市作为对比,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定量评价2002、2004、2006、2008、2010五个年度深圳城市竞争力得分位序,进而分析不同因子如何驱动其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深圳城市竞争力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竞争力 国际化视角 驱动因子 提升策略 深圳市

城市竞争力反映一个城市吸引资金、争夺市场和调配资源的效率和能力。以往研究关注产业视角(王志球与汪治等,2008)、流通视角(姚红,2004)、区域视角(孙勤与董金玲等,2012;马李 ,2013)等,而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出口拉动型经济模式,比较城市竞争力还有一个重要的视角即国际化视角。同时,城市竞争力的研究不仅需要定量的评价以及与其它城市的横向对比,亦需要分析某一城市竞争力变化的内在机制,以便更加清晰的把脉城市发展路线。

深圳市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依托毗邻香港的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与贸易,成为经济发达和快速城市化的一线城市。如何进一步提高产业层次、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强化深圳在世界经济网络中的竞争力成为关键命题。本文的重点是分析深圳城市竞争力随时间纵向变化的驱动因子,但由于竞争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本文选择国内其它外向型经济城市与深圳市进行对比分析。

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竞争力的概念源自企业管理,体现企业在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中比其他竞争者更具价格优势和产品质量的能力(宁越敏、唐礼智,2001)。国外对城市竞争力的研究较早,比较著名的有波特关于国家竞争力的研究,以及丹尼斯关于大都市地区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目前国外城市竞争力研究主要集中在新背景下城市竞争机制、影响因素、定量评价和战略提升等4个方面(于涛方,2004)。国内学术界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关注城市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竞争力与城市竞争力的理论研究(张京祥与朱喜钢等,2002;张庭伟,2004)、城市竞争力定量评价(倪鹏飞与刘高军等,2003;袁国敏,2004)、城市竞争力变化的影响因素(王发曾、吕金嵘,2011)和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叶珊珊、翟国方,2010)的关注。由于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一般立足特定视角,例如区域竞争、产业发展、流通等,不同研究差异较大,已有指标体系无法直接运用于本文。

本文立足国际化视角,指标体系项目层考虑城市自身素质及国际经济联系两大方面。城市自身素质用整体经济、基础设施、社会环境、生态宜居、人力资源、科技能力、政府能力七个目标层进行表达,这是由于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生产业在城市发展中占据关键地位,与之相关的科技、人力资本、生态宜居水平以及社会环境等对城市集聚效应的贡献日益显著;国际经济联系则选取最具影响力的国际资本联系进行表达。数据选取2002年、2004年、2006年、2008年和2010年五个时段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共计39个具体指标(见表1)。

为了更好反映国际化视角下深圳市与国内其它的城市的差异,选取北京、天津、沈阳、大连、上海、无锡、苏州、杭州、武汉、广州、东莞、重庆和成都13个城市与深圳市进行比较研究。选取理由为:这些城市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者国家战略区,城市综合发展水平较好;这些城市参与国际市场的程度较高,属于外商直接投资的重点区域;这些城市均提出建设国际城市或者区域性国际城市的发展战略。

深圳城市竞争力得分与位序

(一)主成分选取与命名

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对各城市的竞争力进行计算,根据特征值大于1,累积贡献率大于80%的原则,共选取7个全局主成分(见表2),累积贡献率为80.13%。其中,KMO检验为0.717,Bartlett检验的卡方估计值为4211.37,自由度为741,显著程度Sig.=0.000。说明选取的指标体系整体能反映14个城市竞争力情况。

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表略),第一主成分的特征值为12.408,贡献率为31.816%,在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电信业务总量、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人均邮政业务总量、每万人医生数量、人均绿地面积、当年人均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指标上具有较高的得分,故命名为城市经济因子;第二主成分的特征值为9.159,贡献率为

23.486%,在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支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全社会用电量、教育支出、科学支出、供水总量、国际互联网用户数等指标上具有较高的得分,故命名为政府管理因子;第三主成分的特征值为2.700,贡献率为6.924%,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职工平均工资等指标上具有较高的得分,故命名为生态民生因子;第四主成分的特征值为2.360,贡献率为 6.051%,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比例,第三产业比重等指标上具有较高的得分,故命名为科技实力因子;第五主成分的特征值为1.760,贡献率为4.512%,在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每万人剧场、影剧院数量、人均城市道路面积等指标上具有较高的得分,故命名为城市文化因子;第六主成分的特征值为1.560,贡献率为4.001%,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具有较高的得分,故命名为环境技术因子;第七主成分的特征值为1.303,贡献率为3.34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等指标上具有较高的得分,故命名为发展潜力因子。

(二)城市竞争力得分与位序

通过旋转的载荷矩阵变换得到每个主成分的得分系数,将主成分得分系数与原始数值相乘可以得到每个主成分的得分值,然后将每个主成分相加得到城市竞争力综合值(见表3)。结果表明,2002年以来14个城市的竞争力呈现显著的时、空间差异,各城市的得分和位序都呈现较大的变化。将城市各个年份的竞争力得分相加,14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情可况分为Ⅰ、Ⅱ、Ⅲ三类。Ⅰ类城市(总得分>3.0):深圳、上海和北京。这三个城市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和国家重要战略地区,具有极强的城市竞争力,一直处于前三位。Ⅱ类城市(-1.0

深圳城市竞争力变化机制

为全面分析深圳城市竞争力变化内在机制,将七大主因子对深圳、北京、上海、广州和东莞5个城市历年贡献情况进行全局主成分分析,得到图1所示结果。其中,纵坐标的正负值代表某一年份特定因子对不同城市的贡献程度,正值代表高于平均水平,负值代表低于平均水平,且数值越大,贡献程度越高。例如,深圳市2002年城市经济因子得分最高,该因子对深圳市2002年城市竞争力的贡献度最高,而同年北京得分为负,证明该因子对2002年北京市城市竞争力的贡献低于平均水平。

(一) 城市经济因子对深圳市贡献突出

五个城市的全局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2002、2004、2006、2008和2010五个年份,深圳市城市经济因子的贡献率均远高于其它城市,同时呈现先增后减趋势,近几年减弱速率加快。深圳市是毗邻香港的外向型经济城市,随着香港1997年回归以及中国2002年加入WTO,深圳市率先承接香港及东南亚地区的产业转移,经济开始得到快速发展。但近年来伴随着深圳市产业升级,外向型经济减速,深圳市经济发展与上海、北京与广州等一线城市的竞争加剧。

(二) 政府管理因子对深圳市贡献较弱

政府管理因子对深圳、东莞的贡献低于平均水平,而对上海、北京、广州的贡献均高于平均水平。同时,该因子对深圳市的贡献五年未发生明显变化。深圳市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领域和市场经济制度改革的试点城市,市场化程度较高,政府干预程度弱于上海、北京、广州,“服务型”政府是深圳较上海、北京、广州的优势之一。

(三)生态民生因子对深圳市贡献逐年波动

生态民生因子对五个城市竞争力的贡献逐年波动。其中北京与东莞先上升后下降,广州先下降后上升,上海一直上升,而深圳一直下降。深圳生态民生因子贡献度持续下降揭示经济增长与生态民生之间的矛盾日益凸出,粗放型城市化模式已严重制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四)科技实力是深圳市的潜力因子

科技实力因子五年内对深圳的贡献均低于平均水平,而对北京的贡献远高于平均水平。但深圳市科技实力因子一直处于上升状态,从2002年的-0.698增长至2010年的1.349。北京高科技产业发展具有政策优势、规模优势和研发优势。深圳虽在三项优势上不敌北京,但伴随着深圳市的第三次产业转型,科技实力对深圳城市竞争力贡献在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深圳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在未来深圳参与国内、国际竞争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五)城市文化因子对深圳市贡献亟待提高

城市文化因子对深圳和广州的贡献低于平均水平,对北京、东莞的贡献高于平均水平。同时,城市文化因子对深圳的贡献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波动发展状态,从2002年-0.659 下降为2004年的-1.019 ,然后不断上升为2008年的-0.260 ,2010年又下降为-1.218,达五年内最低水平。深圳市作为新兴快速发展的“资本型”城市,其文化底蕴和基础设施落后于其他城市。然而,城市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是提升吸引人才能力的重要因素。文化产业更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类型。

(六)环境技术因子对深圳市贡献有待加强

环境技术因子对北京市的贡献一直高于平均水平,对深圳市的贡献总体低于平均水平。同时,该因子对深圳市的贡献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深圳市快速城市化导致的环境生态问题不容忽视。

(七)发展潜力因子对深圳市贡献具有优势

发展潜力因子对位于珠三角的深圳、广州、东莞三市的贡献程度正逐年增强,对北京、上海的贡献整体上有减弱的趋势。其中,该因子对深圳市的贡献从2002年的-0.929上升到2010年的3.974。随着全球联系不断增强和全球城市增长网络逐步形成,深圳市凭借毗邻香港的优势,以外向型经济为特征的模式发展迅速且前景乐观。

国际化视角下深圳市提升城市竞争力策略建议

(一)保持竞争力优势,进一步融入国际市场

深圳市应继续保持经济、科技和政府能力方面的竞争优势,在全球产业链中合理定位,通过金融国际化、教育国际化、交通运输体系国际化逐步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一方面,深圳毗邻国际性大都市香港,应抓住CEPA(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合作协议和框架、粤港澳共建优质生活圈协同发展规划的契机,继续加强与香港在产业组织、交通需求和文化民生等方面的紧密合作,与香港共建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国际双子城,借助香港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深化深圳市的国际影响力。另外,深圳可通过举办国际会议、展览,招纳国际优质资本,加强在国际范围的城市品牌建设,积极提升在国际资本与产品体系中的作用。

(二)巩固经济实力,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格局不断形成,深圳市外向型经济实力显著;同时,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前沿地区,深圳市服务型政府是经济增长的优势。目前,深圳市面临第三次产业转型,应抓好金融业、物流业、电子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四大主导产业发展,进一步拉动内需,强化深圳市在珠三角的区域中心地位。同时,在经济快速流动和区域合作与竞争的背景下,政府的执政水平和发展理念对城市发展方向和增长潜力具有重大影响。深圳市作为创新型城市应不断提高政府执政水平,探索城市建设、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等方面改革,加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进一步巩固经济发展基础。

(三)提升科技能力,加快创新体系培育

科学技术能力已经逐渐成为区域发展的关键驱动要素。高新产业是深圳未来城市发展的支柱产业,深圳应依托现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和载体,加强产品创新,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进而优化城市创新体系,增强城市综合创新能力。一方面,通过政策优惠与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强化企业自主创新地位,推进特色高新产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产学研方式,加强科技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整合科技、教育和人才资源,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与氛围,通过创新资金投入,建设深圳特色产业创新基地以不断推进深圳特色创新服务体系发展。

(四)推进宜居城市建设,城市环境与国际接轨

深圳市长期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面临交通拥挤、空气污染、基础设置配套不足等问题。生态、环境、城市文化等方面的问题逐渐成为深圳建设国际化创新城市的制约因素。然而,宜居城市是全球先进城市的发展方向,如温哥华地区1996年来实施“宜居区域战略计划(LRSP)”,新加坡实施“城市建在花园中”和“居者有其屋”的安居计划、墨尔本加强城市繁荣与城市风光建设。在此背景下,深圳市应逐步推进宜居城市建设,通过营造能够吸引先进人才的宜居环境、加强保障性住房及人才安居工作建设、提高医疗和公共文化设施水平、实现城市紧凑型增长等措施,强化城市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环境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李 .区域经济一体化框架下城市职能与竞争力分析.商业时代,2013(11)

2.倪鹏飞,刘高军等.中国城市竞争力聚类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3(07)

3.孙勤,董金玲等.徐州与周边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商业时代,2012(36)

4.王发曾,吕金嵘.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评价与时空演变.地理研究,2011(01)

5.王志球,汪治等.深圳文化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与提升途径.商业时代,2008(08)

6.姚红.城市竞争力的流通视角.商业时代,2004(09)

7.叶珊珊,翟国方.基于要素贡献率和弹性分析的城市国际竞争力驱动因子研究—以沪宁杭甬沿线城市为例.经济地理,2010(11)

8.张庭伟.新自由主义·城市经营·城市管治·城市竞争力.城市规划,2004(05)

上一篇:乡村旅游经济增长与我国农村减贫 下一篇:国内闭环供应链契约协调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