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导式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反思

时间:2022-10-07 05:37:42

学导式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反思

摘 要:学导式教学法是课改所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也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方式。所以,教师要认真学习学导式教学法的核心思想,要有效地将该方法与语文教学结合在一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中掌握知识,同时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也为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工作。

关键词:学导式;应用;反思

众所周知,有效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课改下的基本教学理念,也是影响高效语文课堂,确保语文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的关键。所以,我们要有效地将学导式教学法与语文实际教学结合在一起,以确保学生在自主探究、主动求知中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同时也为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做好基础性工作。因此,本文就对学导式教学法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中的应用为例进行论述,以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导式课堂中的主人。

一、自主学习

自主预习、自主阅读、自主看相关的视频、自主练习是学导式教学法应用的第一步,也是自主学习的主要内容。所以,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的自学环节,我首先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了解父母的两种不同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等等。之后,组织学生带着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并组织学生自主认识生词、自主理解文本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放一些音乐,比如:“爸爸妈妈辛苦了”“妈妈我想你了”等等,目的就是要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二、解疑环节

该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将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并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如: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评价结果呢?还有学生提出:爸爸的评价太不客气了,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还有学生提出:父母的这种做法孩子能理解吗?如果理解了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没有理解呢,孩子会不会记恨父亲呢?……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大胆地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一来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二来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有着密切的

联系。

三、精讲环节

精讲环节是指在结束了上两个环节之后,我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以及学生未能解答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和讲

解,以确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能够顺利实现。比如:我针对“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如何看待父母不同的爱?”等相关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以确保本节课的教学效率最大化地实现,同时也在强化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使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四、演练环节

该环节是学导式教学法应用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效率的重要环节,更是明确改进方向的重要环节。所以,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完成了下面几道练习题,如:

(1)思考:“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受?

(2)为什么作者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如何理解这两种“爱”。

……

组织学生对相关的问题进行理解思考,这样不仅能够检验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对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反思:

上文仅是对学导式教学法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中应用过程的简单介绍。不过也可以看出,学导式教学法的应用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对有效地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注意,比如:(1)时间的搭配上。在自主学习环节,留给学生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紧张,很多学生在没有真正理解文本内容的时候,我们就结束了自学,导致在解疑环节看不到他们的表现,致使后面的环节越拉越远,部分学生跟不上课堂的节奏,自然而然地就被排除到活动之外,严重不利于课堂面向全体学生。(2)精讲环节过细。其实有些问题学生在“解疑环节”已经讨论过,比如:父母为什么会做出不同的评价?这一问题,从学生自主学习环节我们就已经将这一问题抛出来,因为这既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也是重难点,所以可以说,学生从自学、解疑讨论这些环节都不会脱离这一问题的思考和分析,所以,在精讲环节,我们不需要再用过多的篇幅进行讲解,只需要进行点拨,帮助学生明确观点即可。

综上所述,学导式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而且在反思中我们也看到了应用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所以,在以后的应用中,我们要重新学习、重新认识,以为高效语文课堂的实现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吴子芳.“学导式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教师,2014(28).

上一篇:学校课程校本化建设的走向 下一篇:“教”学生“用”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