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打响文化保卫战

时间:2022-10-07 04:45:27

七夕打响文化保卫战

“七夕”的悄然兴起让秋八月渗着浓浓的爱意。中国式情人节来了,商家借了商机,做文化也不甘落单。各色社会学者、专家筹划专门针对“七夕”的论坛,一个“七夕”现象背后,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反思方兴未艾。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在受到其他文化的入侵,经历着文化涵化的过程。诸如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母亲节等西方节日都在无形之中向着我们的生活靠近,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习惯。而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也在一种时尚的追求中被排挤,从人们的意识中慢慢淡化。为此,文化学者开始呼吁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去争取国人保持属于自己的文化良心,去反思、掂量中国传统节日的价值和现代意义。

2006年,“七夕”与春节、中秋、端午一并人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人重新发掘了自己的“情人节”,一批社会人士对之投入了极大的关注热情。这表明传统文化的复兴已经拉开序幕,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我们也应该用西方狂欢节那样的热情来重温我国传统的民俗节假日了。

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各地政府也纷纷推出各具特色的七夕文化节。2011年的七夕是公历的8月6日,而现在通过媒体所闻就已经得知有湖北郧西县、浙江舟山桃花岛、广东东莞市都在纷纷准备自己的七夕节日。而东莞市更是在今年6月开放了七夕文化公园。

与此同时,专家学者策划着以七夕为主题的传统文化保护与文化产业开发的研究项目。各地卫视在七夕当天多有相关节目准备。而网络社区也发起了对传统文化境遇现状新一轮的讨论。一些城市则悄然兴起了七夕相亲等社区活动。

以上共同构成了时下七夕节不同于传统的特征所在,而部分人士则认为这是对传统七夕节的颠覆与误读。实际上,这恰恰构成了现代社会对传统节日进行重新包装的常态变迁。

我们应该看到,七夕节除了为人们提供重温情感经典、联络情人感情的机会,同时也切实地带动起青年人对中国传统的珍视,重新培育传统节日文化心理,可以有效地提高在文化博弈中处于劣势的传统文化对西方外来文化的免疫力,打一场持久的文化保卫战。

当然,我们应该正确处理好拿来与吸收的关系,在弘扬中国传统节日、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现代文明的异化作用。七夕节不能与西方情人节相提并论。某种意义上而言,七夕节不需要玫瑰花。中国的情人节不能成为一种被异化的传统节日符号,应该是一种由大众共同建构的对“牛郎织女”爱情的传统情感审美。

上一篇:中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竞赛解读(三) 下一篇:沂源牛郎庙与织女洞的文化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