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职儿科护理教学中运用“少教多学”教学模式

时间:2022-10-07 03:41:50

在中职儿科护理教学中运用“少教多学”教学模式

摘 要:儿科护理学是中职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作为医学专业课,它是护士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和对口升学考试的主要课程。在传统的儿科护理教学中,一直采用的是“老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模式,使得专业课的学习既单调又枯燥,教学效果不佳。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成为中职教育者积极探索的一种教学方法。

关键词:少教多学 中职护理专业 儿科护理学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性要求很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采用的是“教为基础,先教后学”的教学方法,老师传授多少,学生就接受多少。这种教学方法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过度依赖老师,造成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的减弱,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中坚力量,一切的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教学手段都应围绕着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开展。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应加大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力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儿科护理学课程的学习中来,成为儿科护理学习的主导者而不是接受者。那么如何加强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确立学习的主体地位,从而真正地做到“少教多学,以学论教”呢?“少教多学”教学模式给我们中职护理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运用“少教多学”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少教多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许多学校都在尝试使用并且初见成效。实践表明,“少教多学”教学模式的使用,使得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大幅度提高,学生自身树立起一种学习的责任感。学习不再是被动的,而是“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互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了乐趣。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在中小学,“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下,出现了不少成功的例子。以“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老师是教育的引导者”为口号,积极实行“少教多学”的教育方针。引导学生加大对于课前预习的投入力度,课上积极解决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课程讨论,教师进行最后的总结、引导。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带动起来,自主学习能力大大加强,在学期末的测验中,学习成绩有了普遍提高。“少教多学”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得到有力证明,但是在中职院校专业课的教学中还鲜有应用。故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开展此项应用非常有意义。

二、“少教多学”教学模式对培养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具有一定分析能力的中职护理专业学生来说,“少教多学”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儿科护理学在作为专业课程的主体地位,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使得儿科护理的教学课堂互动增加,从而使学习过程更加顺畅。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为儿科护理学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维方式,是决定儿科护理课程学习成果的内在因素。教师的教学手段、方法都仅仅是一个外在的因素,不能决定学生学习质量的好坏,起到的仅仅是一个导向、促进作用。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质量的提高还是要依靠学生自身内在素质的培养。

2.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明确的目标可以激发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为即将步入临床实习的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儿科护理学这门医学课程是进行临床实习必不可少的知识储备。而且护理专业绝大多数都是女生,将来要为人母,学好儿科护理的知识对将来照顾自己的孩子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3.培养学生具有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儿科护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必须能熟练地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少教多学”这种教学模式,可以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实践,在实践的同时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三、“少教多学”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

“少教多学”之“少教”,不是让教师投入得更少,更不是弃学生于不顾。“少教”对专业课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是创造性地“教”,即集中时间和精力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帮助、激起、强化、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是发展性地“教”,即教师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通过支架的支撑作用把学生的智力、情感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

三是启发性地“教”,即教师不要包办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少做灌输式的“教”,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而适当的帮助。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备课,组织好教学内容,利用图片、病例、表格等形式模拟教学,以此来调动学生强烈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儿科护理学的兴趣,进而启发学生思考。

四是有针对性地“教”,即教师不要笼统全面地教学,要针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展开教学。教师可以安排病例,分为几站式讨论,分模块解决问题。

四、“少教多学”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法

1.任课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要明确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配合学生的学习进度,规划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包括三维——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应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

2.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

拥有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比如如何做好课前预习,如何保证课堂上的听课质量和听课效果,课后复习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学生掌握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对提高独立学习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3.坚持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要保证学生课内外的独立学习时间

课堂上理论学习阶段是一个关键的学习阶段,此时学生对待问题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自身的内在潜质,把学习的主动权大胆地交到学生手中,弱化教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努力向一个引导者的身份转变。教师的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之上,使得教学成为推动和巩固学生学习效果的途径。

4.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一面,教育学生不应该采取一概而论的办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分层教学,对待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弱点得到克服,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五、小结

“少教多学”教学模式的使用,改变了中职护理专业儿科护理学教学一直以来“满堂灌”的现状,使得医学专业课课堂充满了乐趣与创造性。这种教学模式在中职院校还只是尝试,今后要多总结,借鉴此教学模式在中小学开展的成功经验,不断进行调整,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适合中职学校教学的“少教多学”教学模式。

上一篇:打破小学作文写作“难于上青天”的神话 下一篇:TRIZ理论在中职学生科技创新教学中的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