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在数学课上有效参与

时间:2022-10-07 03:31:41

如何引导学生在数学课上有效参与

【摘要】在高效课堂构建中,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必须有效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教师的作用就是创设好情境,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教给学生参与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有效地参与其中,这样才能真正学好数学。

【关键词】数学课引导学生有效参与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只有参与了学习,他们才能从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堂活动,是评价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发挥如何的重要依据,如何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成为了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下面就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思维是从疑问的惊奇中开始的,问题情境具有情感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寻求问题的答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保持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他们主动参与和探究新知。

1、设“疑”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有活动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设疑,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使学生“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言”,从而使学生产生知识的内需,诱发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进行《质数和合数》时,上课前先出示动画,数学王国里2和3,在为是不是一个家族的问题争论不下,找博士评理,2说它和3是一个家族的,而3说它和2不是一个家族的,那么认为谁说的对呢?学生急于知道,这样,教师就一步步地将学生引入到问题“疑”境中,继而学生大胆的探索,认知了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知道了2和3如果按约数的个数来分,是属于质数家族的,这样真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探究能力,“我要学”之情油然而生。当学生释疑后,必能领会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之情!

2、激发兴趣,引导参与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在设计时要充分体现趣味性,展现数学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可以先出一道题, 4÷7的商中,小数点后面第107位上的数是几?你们谁知道?学生演算起来,仍然不知是几?老师这时马上说出答案,学生在惊讶中产生兴趣和好奇,这时,我告诉大家,学习了循环小数,你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就这样,整堂课学生在急于探求问题的情境中兴趣盎然的参与学习,主动探求新知。

3、问题情境生活化。

在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事情入手,设计贴近生活的问题,会使学生在参与学习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好的理解数学。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课前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百分数,课上让同学们交流,这些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如含棉90%,酒精度42%,你从中得到什么?由于这些百分数接近生活,学生畅所欲言参与其中,产生探索“百分数的意义”这一问题的欲望。在生活中发现意义和体现意义,师生共识、共享、共进、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二 、创设活动情境,提供参与机会

“数学教学是数学行动的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是学生数学行动的组织着,引导和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千方百计地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这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知识过程的关健。比如,在讲解“百分数的认识”中,利用学生好胜心强心理,教师设计了“争当小市长”的活动,市政府准备绿化道路,有三家绿化公司来竟标,会选择谁呢?学生好奇心调动起来,通过比较,发现甲公司成活的棵数占总棵数的98%,从而引出百分数,然后又进行“生活中的百分数”会,进而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最后,让学生在黑板上任意写百分数并说出它们所表示的意义。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之中,教师成了学习中的“一个”,参与学生的共同活动,而不是自作权威,高高在上,成为机械传递的工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全身心地体验数学,教师才能走进学生内心,和学生情感产生共鸣,有“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效果。

三 、布设“动”境,自主探究, 参与学习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在教学时,要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布设“动”境,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对新知的自我探究,从而获取新知。例如,在进行质数与合数数学中,教师设计了一个环节,数学兴趣小组有18人,为了便于活动,将18人分成若干组,有几种分法呢?若换成13人呢?让学生自己用手中的小圆片自己分一分,通过活动发现13人的小组只能分成两组,紧接着让学生找2――12的约数,看从中发现什么?这样让学生自己动口、动脑、动手探究,经过不断的尝试交流和归纳,产生了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没有采用先示范讲解的方法来牵引学生,而是放手让学生在不断的动手动口、动脑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参与中获取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精心设计练习,激励再次参与

苏霍林姆斯基说过:“成功的体验是巨大的情绪力量”,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不妨在学习中设计一些练习,为学生创设成功的喜悦,再次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学习中。例如:学习数的整除后,设计了这样练习,让学生猜我家的电话号码,A表示最小的质数,B表示最小的奇数,C表示既是5最大的约数,又是最小的倍数,依次设计号码,点燃学生的热情,学生参与其中,一一猜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又比如,在进行完“百分数的认识”后,设计了用数学知识解释成语:百发百中、十拿九稳、大海捞针等。这样为学生创设成功情境,不但复习了知识,活跃了气氛,使学生更喜欢学习数学,从而不断地参与新知识的探索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在民主、轻松、和谐、合作的氛围中体验数学的快乐!在学习数学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博.构建高效课堂的基本要素[J].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10

上一篇:置换群与置换矩阵的联系 下一篇:如何实现高中数学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