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传播的失范与规范

时间:2022-10-07 03:05:00

网络语言传播的失范与规范

摘 要:网络语言一方面丰富和推动了语言发展,另一方面,网络语言的随意性使得其自身存在着许多不规范和不完善的地方。由于网络交际语境和网民主体特征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网络语言在传播中出现了语法、词汇、语用等语言规则和语言内容等方面的偏离和失范现象,在不同群体传播中产生了交际障碍,对青年网民和现代汉语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加强对网络语言失范的研究,提出网络语言规范的对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语言; 传播; 失范; 规范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1-0125-04

网络语言是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广泛使用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是指与网络有关和“在线”流通的语言,是在网络中运用的语言,包括网络专业术语、网络聊天语、网络相关的词语等。“失范”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的,其字面意思是“缺少规范”,主要是指一种对个人欲望和行为的调节缺少规范、制度化程度差而丧失整合的混乱无序的社会状态。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把“失范”看成是“规范的缺席”,即人们对现存的社会规范缺乏广泛的认同,从而使社会规范丧失了控制人们行为的权威和效力。[1]本文认为“失范”是指现代化过程中,因传统价值和传统社会规范遭到削弱、破坏乃至瓦解,所导致的社会成员心理上的无序状态,在社会生活中逻辑混乱、语言不规范的现象。失范并不单指个人行为,它也涉及群体行为。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为适应网络交际的需要而出现,给传统的语言文字带来了巨大冲击。好的网络语言,它不光会保留下来,还是对现代汉语的丰富。而不良网络语言现象的出现甚至泛滥,就值得社会的警醒和反思了。

一、网络语言失范的缘起

语言样式是环境产物,因此网络环境必定造就网络语言。网络具有虚拟性、即时交流性等与传统媒体有显著区别的特性,和现实生活环境也有很大差别。由于网络语言产生的各种条件的作用差异,决定了网络语言在表述方式、表述效果上的各种不同,犹如实际生活中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使用差异。作为一种社会方言,网络语言并不是孤立的,它和社会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网络语言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基础。[2]一方面,网络技术的产生和网络的普遍使用是网络语言生成的物质空间;另一方面,网民群体的急剧增加构成了网络语言生成的人群基础。在传统媒体的新闻审查制度下,人们较难获得自由表达的空间。而在管制困难的网络世界中,网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表达自由。在网络世界中,语言运用硬性规定的缺失,正确与错误的是非标准模糊,导致语言规则被打破,网络语言的创造与运用随意性较大,使用者甚至可以无视规范语言的传统,率性而为,网络语言失范生存的土壤得以形成。[3]

二、网络语言失范的表象

网络语言虽然没有游离于汉语语言系统之外,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违背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基本规律和原则,但它与一般的语言又有很大的区别。网络语言的文字活泼、自由、亲切、幽默,特别贴近生活,但同时却又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网络语言正在从小众走向大众,网民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创造出大量的汉字、数字、英文字母混杂组合的新词汇,出现了一些完全不符合汉语规范表达方式的网络语言。更有甚者在网上传播交流一些粗俗、下流以及带有暴力的语言,网络语言存在严重的失范问题。网络语言一方面丰富了民族语言,另一方面网络语言失范也给民族语言、现代汉语规范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造成了一定的‘烧伤度’,不仅破坏了汉语的纯洁和健康,还对青少年的成长也带来负面影响。[4]

1.导致语音运用失范

通过标新立异的语音表现形式表达某种特殊的意愿和情感,是网民吸引对方注意的常用网络交流方法。一是谐音滥用,用“886”代指“拜拜了”;“3344”指“生生世世”等。二是缩略用语,如汉语拼音首字母的缩略“GG”代表“哥哥”;“FB”表示“腐败”等。英语缩略语如“BB(ByeBye)”代表“再见”;“FT(Faint)”代表“晕倒”的意思等。三是单音节代替双汉字音节,一般汉字一个字一个音节,为了打字方便,网络用语出现了一些用一个字代替两个音节的现象。如:“表”代表“不要”,“酱”代表“这样”等。这些再造的怪异词汇,增加了网络信息的噪声,让一般人不知所云;如果不加以有效的规范和引导,极易养成汉语运用的坏习惯,造成一定的认读困难。

2.导致语词运用失范

一是双语重叠,如用“漂漂”代指“漂亮”、“东东”代指“东西”等叠音词,很明显这些例子都超出了现代汉语。二是汉英混合,比如把“在等待之中”说成“等待ing”;把“有事找我”说成“有事call我”等。三是词汇的畸变,把“我”说成“偶”,将“随意写”写成“灌水”等。四是错别字随处用,如师付(傅)、风度扁扁(翩翩)、网巴(吧)等。语词运用失范直接导致不熟悉网络语言的人难以理解其意,也增加了网络使用和交际的困难。

3.导致语法规则失范

语法规则失范是网络语言失范的重要表象,网民使用网络语言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语法规则往往不被遵守,语法背离现象凸显。如:“我百度一下”;“别忘了伊妹儿我”等这样的名词用作动词很令人费解。还有“他很阳光”;“有急事,走先”等这些背离语法规范的语句在网络交际中随处可见,不但违反汉语正常的构词规律和语法规则,而且破坏了汉语的语言完整性和纯洁性,容易造成汉语使用的混淆。

4.导致语言内容失范

语言使用体现个人或社会的道德意识、道德标准以及道德价值取向。虚拟世界网民身份的隐秘性,导致一些正式场合不方便用的语言文字,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获得个性宣泄。在缺乏监管和统一标准情况下,网民们根据喜好随意创造网络语言,一些词造句粗俗、品味低下、道德沦丧、庸俗不堪的语言弥漫在网络世界中,致使网络语言失范泛滥成灾,对社会用语的规范形成强大冲击。一些明示或暗含内容低下、格调不高甚至是带有反马克思主义的网络语言给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以及网络语言环境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影响网络文化的良性发展,最终也必然伤害广大网民的利益。

5.导致语言教学受到冲击

语言与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和下意识等相关联。网络语言的失范已悄然影响甚至渗透进入青少年的思维,青少年片面求新求异的思想,导致网络语言成为一种炫耀自己“文采”和展示自己“个性”的文字游戏。网络上流行的故意写错别字或歪曲本意等语言失范现象,不仅对在校学生使用汉字产生不利影响,而且已严重影响了当今的语言教学工作。大量网络语言出现在学生日常日记中、作文里,甚至被融入固化到学生日常生活的交流口语中,成为一种大家争相追求的新时尚。

三、网络语言失范的成因

1.网络交际的语境特点是网络语言失范的客观条件

互联网及其派生出来的交际方式正改变着现代人的生存和文化状态,区别于现实中面对面聊天、书面交际的语境,网络交际的语境特点为各种语言“出格”现象提供了土壤和新材料,是促成语言发生变异的客观条件。

第一,网络交际的便捷性是网络语言失范产生的催化剂。信息时代,网民们为了迅速快捷地表达思想,就将以最快、最简捷的方式敲击出来的字作为首选,将错就错所表达的意思网友也能明白,这样产生的一些词汇就似乎约定俗成,很快被网民认可和运用起来。

第二,网络的虚拟性为网络语言失范提供了滋生土壤。网络虚拟交际与现实交际的最大区别在于交际主体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匿名性,网络使现实中人真实身份隐去,成为“无标识”的网络主体,基本不受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的制约,自主程度大大提高。网络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片没有传统藩篱约束、崇尚自我和可以标新立异的地方,极易把人性深处的各种丑陋和罪恶因素诱发出来并恣意张扬。这种自由度大、约束性小的语境为网络语言的自由和随意发挥提供了一个载体。[5]网民产生被解放的感觉和为所欲为的冲动,现实交际的语言规范不时被打破,各种标新立异、语出惊人成为网络语言失范的常态。[6]

第三,网络交际的开放性为网络语言失范提供了传播平台。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电子空间,实现了信息交流的时空无阻碍化,网民能够在其中自由驰骋,与身处网络之中的任何一个人联系交往。人人可以利用网络随时随地自由交流沟通,平等地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作为网络交际工具的网络语言的广泛使用,为其各种失范提供了传播平台。

2.网络使用主体的特征是网络语言失范的主要根源

在信息社会语境中,人存在一定的异化表征,“物质层面表现为科技异化和符号异化,精神层面表现为理性异化与心灵异化,制度层面表现为交往异化与规范异化”。[7]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2年7月第30次互联网统计报告显示,我国29岁及以下网民数量占比达到56.8%,青年网民是当前我国网民的主流群体。青年网民的心理特征和情感意识状态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致性,网络语言的使用带有鲜明的“年轻特色”,充满朝气并富于反叛意识。青年网民选择网络作为自己情感交流、宣泄的场所,尽情享受由网络带来的“思想解放”与言语自由。同时他们容易受好奇心与畸形的破坏成就感的驱使,刻意疏离传统文化的含蓄与严谨,喜欢在网络交际中选用、造出一些其所谓的新鲜词儿,并互相传播,否则就会被视为跟不上时代而落伍。网络语言失范现象是青年网民人生观、叛逆心理状态的一种表达和折射;是青年网民“自我”意识的表现。[8]“自我意识”推动青年网民们乐此不疲地去创造、推广和使用不规范的语言,这是导致网络语言失范的主要根源。

3.语言传播责任理解的偏差是网络语言失范的助推剂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是所有社会学家、语言学家的共识。如果不能准确规范使用语言,那人与人之间就不能正确地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正常交流将受到影响。国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规范汉字及语言传播。然而,大多数青少年网民却仅从“交际工具”一语认知语言文字的价值,认为语言的规范化是语言专家的事。青年网民在网络交际活动中对我们的母语使用极为随意,种种非规范网络语言对网络受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知识储备和语言的正确使用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规范语言传播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语言规范“人人有责”。[9]

四、网络语言规范的路径

1.辩证对待是规范网络语言的有效前提

一方面,网络语言生动、活泼、形象,发挥了人们对语言的创新能力,是丰富和发展语言的重要动力和途径。另一方面,网络语言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自身存在着许多不规范和不完善的地方,有的已经影响到了现代汉语的规范和纯洁,不利于网络文明建设。因此,必须辩证地对待网络语言,以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对网络语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其在特定的范围内能够发挥长处,为网民交流和网络发展服务。

第一,要以包容心态引导规范网络语言。马克思主义认为,语言体系是开放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处于不断更新和发展的过程中,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语言在发展的过程中总会吐故纳新,正因为这样,语言才有鲜活的生命力。“俚言巷语,亦足取也”[10]。因此,要加强对网络语言的规范引导,对一些不文明的语言要制止,积极倡导网络用语符合汉语造词及语法规范,养成正确的用语习惯。

第二,要树立正确的网络语言规范理念。“规范是要推动发展,限制了发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规范。”[11]人类语言其实一直就处在规范与失范的对立统一中。语言学家陈原说:“对语言的变异一概吸收或一概拒绝都是不妥的。正确的做法是加以区分:对有利于语言发展的积极的变异,要加以吸收;对不利于语言发展的消极的变异,要加以摒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语言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12]我们不能阻止网络语言的发展,也不能对网络语言失范现象听之任之。

2.马克思主义语言观是规范网络语言的有效原则

马克思语言观是马克思哲学的语言观,是马克思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主义认为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工具。在马克思看来,语言只是现实生活的表现,现实生活是语言的根基、基础和界域,生活解释语言。

规范网络语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语言观原则。脱离了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语言艺术,当然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言艺术范畴。马克思认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社会依赖于语言,没有语言参与的社会生产和公众生活是无法想象的”[13]。列宁指出“语言是最重要的人类交际工具”。语言伴随着社会交际的需要、发展和消亡而产生、发展和消亡。“言为心声”,语言最能体现使用者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情操。网络语言是相对稳定的一个特殊的社会文化群体,其本质上是现代汉语的一种社会变异,是社会文化变动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结果。[14]当前网络语言失范的诸多问题,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语言观去引导和规范。

3.表达简明、内容健康是规范网络语言的有效要求

语言是一种沟通工具,语言表达方式的简洁明了,表达内容的健康文明是实现交流双方有效沟通的基本要求。网络语言也是一种语言实践,它能在网络及现实生活中广为传播,就说明它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若网络语言表达的内容让人不明白,就极大地影响了相互的沟通,也就失去了语言的本来意义。因此,网络语言必须能清楚、明白地反映交流者的思想内容,简洁明了地表达交流者的真实情感。

内容健康是网络语言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网络语言时,其内容应该是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社会主流价值观,有助于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一些内容不健康、格调低下粗俗的网络语言将给网络语言环境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规范网络语言应当积极倡导语言文明、净化网络语言环境,提高网络用语的品格和鉴赏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

4.提升媒介素养是规范网络语言的有效手段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大众传媒的认识、利用和参与方面的素养。包括对媒介信息的获取、甄别、选择、使用、的能力,以及对媒体的了解程度,对信息传播特点的认识水平,对于传媒环境的评价能力等。在信息社会,受众处理信息的能力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最基本的能力之一。网络是新兴媒介,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高所有网民的媒介素养,是净化网络环境、规范网络语言的有效手段。

第一,要加强网络语言道德教育。网络语言规范不仅仅是语言使用的问题,更要依赖广大网民媒介素养的提升和社会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以及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要加强全民语言道德素养教育,并使之作用于网络社会,进而在网络社会上构建一个以优秀的语言文化为主体的网络语言道德教育体系,引导网民自觉践行网络语言道德行为。

第二,要加大网络语言规范化宣传力度。要调动多方的积极性,加强网络语言文明建设的宣传工作,使这一观念深入人心。要宣传网络礼仪,倡导语言文明,从根本上形成抵制网络低俗之风的舆论环境,净化网络语言。

第三,要营造文明的网络语言环境。社会是网络语言形成的外部土壤,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需要一个健康和谐的现实社会作为支撑。所以,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增强广大网民的网络道德意识,才能有利于网络文明建设,形成文明的网络语言环境。

5.制定政策法规是规范网络语言的有效保障

第一,要加强网络语言规范意识。网络语言失范不仅是语言的问题,从中更能折射体现出一种对人的情绪、思维乃至行为习惯产生消极影响的玩世不恭的生存方式。因此,必须增强网民的网络语言规范意识,树立法制理念去规范、管理、繁荣和发展网络语言。

第二,要制定网络语言规范条例。要制定相应的法规条例,限制网络语言失范现象,要限定网络语言的使用范围,明确规定诸如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以及新闻报道除需要外,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汇。失范的网络语言恣意发展会对汉语产生负面影响,会阻碍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立法规范网络用语可以维护汉语的健康和纯洁性。

第三,要加强网上信息管理。网络媒体要带头规范地使用现代汉语,积极传播规范使用网络语言的理念,为提升全民族的网络语言素养提供媒介平台。监管部门要从源头管控各种不良语言的网上传播,铲除其生存土壤,为网民创造良好的网络空间及洁净的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1] 熊晓萍.网络传播中的失范现象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8(7):221.

[2] 安志伟.论当代网络语言的社会影响[J].理论学刊,2010(4):114.

[3] 黄剑波.网络语言的社会生成空间及其“语法规则”[J].青年研究,2008(4):15.

[4] 王健,张聪.网络语言失范问题分析及对策[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72.

[5] 戴维·波吾诺.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28.

[6] 常昌富.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14.

[7] 彭小兰,李萍.信息社会下人的异化的新表征[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25.

[8] 李睿.网络交际中语言的失范与思考[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7(4):93.

[9] 郭笃凌,郝怀杰.网络语言的失范与规范[J].现代语文,2006(6):75.

[10] 欧阳修文集[M].沈阳:辽海出版社,2010.

[11] 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27.

[12] 陈原.语言和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115.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25.

[14] 邱少明.提升大学生网络语言道德水准的五条路径[EB/OL]..

上一篇:A Piteous Victim 下一篇: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