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江城船歌

时间:2022-10-07 02:52:45

吉林概况

吉林市是中国惟一的市名与省名相同的城市,是吉林省第二大城市和国务院批准的甲级开放城市。

吉林市是国务院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300多年历史,其原名“吉林乌拉”,满语为沿江的城池,有“船厂”之称。康熙东巡吉林市时曾赋诗《松花江放船歌》,故吉林市又称北国江城。吉林市地处长白山脉的松辽平原过渡地带,松花江流经整个市区。吉林雾凇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景观之一。今天的吉林市正以跨越式发展的脚步迈入新世纪。

吉林市总面积2712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3636平方公里。全市下辖9个县(市)区。全市城镇人均收入6710元,农村人均收入3060元。全市总人口450万,有残疾人270459人,占总人口的6%。

吉林市残联成立于1989年,1998年由副局级升格为正局级建制并实行参照公务员管理。现有人员编制27名,其中局级领导职数3名。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市残联连续5年在全省保持领先位置。残疾人就业工作获全国先进单位,理事长王德顺被评为全国扶贫工作先进个人,康复、教育就业、组织建设和宣传文体工作位居全省第一。船营区被评为全国残疾人社区工作示范区。

吉林印象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在这令人神往的歌声里,列车向着松花江上游的城市吉林进发。茶几上信手拈来的介绍册中,“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江”的概括,引起我极大的兴趣――那岂不是七面临山水,满城山与江了吗?试想,在中国的版图上,还有哪座城市会怀拥如此灵秀的风景呢?

及至来到吉林市,那条清波荡漾的松花江,竟然是呈反S形回转穿越于市区,细数之下,8座大桥飞跨松江之上,的确是三面临水啊,加上周边被4座山岭环绕拱卫,更无愧为四面青山了。

据说,吉林市最著名的景色是雾凇,那是在寒冷的冬季,流经市区依然不冻的松花江生成的雾气遇冷凝于岸边苍松垂柳而形成的。从画册上看雾凇,那披银戴玉的姿态活像一个个从天而降、雪白胡须的圣诞老人。然而,冬白并不是吉林的全部,我亲眼目睹的夏青,却另有一番韵味在心头。

夏季的清晨,走出我们住宿的西关宾馆,沿十里松江长堤一路踱去,最令人心动的当数那沿岸栽植的数百株杨柳,在淡淡的晨霭中,那么青葱飘逸,婀娜临风,更像是一长列下凡的天仙,舒展广袖,翩翩起舞,姿容那样清秀而迷人。

站在临江门大桥西眺清代船厂的所在,耳边油然响起清康熙帝首巡吉林,写下的《松花江放船歌》:松花江江水清,乘流直下蛟龙惊,连樯接舰屯江城……这首船歌活画出清初吉林船队的强盛之貌。

当钢制快艇驰骋于大青山下400里松花湖上,虽已难觅往昔木船的身影,但那青山依旧葱郁,湖水更显幽蓝,听不见深山中熊鹿狍貂的嘶鸣,却看见浩淼湖边的风吹草低处,牛戏水,马悠游。

啊,吉林,你因山而灵,依水而秀,自会有愈加明丽的冬白夏青。

吉林访谈

同唱一首歌

本刊记者/冯 实

吉林市分管残疾人工作的副市长刘培柱是位非常干练而随和的领导同志,原是长春市公安局副局长,是个老公安了,目前仍兼任着市公安局长职务,工作虽忙,但他仍然赶来,要向记者组“汇报”工作。

刘副市长(以下简称刘):欢迎你们来,多呆几天,好好实地看一看,也不能光听我们说啊。

记者(以下简称记):对,实地采访会更生动。您什么时候分管残联的?

刘:我是半年前分管的。与市残联班子德顺、洪海同志接触几次,感觉到,我们市的残联工作有生气,有士气,有人气,有旺气,他们真是在为全市27万残疾人排忧解难。吉林市对残联工作的认识起点较高,认识到位,要与残疾人同舟共济,同唱一首歌,引领他们共奔小康是党和政府及整个社会的责任。如果把残疾人工作淡化了,就说明各级政府缺乏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稳定意识。

记:您认为吉林市残疾人工作有哪些特点呢?

刘:我考虑有这么几个方面:一个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残联工作形成网络。这我有切身感受,助残日那天,我们市委、市政府五大班子,还有残工委成员单位的领导,几十位,在船营、昌邑、丰满3个区走了一上午,到残疾人家看望,还观看了全市残疾人“真情回报真情”演出活动,感觉气氛非常好。我看到,从吉林市到县区、街乡,都非常支持残联工作,三级残联的领导体系和工作网络已经形成,不是临时应付,而是底数非常清,确实是有人抓有人管。

刘副市长确实非常忙。谈话间,他接了个电话,从话语中可以猜测,他是在指挥公安部门的一项破案工作。

刘:(接完电话继续说)再一个特点是,残联工作已经纳入了政府的考核内容,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

吉林市残联理事长王德顺插话:今年4月,刘副市长和全市9个县(市)区的主管领导签署了《2004年残疾人重点工作目标责任状》,可不是残联和残联签,而是市政府和县(市)区政府签,这项工作如果完不成,是要找你县(市)区政府算账的。

记:9个县(市)区全签了吗?

刘:对,和他们主管的县(市)区长直接签状,由政府办督察室来督导落实,这样,各级政府都感觉到有责任、有义务、有指标、有压力做好残联工作。

刘副市长吩咐找来一套责任状。上面有刘副市长与9位县(市)区主管领导的亲笔签字。责任状为100分制,内容包括就业、康复、扶贫、培训、等5个方面,规定100分以下为未达标,给予通报;100分~110分为达标,110分以上为优秀,给予物质奖励。从这份责任状可以看出,在吉林市,残疾人工作不仅成为政府行为,而且考核严格、赏罚分明。

刘:第三个特点,我们市残联工作体现了主动超前,想方设法地开展了多方位、多载体的活动,比如就业工程、爱心超市等等,从我分管的角度,我非常满意。不仅有组织保障、责任落实,而且已经形成基本套路。下一步,我们还要完善残疾人就业工程,研究帮助贫困残疾人脱贫致富,培养一批残疾人自强自立奔小康的典型。

临近中午,刘副市长请记者组吃饭。席间,刘副市长和王理,和记者组说了很多话,我特别记住了这样一句话。刘副市长说,我是分管市长,又是公安局长,如果发现损害残疾人利益的事,一定会行使我的权力,依法行政。

我相信,有刘副市长这句话,吉林市的残疾人工作还能更上层楼。

吉林专访

还有一位老船长

――吉林市残联事长王德顺印象

冯实

吉林靠松江,有江必有船。市中心竖着的市标,是位船老大迎风撑船,激流勇进的形象,当地谚语说,是船老大就要经得起风浪欺负。

和市残联王德顺理事长接触,感觉他就像是那位船老大,或叫老船长。虽说1955年生人,今年不到50岁,但他的为人处世,沉稳老到,颇有长者风范,同时他又那样率真爽直,是个风浪中敢行船的人。

在吉林采访,听到各方对王理赞语颇多。刘副市长称赞市残联在他领导下,有生气、士气、人气和旺气。市政府孙秘书长则说,市残联这几年上了好几个台阶。船营区何区长夸他是残疾人的领袖。

从2000年,吉林市残联连续5年全省残联系统考核第一。2001年,王理本人被市政府评为“政绩最突出的领导干部”,而全市总共也只评了不过20名干部而已。市残联还被评为了“政绩最突出的领导班子”。市残联办公室的杨凌云副主任感慨道,残联能同时获得这两项荣誉,没过硬的考核成绩是不可能的。

王理对这些荣誉似乎也很在意。他说,全吉林市有100多个局级单位呢。为证实所言非虚,他竟拿出吉林市机关电话号码本,挨个为我数,一共数出120多个单位。

为什么会如此在意呢?我想,这恐怕是因为,王理带领残联同志确曾经历过难以忘怀的――

激流勇进

和许多理事长一样,王理起初也是宁愿在别的部门当副职,也不愿来市残联当这个正县级党组书记、理事长,惟一能够说服他的理由只有两个字:党性。就像王理办公桌上竖立的、和市残联21名党员一样的标牌所展示的:因为我是共产党员。

1998年4月13日,王理上任之初的残联的确有些惨不忍睹:一台破捷达、趴在账面上的区区40元……接待我的市残联办公室正科级会计小王,提起当年曾一度自称“民政的”还有些不好意思呢,那时,她因为残联的惨状而胆怯心虚,接电话时竟不敢理直气壮地说:我是残联小王!

王理回忆说,那时,残联干部中午连个吃饭地方都没有,只能到副食店买点吃的,不仅吃不好,还容易得病。兵不强怎能打仗?他下决心自办食堂,各部室轮流做饭,一顿饭只要两块钱。为此,他凭老面子到县级市化缘,从磐石市要点大米,到桦甸市要点油。干部好多年没体检了,身体是本钱啊,他又搞了次体检。大家为“老大”的这些举措而感动。接着,残联的房子也渐渐有了大改观。原来租的7间房,一年多搬到市委综合办公楼,16间房加一个会议室。2001年市政府批准建残疾人综合服务大楼,12层、834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4年10月就可以入住了。大楼充分考虑到残疾人需要,集康复、语训、就业培训于一体,一层大厅的触摸屏,让残疾人对残联情况一目了然。大楼位置还特别好,还未建成,就有部队医院看上了,要租3层办眼科医院,这为大楼今后的运作平添了强力的后援。

王理能够使残联在如此艰难中起步,除了市委、市政府支持,还得益于他对激流勇进的独到认识,而这种认识几乎就是“世上无难事”的21世纪新解。

王理说,我总觉得,在我这块儿,工作没有难处。实际不是不难,而是工作再难你也得干,关键是怎么干,是应付着干还是创造性地干?我的工作创造性,关键来自于我有好的助手,有好的队伍。洪海副理事长我们研究事能一拍即合,全体同志的劲能往一处使,所以工作干起来再难也不难。

把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看做残疾人事业的生命线,这是王理来残联第二周开机关大会就明确向大家提出的要求。王理直率地说:咱干啥就得像啥,姑姑不疼舅舅不爱,整那玩意儿没用!他鲜明地提出,各部室都要抓创新,如果你今年是这套,明年还是这套,那你干脆就别在残联这块儿干了。

王理创新方法的最鲜活事例当属征收保障金。1998年,残联干部分片下去收保障金,大家力没少出,效果却很不理想。王理到省里开会,得到国家税务总局文件中有“地方税务部门,可以受地方政府委托,收一些政府性基金”这么一条。他们就按这个文件和地税协调,请求地税帮助残联收保障金。与地税局和财政局沟通后,得到两家大力支持,政府出台10号文时,他们就力争把“企业由地税,机关由财政划转”这两条加了进去。在政府支持下,虽然只协调了这两个部门,却得到了最大的工作回报,赢得了工作主动权。

对此,王理还得出了一个“6:1000:20000”的经典公式。他说,要认识到全市有2万家企业,是靠市残就办(记者附注:吉林市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经申请,编委定名为市政府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管理办公室,当地人简称“市残就办”,这样定位就有了一定的行政职能)6个人去收保障金,还是让地税局1000个人去收,而我们则省出精力抓残疾人的就业、培训,哪个更有效率?这个公式的独解就是:要想激流勇进,就必须创新,惟有创新。

残联创新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残疾人服务。在如何为残疾人服务问题上,尤其凸显了王理这位“船老大”的――

义薄云天

作为残联理事长,我注意到王理对残疾人的深厚感情。称呼残疾人时,他总要在“残疾人”后面加上“朋友”二字。王理对此的解释是:我来之后,觉得残疾人的思维中有种自卑或抵触情绪,如果没有尊重,他们可能离你越来越远,对你也没有信任。于是,我对大家讲,作为残联组织,残疾人永远是咱们的朋友。既然是朋友,你就不要挑他什么,而要尽全力帮助他。

这种理念,王理上任之初在脑海里就已形成了。市里开大会,王理讲话时就这么称呼,台下有人听着新鲜,觉得这人挺能作秀,还管残疾人叫朋友。其实王理真是这么想的,而且讲话稿里并没写,是王理自己加上去的。

面对残疾人的困难,王理真的上火过。1998年刚来时,为了调解残疾人三轮车主集体上访,王理急得患上急性角膜炎,往眼球上打了13天针,每天只能戴着墨镜去工作。他向市委建议,一定要采取不伤害残疾人的“软着陆”的方法妥善解决这个难题。王理至今还记得,1998年腊月二十九,一位残疾人冲进他的办公室,从怀里拿出菜刀,说过不了年了要自杀。王理是既生气又心疼,拿出300元钱给他说,不是怕你的菜刀,而是希望你好好活着,感动得那人当场给王理跪下了。这位无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后来被纳入了低保。由此,王理特别重视推进社区残疾人工作,促进街道的微机联网,以便随时掌握残疾人的生存状况。

曾经有人对王理说,你不是救世主,你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王理明知这话并不错,但在内心里还是希望他能帮助所有的残疾人朋友都度过难关。他始终觉得,既然是朋友,有急有难,就必须“两肋插刀”,义不容辞。

王理又一次为残疾人朋友的事急眼,就发生在陪我们记者组下县市采访的车上。

桦甸市鑫秋果仁加工厂厂长、全国自强模范张伟,在北京受表彰后信心挺足,急于上二期工程,市、县两级金融部门都同意贷款了,张伟就借款先干了起来,谁想到,贷款的事到省里被卡住了不批,急得张伟直哭。王理也急了眼,他说,残疾人办企业,又安置了那么多残疾人,容易吗?那天,在采访车上,王理几次打手机,找省里有关部门协调,一时没太好的办法,急得他在电话里说了粗话。

为残疾人朋友的事着急上火,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工作状态。王理说,残联工作和别的工作不一样的是啥呢?主要是累心啊。哈事都得协调,可是有的事,等协调好了再办就晚三秋了。这几年,王理的高血压、心肌缺血,都是来残联以后落下的。

这些年来,王理把残联的事业搞得红红火火,有人说,王德顺这人真能“豁楞”(东北话,能张罗之意),也是对他的肯定吧。

王理不仅敢作敢为,为人仗义,还特别会协调。用王理自己的话说就是,爱搭格,啥人都能认识。1986年当桦甸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时,他就组织过篮球赛,一下子全吉林市9个县的组织部长就都熟了。1992年任吉林市纪检委办公室主任,他又组织篮球赛。他不愧是篮球场上的组织后卫,真能组织、沟通啊。到残联后,市地税局长刚一上任,他就带着残联就业部长去拜访。局长说,你是头一个来拜访我的。后来,保障金顺利地由地税代收,列入9县市政府目标责任制,不能不说有王理善于搭格、沟通的一份功劳。

其实,王理还是个标准的新好男人。不抽烟不喝酒,业余爱好除了游泳、打乒乓球,就是养热带鱼和绿色植物。每天早上8点半上班,他7点半就到单位,和大家打打乒乓球。残联干部在他带动下,与友邻单位的体育联谊活动也搞得风风火火。

我们临走的前一天晚上,王理请记者组卡拉OK ,我们唱起了许多的老歌、新歌……

当我们一起唱起《外婆的澎湖湾》,我眼前浮现的分明是一位老船长的剪影:在浩浩的松花江上,正带领着他的船队,披波斩浪,一路高歌,一路前行。

吉林走笔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本刊记者/杜宇

列车渐近市区,你在忙着寻找山。都说吉林市“四面青山三面水”,或者由于那日云气重,阻隔了你的目光,或者身在山中,反不易见着山,总之寻山未果。却有葱葱绿绿的稻田扑面而来,还有疏疏朗朗的已经间过苗的玉米地,田垅间这里那里就出现一座座有着圆锥形草顶的粮仓。你不由得赞道,怎么有点像江南。

这样的赞扬话,吉林人不爱听。吉林就是吉林,怎么会是江南。吉林人热爱自己在松花江上的家乡。你问吉林人,西子湖好还是松花湖好?吉林人惊讶地看看你,觉得你这人真逗,问的什么问题呢。听说过陨石雨吧?1976年吉林那场轰动海内外的世界最大的陨石雨如何如何壮观,现已查无实据,但那么一群天外来客,没有伤着一人一畜,却是人人皆知的。就凭这点,你也该明白吉林是块苍天护佑的福地。

热爱这东西,是个你永远无法确切估计其能量的反应堆。人一旦热爱家乡,这热爱所生发的责任心与自豪感,会使家乡多么美丽,这一点你想象是想象不出来的。市残联的同志,从理事长到机关干部,言谈举止间对家乡的热爱,是你没法不注意到的。那么这种爱,又是怎样由他们从事的事业所阐释的?

6月中的这个暑热天,我们驱车赶往地处吉林市南部山区的桦甸市,那里有几个开发性残疾人扶贫就业试点基地。

二道甸子镇福利院在一片翠绿之中。院子里种了些花草,老人们坐在葡萄架下纳凉,看见有陌生人来,都安静地微笑。转出院外,另有一个院子,另外一番景象。并排的两排屋子,门右是一个山猪养殖场,已经初步建成,干净的水泥猪舍里,40余头黑山猪正茁壮成长。数名残疾职工忙着冲洗、添料。

职工王焕民是附近帽山村村民,幼时受伤导致肢残。记者问他家里还有什么人,说还有爸爸妈妈。又问没有成家?他腼腆地笑笑说,成什么家。爹妈年纪大了,自己又残疾,干农活挺费劲儿,生活都成问题。今年到基地上班,暂时每月挣300元钱,还管吃管住,日子算是有了奔头。(记者附注:当地农村人均年收入为3060元。)

据介绍,到今年8月份全部建成,养殖场将有同时养殖200头仔猪和二三十头母猪的能力,另外,基地已经与外地业主谈妥,准备在另外一排房子里,逐渐发展小油坊、烧酒、山野菜加工等项目。届时,将为附近几个村的10多名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难怪养殖场选址的时候,附近村庄的残疾人都来看,看看是不是有人真的做这样的事。基地与民政共建,福利院提供用地,市、县残联投入就业保障金七八万元建成。基地投入运营有了收入后,残疾职工的工资有望增加,而从第二年开始,基地就业的残疾职工纯收入的10%以及基地运营的收入,都要纳入“自助基金”,解决那些尚未就业或无法就业的残疾人的生活问题。

公吉乡在残疾人相对集中的松江、新立两村各建了一个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我们走访了新立村的“就业基地”。两排崭新的屋舍离得很开,都还空旷着。靠近道路的一排,是给残疾职工居住生活用的,后面的一排,用来搞经营。经营的项目有农机和摩托车维修,磨米,豆制品加工,养猪,等等,就业对象已经物色好了,只等全部完工后挂牌营业。

如果说农村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预示着吉林市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的一个方向,那么这个方向无疑是从多年的工作中总结出来的。而以往多年的工作,已经取得令吉林人骄傲的业绩了。

在桦甸市残联,记者看到一摞资料,记录了当地扶贫工程的实施情况。其中“小康”名单列有14人,家庭人均年收入从7000元到2万元不等,多为肢体残疾人或聋哑人,这一部分人有条件率先奔向小康。记者随手记下其中一个:祁福堂,男,40岁,有一男孩。2002年底,吕理(指桦甸市残联吕富理事长)带人去家里调研,协调当地政府为其调地,联系金融部门,帮其贷款20万元,残联助理无偿资助6000元。承包当地荒山,养林蛙,搞园参野化,种树,养鱼。现在园参野化已达1垧(即1公顷)多地,又投资10万元建成一个420平方米的奶牛养殖场,鱼塘3个。2003年底,他家仅养林蛙收入就有6万多元。

更多的是一般的致富名册,厚厚的一本,记者粗算一下,有200多人,家庭人均年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这一部分人有近期致富的可能。名册上登记的扶持人中,有致富个体、村委会、镇政府、干部、公司等等。而受扶持的残疾人职业,也是五花八门,有搞种植养殖业的,有物资回收的,有开采石场的,开超市、饭店的,有搞木材加工的,不一而足。

这些数据,在人口并不密集的一个东北县级市,的确是可以骄傲的业绩了。

然而还有一份“温饱名册”,这一册子里登记的残疾人扶贫对象上年人均收入在800元以下,有的只有300元。另外一个表格也不讳言:还有289户335名需救助的残疾人没有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也许这正是残联人不断探索的动力吧。

桦甸市的一系列名册,映照出吉林市的一个宏大工程――“百千万”扶贫工程。即扶持100户致富残疾人家庭奔小康,1000户脱贫残疾人家庭致富,1000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摆脱贫困。

这一工程提出的背景是,吉林市已进入小康社会的初期阶段。有关研究数据显示,吉林市有74.84%人口基本能达到小康水平,有12.82%的人口接近小康水平,只有12.34%的人口收入水平偏低。根据市残联的抽样调查,吉林市27万残疾人中,有25%的残疾人家庭基本能达到小康水平,有35%的残疾人家庭接近小康水平,这两部分人约16万人。剩下的40%处于收入偏低,其中有3.5%(约1万人)生活艰难。

不难看出,这项工程决心不遗忘一户残疾人家庭。而工程的瓶颈,乃是那个“万”。扶持一万户贫困残疾人家庭摆脱贫困,等于使全市的贫困残疾人全部脱贫。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因为生活艰难的残疾人家庭,有的主要收入者是残疾人,有的残疾人无劳动能力,有的生活在农村的家庭不止一个残疾人。这部分人,首先是难扶,其次脱贫了也很容易返贫。但是吉林人有信心完成这项工程。

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在残联的不懈努力下,全市范围内的“四个一”扶贫工程开展得红红火火。“部门领导带一户、党团组织包一户、大型企业扶一户、致富能手带一户”,有效地组织了社会各界开展残疾人扶贫工作。据统计,2004年助残日期间,市直部门、单位为所包扶的175户残疾人家庭解决生活问题226件,送生活费4.7万元,解决39名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全市更有5000多名残疾人通过“四个一”活动得到扶持。

市残联在王理的带领下,及时总结经验,又提出了“三包两扶”的措施,即:包生产,解决增收问题;包生活,解决温饱问题;包路子,解决发展问题;扶志气,激发残疾人自力更生、自强自立精神;扶本领,增强残疾人治穷治愚、脱贫致富能力,力争从根本上除去贫穷的成因。

今年,“农村残疾人危房改造工程”又拉开了序幕。

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全社会帮助残疾人脱贫的工作机制和体系,正在形成并日益健全。新的生产方式和扶贫方法已经通过试点,正在总结当中。吉林人的信心,实在不是空穴来风。

短短数天的采访,不足以让我们全面认识吉林市的残疾人事业。但有一个强烈的印象,令记者感慨。如果说吉林市残联的工作人员对残疾人有特殊的感情,那是因为他们热爱家乡,因为残疾人是家乡特殊困难的一群兄弟姐妹。如果你与你的工作对象有这样一种联系,就不需要去动员你,去促使你,你对家乡困难群体的责任心和你对家乡的自豪感,足以成为你创造性工作的动力。

于是每一个吉林人,不管是残疾人还是残疾人工作者,都可以自豪地说――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我家就在岸上住

本刊记者/艾诚

吉林市有27万残疾人,而残联只有20多个人,要把全市的残疾人工作做好,光这点人手,就是每个人都长出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于是他们想出了创新的高招――依托社区,把社区变成残联延伸的臂膀,而残联也成为社区残疾人工作坚强的后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极大改善了基层贫困残疾人的生活状况。

吉林市的爱心超市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神来之笔。

船营区残疾女孩黄霞,母亲长年卧床,父亲下岗,她本人下肢残疾,还有一个肾被摘除,全家3口只能靠别人救济勉强度日。自从社区成立了爱心超市,她家所需的一切生活必需品,从粮油米面到衣裤鞋袜,都可以到超市去领。黄霞一家再不用为这些东西发愁了,她也终于有勇气说出自己多年的梦想:弄个摊位做点小生意,靠自己的力量养活自己。社区和残联了解到黄霞的想法,从超市的基金中拿出一部分给她作本钱,又帮她找了个摊位,使她过上了自食其力的生活。

这里需要交待一下爱心超市这个新名词。提起超市,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家门口的便利店,听起来带有浓重的商业味道。可是加上个前缀――“爱心”之后,它的意义就截然不同了。它是残联和社区在一个固定的场所,以超市的形式向贫困残疾人提供生活救助的“小屋”,这个小屋不对外营业,而是每月定期开放,贫困残疾人经申请获准后,到超市免费领取家庭急需的生活用品。超市内大到家用电器,小到柴米油盐,应有尽有。虽然除了食品等一次性用品外其他可以是二手货,但它确实解了燃眉之急。超市里的所有物品,都是全市各政府部门和社区居民捐赠的。船营区南京街道的爱心超市建立以来,市公安局牵头的12家扶助单位就捐款捐物价值达8万多元。

如今,吉林市大大小小10多家爱心超市,已经使成百上千的贫困残疾人解决了温饱。残疾人没吃的,超市马上给他们送粮食;没穿的,马上就能从超市里拿到衣裳。残疾人收获的是温饱,政府和残联组织收获的是民心。许多残疾人流着眼泪说:“过去都说共产主义好,啥叫共产主义呀?不就是按需分配吗?现在家里需要什么,就能到爱心超市拿什么,我们真是提前进入共产主义了!”

虽然是句玩笑话,但这毕竟代表了残疾人的喜悦之情。不过光有温饱是不够的,为了让这些贫困残疾人能够踏上富裕之路,吉林市残联和各区的社区一起,打造了又一条载着残疾人致富的大船――爱心就业基地。

作为老工业城市,吉林市面临着企业机制变革和新技术运用所导致的职工下岗及再就业等难题。尤其是2002年以来,大批此类人员3年期满,为数不少的企业残疾职工和原福利企业的残疾人面临失业困境。吉林市化学工业公司3年间就有6万人下岗,至少有600名残疾人失去了岗位。据2000年统计数字显示,全市福利企业就业的残疾人有5040人,而到了2002年上半年,仅剩下3600人了,短短一年多时间,竟有1440名残疾人丧失了就业岗位。

为了扭转这一严峻形势,吉林市残联走出了一着好棋:再度与社区联手,买断岗位,向残疾人开放市场,安置他们就业。

残联的同志发现,市场经济中福利企业的生存能力较弱,集中就业的数量正逐步萎缩;而分散按比例就业提供的岗位往往不能满足贫困残疾人的需求;于是,就业工作的重点自然就放到扶持残疾人个体就业上来了。但是,由于涉及到资金、技术、能力以及优惠政策等多方面难以控制的因素,残联和残疾人都不具备独立开发一个市场的能力。由此,导致了残联与社区的再度联手。

2002年,市残联的王理提出了创新构想:由残联拿出一部分资金,政府再拿出一部分,街道给予优惠政策,把原有的零散农贸市场集中起来,统一规划成有一定规模的大型农贸市场,把残疾人集中安排在这里就业。这个构想很快被船营区政府接受,并在黄旗屯街道进行了试点。该街道地处城乡结合部,人口较多,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压力大。市残联和区政府分别投入15万元,街道自筹10万元,建立了一个能容纳80个固定摊位的集贸市场。残联把市场的管理权交给街道,而街道把市场40%的摊位拿出来,无偿提供给残疾人使用。这些摊位的永久使用权则归残联所有。

考虑到残疾人使用摊位是无偿的,而市场经营需要费用来维持,所以不能把残疾人都集中在一个市场里,而要分散在几个市场里,以健养残,残健共荣。整个市场繁荣了,残疾人的经营效益自然也就好了,反之,这些给残疾人创造的就业岗位就会萎缩。为了残疾人的利益,残联同志真是煞费苦心啊。

残联严格选择最困难的残疾人上岗就业,并且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教他们相关的政策法规和生产技术。对那些生活特别困难的残疾人,残联还给予他们5000元以下的资金扶持。

2003年,市政府取消了原来在致和立交桥下的露天集贸市场,原来在那里经营的107名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庭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场所。市残联在对这些人进行摸底调查之后,利用省残联下拨的27万再就业资金,协调市财政及各区的相应匹配资金,把一个27万元变成了3个27万元。利用这些资金与各个社区协调,相继在致和市场、北极市场和新建的市场买断了几十个岗位,解决了这批残疾人中最困难的一部分人的生计问题。

在龙潭区,残联在广西大市场商业大厅中购买了7个固定摊位,租赁了93个摊位给残疾人经营,建立起龙潭区残疾人“爱心就业一条街”。他们采用竞争上岗的办法,把经营的条件、手续都张榜公布出来,公开选聘,公开考核,对选聘结果还进行了公示,做到透明公正,这一做法保证了最贫困、最迫切需要的残疾人能够得到岗位。如今,已有50户残疾人和残联签订了上岗经营合同。在广西大市场里,每一个残疾人摊位前都挂着一块写着残疾人爱心摊位的标志牌,有了这块牌子,残疾人在市场里就能得到相应的优惠和照顾。

买断、租赁岗位的办法对改变残疾人生活状态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黄旗屯街道爱心就业市场一期工程建成后,20多名残疾人和残联签订了使用合同。梁俊霞、张忠良夫妇都是残疾人,张忠良开三轮车,是有名的上访户,梁俊霞无业。就业市场建成后,残联给梁俊霞安排了一个摊位,又扶持1000元资金购买了设备,帮他们办起了切面铺,现在夫妇俩干得红红火火,老张再不到街道上访了。问他们为何?夫妻俩笑着说:“哪还好意思再找领导啊,给了摊位又给资金又培训,咱也得干出点名堂来回报不是。”

船营区残疾人姜则钧,原来是吉林市皮件厂的一名职工。企业破产,他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岗位,只得和高位截瘫的妻子一起搭起临时板棚子,以维修家电为生,在四面透风的板棚子里,这对残疾夫妻饱受艰难。2003年,他们所在的德胜街道和残联合作建起了爱心就业市场,为了照顾这对残疾夫妻,残联扶持他们1000元启动资金,又分给他们两个经营房。妻子张秀玉修家电,丈夫姜则钧修鞋,他们的日子慢慢好起来了。为了感谢社会的关爱,姜则钧用修鞋赚来的钱购买了图书,办起了雷锋活动站,免费给附近的中小学生阅读,他还免费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修鞋。

残联的再就业工程顺民意得民心,很多残疾人都感慨地说,自己梦寐以求的就是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摊位,可自己真拿不出那个钱哪。要不是有了残联,咱可就真没办法了。而对于合作的另一方――街道社区,也是受益无穷。残疾人的问题解决了,社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自然就好了,还能同时安置一部分健全人就业,真是一举多得啊。

就像那句歌词唱的,“我家就在岸上住”,在这里,在松花江岸的社区,不也“到处都有明媚的阳光”吗?

吉林相册

“豺狼来了有猎枪”

“豺狼来了有猎枪”,是一句歌词。

残疾人手中赖以生存的“猎枪”就是他们的一技之长。吉林市残联非常重视残疾人职业培训,授给残疾人以一技之长。他们以社会培训机构为依托,接收残疾人开展随班就培。依靠劳动、科技、农业等部门所属的技术培训班,接收残疾人开展服装裁剪、养殖、种植等技术培训,为残疾人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最有底气唱这句歌词的,应该是吉林人,因为,他们的确是依江而居的松花江的主人,在江边休养生息,在江中激流勇进。吉林市的残疾人事业,也如这浩浩江水,奔腾澎湃,又如那骁勇的船夫,破浪前行。在吉林市党和政府支持下,吉林市残疾人工作者不断创新工作思维,推出新的工作载体,正为全市残疾人奉献日益更新的松江美景。

当然也有美中不足。松花湖畔的石坡上,记者看到一位拄双拐艰难行走的残疾人,他的一枝拐杖底部的橡胶皮套竟被砾石磨裂了,用我们的行话说,那该是无障碍设施方面的美中不足吧。

相信吉林,相信未来,残疾人朋友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上一篇:深情的关怀 下一篇:高山仰止 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