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分散安排残疾人劳动就业若干规定

时间:2022-09-20 11:40:21

吉林省分散安排残疾人劳动就业若干规定

第一条 为了保障残疾人的劳动权利,促进残疾人就业,根据《吉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均应按照本规定分散安排残疾人就业。

第三条 具有本省常住户口和当地县级以上残疾人联合会颁发的残疾人证件、达到法定就业年龄,有一定劳动能力、生活能够自理、本人有就业要求的无业残疾人,为分散安排劳动就业的对象。

第四条 县级以上残疾人联合会受本级人民政府的委托,负责分散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工作,具体工作由其所属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承担。

第五条 本规定第二条规定的单位应当按照不低于本单位上一年度在职职工总数1.6%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按比例计算不足1人的单位,应当安排1名残疾人就业。安排1名盲人就业,按安排2名残疾人就业计算。

第六条 安排残疾人劳动就业,实行本人自愿、就地就近安排的原则。用人单位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可以由当地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推荐,也可以向社会招收,但均应按规定办理录用手续,并依法订立劳动合同。在同等条件下,用一单位职工的直系残疾亲属优先录用。

第七条 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拟录用的残疾职工的职业技能和身体状况,为其安排适宜的工程和岗位,并提供适合其身体状况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

第八条 残疾职工所在单位不得非法开除、辞退残疾职工或者解除与残疾职工签订的劳动合同。

第九条 任何单位在职工的转正、晋级、住房分配、职称评定、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劳动保险和表彰奖励等方面,都不得歧视残疾职工。

第十条 企业在实行合理劳动组合或关、停、并、转的过程中,应妥善安排残疾职工的工作和生活。

第十一条 凡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规定比例的单位,应当按照本规定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按照规定应当安排残疾人的数量与实际安排残疾人数量的差额和上年度本地区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交纳。

第十二条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分别由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收取。具体办法由省财下政厅会同省残疾人联合会另行制定。

第十三条 企业交纳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从管理费用中列支;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交纳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从单位预算经费包干结余或收支结余中列支。

第十四条 收取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必须使用省财政厅统一印发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专用票据》。

第十五条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按预算外资金进行管理,实行财政专户储存,计划管理,严格审批,专款专用。

第十六条 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因经费困难,企业因政策性亏损等原因,确需减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由单位提出申请,经财政部门会同残疾人联合会审批后,可以给予减免。

第十七条 本规定第二条规定的单位,应当在每年的年末之前,向有关残疾人就业服务构构报送本单位当年在职职工人数统计表和残疾职工花名册。

统计报表由省统计局与省残疾人联合会统一制发。

第十八条 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根据上一年度本地区职工年平均工资标准和经过核定的各单位在职职工情况,确定交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单位和交纳的数额,向应交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单位发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缴款通知书》。

第十九条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专项用于下列开支:

(一)补贴残疾人职业培训费用;

(二)有偿扶持残疾人集体从业和个体经营;

(三)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补助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经费开支;

(四)奖励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和为安排残疾人就业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

(五)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用于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其他开支。

第二十条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必须按本规定规定的用途使用,任何部门不得平调或挪作他用。

第二十一条 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收支管理,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检查和监督。

第二十二条 对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二十三条 对违反本规定第八条或者第九条规定的,按《吉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第六十二条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四条 对违反本规定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委托本级残疾人联合会责 令其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五条 对违反本规定第十七条第一款或者第二十条规定的,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六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讼。逾期不申请复议,不提讼,又不属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七条 残疾人联合会和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弄虚作假、的,由本单位、上级机关或者有关主管部门予以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 本规定自1997年1月1日起施行。

上一篇:县委书记浅谈加速追赶跨越开阔科学发展新思维 下一篇:素质教育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