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舞弊方法的识别与防范治理

时间:2022-10-07 02:46:24

谈舞弊方法的识别与防范治理

[摘 要] 舞弊是故意错报或谎报经济事项的不诚实行为,具有欺诈和隐弊性,对企业或单位造成的危害大,识别舞弊需采取加强内部控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等措施。

[关键词]舞弊 防范治理 内部控制

舞弊是指有目的的欺诈或故意谎报重大事实的不诚实行为。舞弊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企业或单位的内部控制薄弱。通过对舞弊行为的研究,可以发现企业或单位内部控制中、企业治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和薄弱环节,针对这些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各种纠正措施,能有利防止或减少舞弊行为的发生。本文主要探讨舞弊方法的识别与防范治理。

一、舞弊方法的识别

1. 当发生会计政策、会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时,其相应的会计处理将会对企业或单位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均产生影响,用会计政策,调高利润的现象。

2. 通过关联交易舞弊。关联方交易舞弊,就是指管理当局利用关联方交易掩饰亏损,虚构利润,或利用特殊目的实体操纵利润,使得关联交易非关联化,且未在报表及附注中按规定做恰当、充分的披露,会对报表使用者产生误导的一种舞弊。

3. 利用会计凭证造假。这是造假者最常用的手法。一是编造虚假经济业务,如假餐费发票、假销售收入发票,虚列劳务费,特别是临时工工资尤为普遍。二是夸大或缩小会计事项,采用多开发票、大头小尾等方式非法谋利。三是采取偷梁换柱的方式,在费用中列支公款行贿、私人购物等非法事项,这些虚假的原始凭证进入记账程序,使记账凭证失真。

4. 在会计账簿和报表中造假。有的单位将销售收入、预算外收入、租金收入、返利或收回外单位欠款等不按规定存入开户银行,设置“账外账”,存入其经济实体或以个人名义存入储蓄所,乱支乱用,滥发奖金;有的单位直接捏造、篡改会计报表数据;更有一些企业编制多套会计报表。

5. 利用预提费用或待摊费用账户调高利润。当企业经济效益不好或发生严重亏损时,常常将应摊的费用少摊或不摊,把本应由当期负担的费用当作待摊费用处理,减少本期的成本费用,人为调高当期利润,或者采取应预提的费用不预提,虚增利润等。

6. 利用结算账户调高利润。企业为了虚增销售和利润,虚构债权,或将应收账款长期不转账,实际是呆账死账,或少计不计坏账准备,虚列资产,同时使管理费用虚减,利润虚增。此外,企业还会利用其他应收账款账户预提收入,人为调高利润。利用待处理财产损失长期挂账,虚增利润。企业经营不好的,会将因经营不善、上当受骗,或因固定资产报废清理等原因造成的财产损失长期挂账,不及时予以处理致使利润虚增。

以上是舞弊及会计造假常见方式方法,也是判断舞弊及会计造假的基本标准。近年来发生的舞弊违规行为令人震惊,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不仅削弱了财务管理职能,而且严重误导了社会资源的配置。破坏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治理舞弊已是势在必行。

二、舞弊的防范治理

舞弊行为造成会计信息与其反映的经济活动的事实不相符,使内部经营管理以及外部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利益遭受巨大危害,进而影响整个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在这种情况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加强舞弊防范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1. 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作为公司治理的关键环节和经营管理的重要举措。是一个企业防范舞弊的最基本的措施。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守住舞弊的大门,降低舞弊的机会。但从现实情况看,许多企业或单位管理松弛、内控弱化、风险频发、营私舞弊等问题还比较突出。2007年3月,财政部印发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17项具体规范(征求意见稿)。规范中进一步强调了建立、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企业应以此为指引,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

2. 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

执行力度是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关键。从一些已发生的财务舞弊案不难看出,不少公司或单位已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由于没有得到较好的贯彻,造成恶劣的后果。因此,在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同时。应注重加强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在执行中发现漏洞和问题及时改进,并执行相应的惩罚措施,以使其发挥作用。

3.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强化公司管理,改善公司经营业绩,提高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质量。遏制管理舞弊。企业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企业章程和实际情况,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由于我国许多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很不健全,尚未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大股东操纵”和“内部人控制”等现象为违规行为洞开了方便之门,从而损害了中小股东利益。如果再不加速改进公司治理结构。那么进一步规范和发展资本市场将面临很大困难。因此。要防范上市公司的管理舞弊行为,应从源头抓起,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抓起。

4. 创建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职工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具体地说,它是指企业里人们的思想、行为以及道德观念,包括概念、习俗、习惯、经验、惯例以及团队精神。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深层支持,文化交流侵蚀主流意识形态。公司的行为模式、目标和战略的制定,业绩的衡量和报告,对履行社会责任的态度,都受“企业文化”的影响,公司治理过程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企业文化。

5. 建立会计舞弊的防范机制

防范与治理会计舞弊应采取以下具体措施:(1)加强对高管人员的监控,并在适当的时机采取强制休假制度;(2)建立全员责任体系,树立职工的“全员参与”思想,职工不应该被动地执行内部控制,而应该主动参与;(3)设立匿名举报热线,给据实举报舞弊者以丰厚的物质奖励;(4)加强内、外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以提高稽核人员的技术水平;(5)公司(或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及全体员工之间签订联保协议书,出现舞弊时互相承担连带责任;(6)采用审计委员会内部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编审委员会,《企业会计准则案例讲解》,立信会计出版社.

[2]王英姿:《审计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转换经营机制必须重视生产现场的综合管理 下一篇:企业如何为“最低工资标准”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