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再生产:当代艺术文化生产力之我见

时间:2022-10-07 02:26:03

社会再生产:当代艺术文化生产力之我见

辩证法告诉我们,社会产能的大小,既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标志,也是消费再生产历史走向的具体表现。事实证明,由蓬勃发展的大众文化消费支持的当代艺术文化生产力,无论在何种意义上,都是我国社会建设、民族复兴大业的一种重要的本质力量。其价值意义在艺术生活化、生活审美化日益互动,创意产业、景观社会不断互化的今天,特别是在十更加强调民生、人本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历史亟情中尤显突出。

一、大众文化消费是艺术生产与创意产业的本质力量

如所周知,真理是具体的,历史是现实的,每一时代都有每一时代的特殊矛盾。当下我们面临的现实是:在技术、经济、知识、文化、信息等国际竞争日益全球化背景下,本土物力资源、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民众生活质量,固然许多指标比国际平均水平仍存差距,或许也正因此则更应该看到,在艺术文化的社会价值创造与产出上,我们却又存在着如此巨大的发展潜能和实践空间。可以说,适应于城乡互化、大众文化消费和生活方式提升需要的各类文化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生产方式的改革转型,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长远利益的关系处理;学习利用人类各民族先进文化,与抵御霸权主义经济——意识形态的垄断、颠覆的实践甄别;多种所有制下不同文化形态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与社会主义“主旋律”的和谐共鸣;以及倡廉反腐、教育就业、环境保护、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的需要,与十提出的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五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的协调发展等各种复杂关系矛盾的梳理和解决——所有这些,既为当代文艺创作、文化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矿源,也向艺术家、文艺工作者和艺术企业家提出了新的课题和任务。在这一系列关系中,任何“文本”与“产品”,都不可避免地客观构成了自身现实的文化政治与社会伦理属性,从而任何作者,也都必然呈现出自身一定的文化自觉和历史站位。

就我国所处的世情亟务而言,艺术文化实践中的社会审美理想、价值取向和历史感,实在是民族复兴意义上的一种历史当下性。这决非空话、套话。就其现实要求讲,就是看艺术创作、艺术文化和艺术产业价值取向,能否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能否体现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及归根结底能否围绕民生国计利益和亟情,以实现社会建设“五位一体”、“六大目标”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来行动、来创造。也许不妨这样说,这不仅是贯穿人类历史“民主”、“民贵”精神传统的价值坐标与主线,同时也是有责任感、使命感的广大文艺工作者所自觉追求的道德理想和境界。

从艺术文化或从艺术社会学角度看,在文化不断知觉化、象征化了的历史时代,从物质消费到文化消费,进而从消费文化到消费社会,“五位一体”、“六大目标”与全面小康的实现,其现实的重要切点和指标,就是要力促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健康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做到这一点,首先是要继续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而做好这一点,则更要不断探索、研究、汲取“艺术”在文化动力论意义上的“自发、能动、自由、创造”等精神因子与普遍力量,全面不断地通过公民素质教育、社会文化传播、大众审美实践,以及城乡民众公共环境和生活家居的艺术化、美学化建设,在产业化与公益性的科学配置与互动中,既要促使其广泛被整个社会所共享,同时更要促使涵养其间的各行、各业、各阶层的人,不断拓展精神境界和自由,不断焕发想象力,不断促进人的解放,从而在生产力要素论意义上,不断实现生产力的根本解放。

二、生活审美是当代文化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素

就艺术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对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作用而言,始终存在着的“精神实践”与“生产实践”相互作用的两个层面的实践支持。换言之,在“精神实践”层面,仍有诸多没有成过去但却关乎未来的问题需要我们研究开掘。其中包括:

发展生产力,首先离不开艺术各部门自身所固有的“工业”属性。这点,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指出,相对于通常物质性的工业,“诸如政治、艺术和文学等这样一些抽象普遍形式”的活动,也可“看成是工业的一个特殊部分”。因为,“工业是自然界、因而也是自然科学跟人之间的现实的、历史的关系”,而“人的第一个对象,即人”(上书第80-82页;下同)。辩证看,这在精神以精神为对象的文化生存与文化产业化时代,说到底,人和人的知觉与精神文化,既是自身的直接对象,也是自身的中介,同时更是自身的本质和目的。而艺术的生活化、产业化,其最高使命,就是关于人本身和人的存在方式与关系的理想化存在。

发展生产力,同时更离不开以艺术文化为表征的社会意识形态的“人本学”[1],即当代文化生存与创意产业意义上的“精神现象学”。用马克思观点看,这不仅一般地包括了城市规划与设计、公共建筑与景观、大众影视与传播等所有“工业”化的对象化成果,“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 [2];同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反过来也始终受到从社会文化心理到社会意识形态的能动作用和规定。

生产力的发展,其核心要素是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生产要素的核心。在当下知识、信息、资讯等社会资源与资本的视觉化、表征化乃至景观化时代,生产效率、生产力效能、以及文化产业之产能,始终与掌握知识、建构文化、创造美的生活的人分不开。在此意义上,人从来是、今后将更加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

进而言之,作为生产力核心要素存在的人的活动,从来是、而且更将是既按照科学规律创造,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3]。在由当代社会人之“主体间性”存在所决定的“学科间性”意义上,这是工学与人学、技术与艺术、感性与理性乃至心物二元关系所必要的生存融合与同一。这点,在信息、环境、生命等各种工程学实践中日益显见,尤其在当前蓬勃发展的体验经济、网络经济等各类“文创产业”所代表的新经济发展中表现得尤为强势和直观。

归根结底,生产力的发展,是人对自身需要、自我实现的满足和发展。正如当代社会以人为本、城乡建设以民为贵,生产力的发展决,非以工具技术为目的,只能是以美的环境、美的生活、美的社会为目的。并且,这种要求不仅作为目标理想存在,更重要的是,作为广大民众最本质、最现实、最日常的生存需要,对生活审美的文化诉求和消费,同时正成为我国消费再生产中最强大、最持久、日趋后工业化的社会生产力。

三、当代艺术文化再生产实质是一种“社会再生产”

那么在“生产实践”层面,应该说是“艺术世界”各门艺术以其不可替代的特有方式来彰显生产力、促进再生产的实践领域和互动场域。这里既有“直接”和“外显”的诸多角度和方式;也有“内隐”与“间接”的途径和过程。如就前者而言,或大到城市经营规划、或小到产品器具细枝末节,以深入周到的人文情怀,通过对人的工作学习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消费心理感受等各类产品功能的美的设计营造,不断提高生产质量和再生产速率;就后者而言,或以多姿多彩的艺术形式,或以优美和谐的思想内容,不断丰富大众文化生活、陶冶人们身心,从而为人们更好地再生产、再创造消解劳动的紧张和疲劳;而就两个方面互为因果、相互转化来说,作为生产力动因的人,或在深刻而崇高的审美理想的鼓舞下,或在阳光、智慧、情志至深的精神揭示和启发中,则会不断激发工作学习热情,不断产生创造想象力,从而不断形成新的生产目标和再生产的新方向、新追求。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其中有三点需要特别强调:

一是艺术对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介入与支持,根本上是通过对作为生产力核心要素存在的人的精神意识与审美情感的作用来实现。只要正确把握这个根本,历史上法兰克福学派曾对“文化工业”与大众批量再生产的质疑和诘难就会由现实得到释解。故,在建立生产力概念与艺术家不断精深发展自身业务能力之间,就一切艺术生产都是文化创造,一切文化创造都是为了大众民生幸福指数这一最高目标原则来看,两者不仅不矛盾,而且是多多益善。

二是艺术发展及其文化建构,与其产业化发展具有辩证协同性。对社会产业结构调整、消费服务社会生成、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介入和作用,同时使得多种艺术形式本身也成为一种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的重要方式和力量。暂且不提电影电视等传统“文化工业”和当代艺术金融、文化资本市场之景气,如通过书苑碑林、建筑雕塑、公共景观、环境设计等各种形式的地望名胜与文化休闲的艺术化打造,则不断衍生新经济、新产业,不断促成社会再生产。

三是正如“电商天猫”以B2C(Business-to-Consumer)模式仅在“双11”就有百亿元的零售业绩表明,当代视觉设计、特别是作为在地位和影响上将“支配”于其他一切生产活动的新兴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网络视听“信息设计”,不仅可以通过虚拟博物馆、数字图书馆、网上旅游等“百科网站”的方式广泛开展社会建构和文化建设,而且,还可通过对以“网银电商”、“网吧Q播”等为符号的各行各业、各种方式的“生产/消费设计”与引导,全面促进生产资料、社会资本的交流、配置和再生产。以至作为全球经济与创意产业的重要工具,使得当代艺术文化与设计在不断实现与社会剩余价值创造跨越式联系的同时,还真正实现了自身在社会建构意义上的“社会设计”身份和势能。

结语

综上所述,不妨就此高度看:当代艺术文化及其社会实践,在经济人文化、文化产业化意义上表现出的本质力量和创造力,不仅已是当代人类社会最重要、最持久的一种生产力,更重要的是,她还是以人的精神文化与生产、文化消费与建构为内驱的中国社会“文化生存”的后工业化价值导向,是从经济转型到社会转型这一“社会再生产”的重大的历史性标志。

注释: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0页。

[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2页。

[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0-51页。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 [法] 让 · 波德里亚著,刘成富等译:《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版。

3. 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版。

4. [法] 居伊 · 德波著,王昭风译:《景观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 程原:《当代美术学的文化相位与社会建构》,《文艺研究》,2003年第6期。

6. 程原:《美术“文化转型”:信息设计学科探议》,《美术研究》,2002年第4期。

7. [美]彼得 · 伯格,托马斯 · 卢克曼:《现实的社会构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程 原:集美大学教授

上一篇:从中大古琴周看香港古琴生态现状点滴 下一篇:现代音乐中的性格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