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朗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时间:2022-10-07 01:17:29

在朗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只有多读书,会读书,才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增强语感,从读中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因而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

一、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不愿意朗读课文,有时一站起来就紧张,回答问题结巴。班会要求同学发言,本来想的挺好,但一说就变了调,想说的话说不出来。我所教的实验班,相对来说基础较差,在七年级入学时,我进行了一次朗读摸底。我要求每节课前,4名同学到前面来朗读课文,并且:给每一位同学都录了音。一轮下来,我发现同学们的朗读基本功太差了,不要说语音、语调、节奏快慢,就是发音吐字有时都不清晰,可以说他们不懂什么是朗读,而只是读出来。面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1.充分调动同学们朗读的积极性

作为教师,我深深理解学生,学得越好越爱学,学得越不好越不爱学。朗读也是这样,朗读得越不好越不爱开口。面对这种情况,我没有急于求成,而是想尽一些办法找有关课文的朗读磁带,在课前放给同学们听,让他们感受到朗读带给人们的美的享受,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个别的课文没有磁带,就自己读自己录,或是请别人帮助朗读录音。我还组织朗读基础较好的同学,组成朗读小组,讲解朗读意义以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其爱朗读、敢朗读,这样全班的朗读兴趣一下子就激发起来了。

2.克服方言障碍,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的朗读积极性提高了,但只有兴趣是不够的,还要教会他们方法。于是我广泛收集材料,编写纲要,传授朗读方法。首先进行普通话语言训练,重点纠正方言。接着进行纠正句调的训练。句调问题解决后,又进行重音训练。经过一段训练,学生知道了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文章中的重点句子,重音问题就解决了。

节奏的快慢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来说,叙述性的文体,力求清楚简明,使听者对有关的人物、事件和环境有比较全面清晰的了解,节奏适中;议论性的文体用重音来表示所要强调的内容, 停顿较长,使听者有思考余地;而说明性的文章在说明事物的性质、构造、功能等特点时要节奏慢些,使人能够分辨。慢慢地学生们养成了习惯,掌握了方法,读起书来容易多了,同学们读书的兴趣也提高了,他们不仅会读书,而且爱读书。有了空闲时间,我就介绍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给他们读,越读越爱读,现在读书在我们班已经形成了风气。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审美需要出发,用感情线牢牢地牵住学生,以情激情,有效地传情播情,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提高学生审美的情趣与能力。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教学,为学生再现了许多优美的画面,从而使学生产生无穷的想象,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课文、读好课文的强烈愿望。

二、朗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审美情趣及道德情操得到陶冶,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在我们语文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课文是名家名篇,它们能提高学生的觉悟,培养其审美能力。例如,在讲《展示华夏文化魅力》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速读的方法。先让同学们读一遍课文,然后找同学说一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在此基础上细读课文,说一说作者为什么只回忆了贝聿铭的这几件事;然后再精读课文,说一说贝聿铭是一位什么样的人,从这些事中看到了他什么品质。我发现每读一遍课文,学生都有新的发现、新的理解,学生不但分析了课文,对建筑大师的品质、伟大的人格、坚强的意志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道德情操也有所提高。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书读得快了,读得多了,理解也深刻了。

三、朗读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朗读能把辨形、释义、正音、识字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便能积累词汇,熟悉句型,洗练语言,规范口语。从而培养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熟读成诵,培养了语感,锻炼了记忆,积累了语言材料,学生渐渐地会把文章的节奏默化成自己的节奏,在不知不觉中把往日说话中的沙粒、石块用淘箩滤去。背过的东西,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写文章时某些词汇、句式、表达方式就会涌上笔端,能召之即来,呼之欲出。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很快,写作文不再是学生头痛的事了。学生能更流利地朗读,甚至熟读成诵,积累了优美的好词佳句,有助于学生写作,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完整统一。

在朗读中积累、感悟、欣赏、思维,使语文教学得到有机的整合。良好朗读习惯的养成,对阅读习惯的养成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朗读作品是一种感化、熏陶,读好一篇文章会心荡肺驰,情思横溢,如饮甘露,给人以无穷的力量,特别是青少年时期,从朗读活动中得到的宝贵教益,对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生活信念,振奋进取精神,激发斗争意志,都会产生巨大的作用。

上一篇:浅谈高考议论文写作技巧 下一篇:让语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