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十八滩文化的成因及内涵

时间:2022-10-07 12:27:40

浅析十八滩文化的成因及内涵

千里赣江北下,从赣县至万安有120公里的水路,其间有十八个险滩。其中9滩在赣县,9滩在万安。从上而下的18个滩为:储滩、鳖滩、横弘滩、天柱滩、小湖滩、铜盆滩、阴滩、阳滩、会神滩、梁滩、昆仑滩、晓滩、武术滩、小蓼滩、大蓼滩、绵滩、漂神滩、黄公滩。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第十八险滩――黄公滩。黄公滩地处万安古城观澜门外,距万安县城约1公里处(万安水电站大坝下游),“黄公滩”是18滩最后一滩,也是最险恶的一滩,此滩最深、最奇、最险。古人有《水中石头记》这样描绘黄公滩:“石多如牛者、如狗马者、如龙蛇而狞欲飞走者,如猿而上下其臂,或蹲似啼者,皆激水者闻百里……舟行无不动心,稍不慎则又齿之而碎。”令历来舟子视为畏途。后将“黄公滩”改为“惶恐滩”的,是大名鼎鼎的坡。1094年,苏轼被贬谪广东惠阳,路过万安,寓于与知津阁,写下了著名诗篇《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七千里外二毛人, 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劳远梦, 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 积雨浮舟减石鳞。

便合与官充水手, 此生何止略知津。

苏轼在这里改“黄公”为“惶恐”,其因有二:一是误听,因为“黄公”与“惶恐”读音接近。二是有意,因为只有用“惶恐”,才能准确表达此滩之可怕;只有用“惶恐”才能对上“喜欢”,只有用“惶恐”才能体现诗人此时此刻的处境及心情。因坡而有了惶恐滩之名,从此名扬四海。

古代诗人吴兴祚也曾有感而发:“怪石触舟怯,飞涛惊梦寒。曾问三峡险,不似此行难。”后有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此挥笔写下千古名句:“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民间亦有流传:“惶恐滩,鬼门关,十船过滩,九船翻。”其实,围绕赣江“十八滩”,特别是针对万安境内的九个险滩,千百年来,已留下众多诗词歌赋。如杨万里的《过皂口》《过百家渡四绝句》,朱熹的《野馆》,周敦颐的《香林寺唱和诗》,赵\的《惶恐滩》,文天祥的《过万安县》《题凝祥观》,彭汝砺的《万安道中》,戴复古的《游五云阁》,郭师元的《云洲》,乐雷发的《金滩》,辛弃疾的《书江西造口壁》,解缙的《过十八滩》《疏源诗》等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滩头文化。

由于万安处吉州、虔州(今赣州)之间,为水陆交通要道,因此,历代特别是宋代,有无数文士骚客,达官要人途径万安,过十八滩,或传经讲学,或吟诗作词,或结朋交友。他们之中,有唐代的张九龄、张籍;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辛弃疾、胡铨、周必大、文天祥、杨万里、刘辰翁、朱熹、周敦颐、赵\;明代有戴复古、解晋、罗钦顺、罗洪先;清代有王士祯、袁枚等,这些人,大都在中国文学、哲学史上有一席之位。因为他们,十八滩文化才有了丰富的文化底蕴、高雅的品位和永恒的魅力。

十八滩文化的主干是十八滩诗词,载于旧《万安县志》的诗词就有几百首,其中大部分与十八滩文化有关。这些诗词,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咏物诗,以描述十八滩及万安的山水风光为主要内容,其代表作有张籍的《玉山馆》、杨万里的《过皂口》、王士祯的《十八滩三首》以及袁枚的《过万安县》等。在唐代著名诗人中,留诗万安的只有张籍,他的《玉山馆》写得情景交融:

长溪新雨色如泥, 野水阴云尽向西。

楚客天南行渐远, 山山果树鹧鸪啼。

在文学史上,杨万里以高产诗人著称,在万安留诗的名人中,杨万里留诗最多。他的《过皂口》写得优美自然:

赣石三百里, 春流十八滩。

路从青壁绝, 船到半江寒。

不是春光好, 谁供客子看。

犹频一尊绿, 并遣百忧宽。

在十八滩诗词中,对十八滩的险恶之状描述得最生动形象的,当数王士祯,他的《十八滩三首》中的第一首,是专门描述惶恐滩的:

系舟万安城, 已闻滩声恶。

连峰造天关, 疾雷殷地络。

篱槁师理楫, 直与惊湍薄。

万山立积铁, 其下临大壑。

沈沈蛟龙宫, 神物信所托。

排空纷怪石, 森林奋博攫。

潜虬动鳞甲, 巨刀扬镡锷。

地根在何处?坐觉坤轴弱。

怅然念神禹, 封泥此疏凿。

长年聚群力, 撒旋出寥廓。

三复垂堂言, 远游亦何乐!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和丰富的修辞方法,把惶恐滩的凶险描述得淋漓尽致。

另一类诗词,则以抒情为主,这类诗词数量不多,但质量上佳。这些诗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诗人把十八滩的风光与国家的兴亡、人民的安危联系起来,发思古幽情,抒爱国之豪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中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是这类诗词中的扛鼎之作,如两颗恒星光芒四射。

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大举南下,从湖北进军江西。隆裕太后(高宗的伯母)从南昌逃到万安造口,又从造口逃到虔州(今赣州)。淳熙三年(1176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途经造口,怀古叹今,写下这首词,作者怀爱国爱民之情,发出了“中间多少行人泪”、“可怜无数山”的悲愤之声,“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民族英雄文天祥,在他从政、抗元的生涯中,多次途经惶恐滩。从现有资料中,已知文天祥在三首诗中提到惶恐滩,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在空坑(江西永丰附近)被元军打败,由惶恐滩退往福建。《过零丁洋》中“惶恐滩头说惶恐”,便是指空坑兵败过惶恐滩一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体现了他宁死不屈的爱国精神,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成为流传千古的爱国格言。

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与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作为中华诗词的瑰宝,爱国诗词的代表作,收录在、国家教委主编的爱国主义教育丛书之一《一百首爱国诗词》中。

上一篇:RTK与全站仪在考古测量工作中的应用与探讨 下一篇:和孩子们一起学《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