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节目办到老百姓心坎上

时间:2022-10-06 11:38:29

把节目办到老百姓心坎上

民生新闻,是近年来在电视圈里炒得很响并被广泛实践的一种节目形态。从地方台特别是城市台的情况看,凡是民生新闻节目做得好的,节目的收视率就高,节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民生新闻的视角集中于日常状态下平民百姓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反映了民众心声、服务了百姓生活、体现了地域文化、传承了本土精髓。由此,电视节目的接近性大大增强,与观众的距离越来越近,互相之间的依存度明显提高,对节目的回报也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认真研究民生新闻的特点,把握好民生新闻节目的运作规律、发展趋势,对办好民生新闻节目是大有裨益的。

一、民生新闻的基本特点及表现方式。民生新闻这一专业术语最早是《南京零距离》的创办人景志刚总监提出的。2002年初,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开办了一档新闻节目――《南京零距离》,它采用平民的视角,站在百姓的立场上,播报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评说百姓关心的事情,并为百姓排忧解难。节目播出后,深受群众欢迎。正是看到民生新闻这种良好的效应,各台纷纷借鉴、效仿,并迅速形成了轰动新闻界的电视民生新闻现象。研究民生新闻,有三个关键词,即民本取向、民生内容、本土特色。用这三个关键词来概括民生新闻的基本特点,也是恰如其分的。价值取向是一个栏目立足面临的首要问题,民生新闻也不例外,民生新闻在价值观上的民本取向,是其区别于其他形式新闻并得以安身立命的显著特征。民本即以民为本,以老百姓的生活、工作、思想、情感为本。是否具有强烈的民本意识,能否体现鲜明的民本取向,既是评判民生新闻成败得失的一把尺子,也是对民生新闻经验教训的最终总结。民生新闻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拥有大量或平实或生动或动人心魄或催人泪下发人深省的民生内容。老百姓的生计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用一种新闻的形式来重视和强化。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俗。民生新闻对民生内容的关注、把握,使它具有了更为鲜明的个体特征。这种个体特征,在新闻同质化倾向越来越重、对新闻资源无节制开采越来越滥、地方台被围追堵截越来越紧的今天,更多表现为地域特征。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每一个个体的存在也是因为有别于他人的明显特征。民生新闻中较多出现的针砭时弊、仗义执言的监督报道,节目中分量越来越重的互动性、服务性内容,为增加画面表现力而较多使用长镜头或超长镜头等,也都是基于民生新闻的基本特征而对节目选择、取舍、表现、把握上的一些基本要求。万涓成水,终究汇流成河。民生新闻多种多样的表现方式,反过来又丰满了民生新闻的基本特征,为人们认识、理解、接受民生新闻提供了捷径。对有志于民生新闻工作的人来说,等于拿到了一把入门的钥匙。

二、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顺应电视节目改革潮流和观众要求,近年来,地方台民生新闻节目数量逐渐增加,形式也比较多样。有新闻形式的,也有深度报道的;有纪实性的,也有评述式的。在节目开办过程中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像南阳电视台《宛都播报》节目,曾获2003年度河南省优秀新闻栏目一等奖,这也是迄今为止南阳电视台唯一获省一等奖的新闻栏目。但地方台在办民生节目上还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在:1.认识不到位。近年来,虽然在节目调整中提出要重视民生新闻,但由于缺乏对民生新闻特点、运作方式的认识,没有将民生新闻放到地方台核心竞争力的高度,考虑民生新闻时有意无意地把它与时政新闻对立起来,与对上报道对立起来,与深度报道对立起来,与重大临时性报道任务对立起来。更有甚者,认为办民生新闻领导不重视,经济效益差等等。2.工作不到位。民生新闻与一般时政新闻不同,它可能随时随地、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快速反应、紧急启动、即时报道特别重要。但到目前为止,一些地方台还没有建立起全天候的节目值班制度,所谓的快速反应、即时报道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

三、警惕民生新闻走入误区。办好民生新闻节目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持久的努力。多家地方台争相开办民生新闻的实践,给我们有益的启发,其前车之鉴也需要我们汲取。一是琐碎。一些做民生新闻的人认为,琐碎是民生新闻的应有之义,因为在他们看来,说老百姓的事无非就是在说张家长李家短的七零八碎,说吃喝拉撒睡等鸡毛蒜皮,至于这样那样的琐事是否典型、是否感人、是否能引发对生活的思考,就茫然无顾了,久而久之,新闻的选择、取舍也只能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还有一些民生新闻,会做一些选择、取舍的工作,在播发时会考虑是否典型、是否有趣、是否感人,但却只满足于简单的讲述、播报、串联,局限于告知的层面,而忽略了节目应有的提炼、点评、引导。二是媚俗。有相当一部分民生新闻,更多注重了外在表现方式的变化,在语言表达、节目编排、互动方式以及音乐字幕图表的使用上花了很多工夫。特别是最近两年,个性化、娱乐化、表演型的表达方式在民生新闻的播报中屡见不鲜,有说方言的、有讲评书的、有说单口的、有逗哏捧哏的。所有这些,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节目面貌,节目看起来确实热闹不少,但对外在表现方式的过分强调,却难以避免地造成对节目内容的忽略,民生新闻所应有的人文关怀受到弱化,节目应有的精神、应有的温情也不同程度地缺失。还有一种媚俗的表现形式是策划。最近几年,策划一词被广泛使用,策划也贯穿了新闻采制的全过程,不少新闻节目在有强烈的策划意识的同时,也留下了很浓的策划痕迹,与其说是新闻,不如说是作秀,特别是在报道质朴平实的百姓生活的民生新闻中不时露出策划的马脚,就只能说是搞笑了。在这里,民生新闻只能说是某些人的幌子而已。人们常说,文无定式。民生新闻亦然。但无论是琐碎还是媚俗,都是由于这类民生新闻或是过于强调小事的内容,或是过于在意小事的表达,因此都不约而同地背离了民生新闻应该秉持的民本取向、民生内容、本土特色的真本性。民生新闻能在电视领域兴起绝非偶然,从政治层面上说,它符合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从宣传角度上说,这也是实践新闻宣传工作“三贴近”原则的具体体现。琐碎与媚俗只是民生新闻刚刚上路时的一个趔趄而已,并非民生新闻的方向、民生新闻的目标、民生新闻的前程。就此而言,我们在民生新闻节目中的实践空间还很大,只要我们“不畏浮云遮望眼”,“咬定青山不放松”,就一定能够到达成功的彼岸,就一定能够把节目办到老百姓心坎上。

(作者单位:南阳电视台)

编校:杨彩霞

上一篇:论经济广播的发展 下一篇:电视新闻的个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