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蓝天组的思想与作品

时间:2022-10-06 10:15:51

浅析蓝天组的思想与作品

摘要:本文通过对奥地利“蓝天组”所设计的一些经典案例做简要的介绍和建筑设计的分析,论述具有解构主义形式特征的建筑设计理念,对作品结构设计做简要分析,并进而深入探讨“蓝天组”的建筑创作思想以及建筑风格的价值取向,及对当代建筑思潮的影响。

关键词:蓝天组;解构主义建筑;建构观;UFA电影院; 深圳当代艺术馆与城市规划展览馆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正文】

1 蓝天组事务所简介

蓝天组是1968 年由三位年轻建筑师沃尔夫・德・普瑞克斯(Wolf D. Prix)、海默特・斯维兹斯基(Helmut Swiczinskv)和雷勒・霍尔兹(Rainer M. Holzer)在奥地利维也纳创立的。1971 年霍尔兹离开蓝天组,沃尔夫・德・普瑞克斯和海默特・斯维兹斯基便以二人组合作为蓝天组的设计主将。

事务所的名字“Himmelblau”一词源于德语,“Himmel”指天空,“blau”指蓝色,而“bau”则是建筑。“蓝天”不是颜色的概念,而是寓意如天空浮云般变幻莫测的建筑。在20世纪60年代处于文化转型期的西方,“蓝天组”以这个标新立异又充满乌托邦幻想的名称开始了建筑创作的旅程。他们加入了解构主义,并成为其中代表人物,在建筑界确立了重要的地位。

2 主要理论观点

蓝天组在刚成立时这样解释他们的名称:蓝天组不是一种颜色而是一种观点――建造梦幻般的建筑,就像漂浮的多变的云朵一样。十年之后,当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兴起的时候,蓝天组的声音却成了:“我们是看着帕拉迪奥和其他历史建筑遗迹长大的,但我们想要的建筑应该提供更多东西建筑应该流血、扭曲、甚至破坏,建筑必须燃烧。”[1]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他们的主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又变得诗意了一些“百科全书中找不到我们想要的建筑,我们的建筑只有在飞速的思维世界中才可以找得到。”比较这三个阶段的宣言,可以看出自成立以来,蓝天组一直扮演着“叛逆者”的角色,对线性、简单化的建筑极尽批判,试图对建筑进行重新诠释。在当代各种思潮和理念混杂的状态下,蓝天组努力探寻着新的空间组织方式,以“造云者”自居,他们的建筑形态复杂且多元,一度成为叛逆和解构主义的代名词,并以“开放建筑”等设计理念表现出他们对建筑创作的独特理解以及深刻且特立独行的感悟,引领了一个时代的建筑创作潮流和风尚。蓝天组诸多作品突破了我们对建筑形体的基本定义和传统认知,突破了人们对空间的一般感受力和想像力。[2]蓝天组一直冲在当代建筑艺术的最前沿,凸现复杂、动荡、不确定、暧昧、含糊等的设计基调,为后辈建筑师开拓了设计的疆域。

3作品简介

深圳当代艺术馆与城市规划展览馆建筑在原有电影厅基础上扩建而来。整个建筑平面2近似三角形,布局为非对称形态,总建筑面积约6174。在整个围合的公共建筑内,电影、媒体、科技、娱乐、休闲等多种功能以活力互动的方式充满诱惑地结合在一起,为观众打造丰富专业的艺术体验。[3]电影院的建筑空间功能规划是由8个可以容纳2600名观众的电影院和一个“玻璃晶体”围合的公共服务空间组成,以及由地下一层和地上四层的素混凝土舱体和一个金属与玻璃的“晶体”中庭组合构成。由金属与玻璃构成的“晶体”中庭,是建筑的主要入口所在,也是该建筑规划中的亮点。中庭中设立了售票、接待、展览、休息区、小卖部、咖啡厅、茶座和酒吧等多种功能区域。内部空间除了影院的空间形态具有一定的秩序,中庭空间被各种倾斜与错位的结构柱、楼梯、走廊、通道、空中酒吧以及混凝土电梯竖井充斥着,体现出功能化与建筑结构的语汇交织与关联。整个建筑平面以合理的功能分区布局,既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系。由于建筑本身与城市街区相连,加上大面积通透的玻璃,从而形成内外景观的关联,形成一个“流动的都市空间”。人们可以在此聚会观景,在建筑中体验到城市空间的感觉,感受这个名副其实的面向城市的“开放”建筑。

4 建筑思潮的影响

纵观当代建筑的发展思潮,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到高技术派。到新理性主义,到解构主义,甚至这些年重新引起人们关注的新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发展沿着一条不确定的轨迹一直向前,但在最近这十年,建筑思潮已不再像以前那么单一,明显,而是各种风格和理念的混杂,我们很难分辨出那一个是当代建筑思潮的主流。[4] 从深层的原因分析,这种局面的到来是90年代以来文化及艺术多元发展的结果和最终反映,而对于建筑来讲,建筑思潮不过是艺术更新与变革的一种反映,建筑本质上最终仍然是功能,空间这一类东西对人的生活产生影响的东西,当然不是说形式和视觉上的形象对人类的生活不起作用,从这个层面去说,综合性可能正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 当代建筑发展到今天,在注重功能技术的同时,越来越关注有关未来发展的种种因素,除了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建筑持续,有关建筑的种种探索一直未断,作为其中的一员,也作为解构主义的代表和当代建筑探索的急先锋,“蓝天组”一方面坚持自己在建筑艺术上的独特探索,和建筑与城市相互之间的变化哲学;另一方面也注重技术在建筑的影响和作用。正是这样一种设计的基本态度,使得“蓝天组”成为了当今建筑设计领域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与其他事物所相比,“蓝天组”是那种能真正激起人们阅读愿望的建筑师,它抛弃功利,强调实验,直奔艺术前沿的勇气,给了五花八门的当代建筑以巨大的不凡的活力。

5结语

通过对蓝天组建筑理念及其主要作品的解读,打破了原来我对于建筑边界和建筑形态认识的局限。我意识到其实建筑是没有明确边界的,将建筑的室内空间与周围环境融合起来,创造一种开放流动的空间,反而能更好地发挥建筑室内空间的作用。蓝天组“开放建筑”的理念给我带来了最深刻的影响,让我明白建筑与外界沟通的重要,打破原来明确的边界限制。而在建筑形态方面,异化毫无规则的形态也给我带来很大的冲击。在柯布西耶等方形线性的现代主义建筑之后,带来了一种新的建筑审美。追求标新立异、变化刺激的当今社会,需求的更多是异形的空间,蓝天组在如何创造变异空间方面起到了先锋作用。最后,“情感建筑”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前我只是把建筑看作是一个无感情的机械体,往往轻易忽视了建筑与人之间的对话,在建筑设计的时候忽略了人的情感因素。蓝天组的建筑理念提醒了我情感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让我更加明白建筑的人性化的重要性。同时也意识到这种自由的形式背后的复杂的结构逻辑,对施工带来的挑战也是巨大的。

【参考文献】

[1]韩巍.形态[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张齐峰,汝静静. 建筑设计中的非理性因素[J].山西建筑.2006.

[3]深圳当代艺术馆与城市规划展览馆结构超限可行性论证报告[R]. 2010.

[4]范东晖,张玉坤.复杂形态与开放建筑:评析蓝天组的“复杂学”建筑[J].建筑师.2004

上一篇:浅析水利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下一篇:浅析沈阳中街恒隆广场的建筑意境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