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后,愧疚现在折磨我们

时间:2022-10-06 09:12:44

【前言】几千年后,愧疚现在折磨我们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愧疚感的源起 愧疚感是人类普遍的感受,存在于世界上所有的文化。谈到愧疚感,无论从文化起源,还是从心理学观点,都需要将愧疚感和羞耻感做区分。 洞悉文化视角,甚至可以说,东方人具有标志性的羞耻感,西方人却具有标志性的愧疚感。这来源自社会个体自我发展的不同...

愧疚感的纠缠

我来自意大利,精神分析学只是我工作的一部分,同时,我还做人类学的研究。我去过亚洲、非洲等很多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见过无数种人们的生活方式,我对此非常着迷。在中国的日子里,我开始了解中国,我看到,中国的很多家庭正在经历大地震,年轻人常常被愧疚感牵引,行为走向错误的方向。

眼下的中国人对个性的追求非常强烈,越来越注重物质需求。注重物质,是个体感受现实的方式。人们为了自己的欲望寻求满足,这是一个个体化的经验。基本的心理学逻辑会说,欲望来自于童年早期。一个婴儿只会注意到自己的需求,他的所有生活体验围绕自己的需求展开。中国社会现在看起来基于这样的机制运作:根据人们对物质需求的欲望。从这个角度看,年轻人的行为像个孩子,对自己的所有想法都是个体化的方式。基于这个考虑,家庭在中国社会的角色正在发生快速变化,也就是我说的家庭的大地震。

事实上,家庭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要支柱,也是每个人人格的主要聚焦点。西方社会从不以群体维度为中心,所以,家庭不如个人重要。我可以说西方人比中国人更自私。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个体化技能提升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市场供给的丰富,使人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自己的欲望和期待,于是危险出现了。当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就像一个孩子渴望玩具一样时,人们会在内心深处远离自己的需求和价值,与此同时,人们也远离了他人。另一方面,我看到,用传统的方式感受与家庭的连接依然很强烈。所以,在家庭中,两代人的关系充满张力:长辈想得到晚辈的尊重和照顾;年轻人发现忠实于长辈变得越来越艰难和沉重。

从表层看,现代社会发展下,年轻人注重物质需求,不关心他人,但是,当透过表层往下看时,你会看到一颗被愧疚感苦苦折磨的心。

愧疚感的源起

愧疚感是人类普遍的感受,存在于世界上所有的文化。谈到愧疚感,无论从文化起源,还是从心理学观点,都需要将愧疚感和羞耻感做区分。

洞悉文化视角,甚至可以说,东方人具有标志性的羞耻感,西方人却具有标志性的愧疚感。这来源自社会个体自我发展的不同轨迹。一般意义上说,西方个体化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公元前几个世纪,早在远古的希腊,罗马,西方就用民主的方式治理国家,直至后来的基督教兴起,西方社会早已将个性化视为平常。相反,东方的佛教对个性化采取淡化的方式。中国文化强调与人为善,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最重要。除此之外,儒家宣扬尊敬师长,尊重家庭和社会,于是自我的个性化没有滋生的土壤。

现代中国,愧疚感已然悄然取代羞耻感,成为最主要的自我调控的心理工具。充满竞争的工业化社会迫使人们竭尽所能去攫取成功,个体自我不断强化膨胀。与此同时,另一个社会巨变诞生:家庭结构缩小,核心家庭(父母与一个孩子的家庭)逐渐取代大家庭(三世同堂的家庭)成为社会的主流。

心理学看,愧疚感源自童年早期。举例来说,时至今天,东方人母乳喂养的时间依然长于西方人。但这种喂养方式早已被西方社会所摈弃,因为孩子对喂养者长期的依赖感会造成对他人的忠诚,被他人背叛时,强烈的羞耻感油然而生。相反,西方强调的个性化会产生愧疚感,所以,当人们的行为表现恶劣时,他们背叛的是道德法典,背叛的是自己。

那么,童年期的愧疚感从何而来?心理学对幼儿的梦的研究和游戏的观察,揭示了一个真相:幼儿也在遭受强烈愧疚感的折磨。研究者吃惊地发现,甚至喂奶的体验也会成为孩子压力的源泉。很多孩子的喂奶过程充斥着焦虑和恐惧,毫无快乐可言。有的孩子不知道怎样吸吮乳汁;有的孩子喝不到足够的奶水;有的孩子吸入的乳汁养分不足等等。它带给幼儿强烈的愤怒体验。接下来,孩子就会产生愧疚感。心理学研究已经证实,幼儿会产生摧毁母亲的感觉,好像吸吮乳汁是一种偷窃的行为。因为在他的幻想中:没有乳汁是因为自己的贪婪。所以母亲一定会采取凶残的报复。于是,孩子的感受会从对母亲的强烈恐惧,变成深深的痛苦和自责。最后,孩子大约3~5岁时,小男孩感受到对母亲强烈的依附感,女孩则会对父亲产生类似的依附感。与此同时,孩子对异性父母会产生攻击性情感。当然,这一切在无意识层面发生(虽然在幼儿的行为观察中,一切都清晰可见)。攻击性情感,幼儿也无法负担,于是产生另一些愧疚感。中国有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家长们将子女托付给父母。事实上,孩子会将与父母的分离感受为抛弃,在无意识层面将其解释为惩罚,于是更加证实了孩子的愧疚感,就像父母的行为是对孩子犯错进行的惩罚。

青春期的来临带来了新的问题,愧疚感在青春期的发展至关重要,也颇具戏剧性。心理学研究发现,青少年感受身体的变化就像经历二次出生,于是引发深度的虚弱感和对世界的恐惧。与此同时,青春期与父母的分离,也带给他们新的愧疚感。青春期典型的自大,就是愧疚感的过激表现。事实上,青少年在经历个体分化的过程。他们无意识地从早期生活环境中分离了出来。分离过程意识与无意识都将参与,但无意识的参与意义非凡,它会使少男少女们有不舒服和“做错事”的感觉。分离中伴随人格内部的分离。心理学角度分析,自我将从自体中逐渐分离。幼儿一般只能接纳一切,认为那是每个人的“个性”。但青少年产生了一种为了更大的成就奋斗的欲望和需求,为了达到目的,他会竭尽全部意志力(自我的功能),对抗他认为有问题的行为。所以,青少年很难接受自己,他们充满痛苦地厌恶自己。这就是自我能量加固的过程。这个过于大胆的过程,会带来深深的愧疚感。

两种愧疚

在成年人身上存在两种不同的愧疚感:一种是迫害型愧疚感,幼稚的愧疚感,中心感受是:人们假定有罪的某人某物激怒而招致报复的风险。迫害型愧疚感会衍生焦虑和恐惧的情绪。它毫无现实感,在最糟糕的情况下,甚至会出现病理性的问题(认为他人总是对抗自己,认为自己的命运总是对抗自己的人,都是遭受迫害型愧疚感折磨的人);另一种是抑郁型的愧疚感,它更加成熟、更有现实感,它的中心感受也是摧毁一些事物,但是不用担心遭到报复的风险。抑郁型愧疚感会带来痛苦和哀伤的情绪。它更健康。从父母那里得到很多却依然过自己生活的人,会感觉到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抛弃了父母(哪怕与父母住在一起,子女的生活依然属于他们自己,仅此一点就足以感到愧疚感了)。

此外,愧疚感还有来自意识和无意识层面的区分。迫害型愧疚感多见于无意识;抑郁型的愧疚感可见于意识和无意识中。可以意识到的愧疚感显然优与无法意识到的愧疚感,它会使人们知觉到正在遭受的折磨,而且,知觉会产生更多自我觉察,从而激励个体成长。无意识的抑郁愧疚感最有害,它会使人们在无意识层面强迫性的自我惩罚,将引发破坏性的后果。比如,受虐狂行为:具有身体痛苦,具有自发性的自我摧毁的趋势;破坏和犯罪行为,使无意识的愧疚感在意识层面遭到惩罚,真实的犯罪其实会减轻无意识的愧疚感;最为严重的是躯体化问题:精神层面的冲突演化成了身体的疾病。

爱,唯一的解

为什么现代社会心理疾病频发?因为家庭没有发挥自己的作用,承担自己的角色。如果一个人在家庭中无法找到自己真实的位置,那么他在更广阔的社会上也同样会一无所获。

当社会大量快速的变化时,文化也随之改变。人们失去了可以相互理解的语言,失去了相互了解的方式。当这一切发生的时候,人们必须寻找新的方式相互理解。这需要巨大的耐心和理解,这种理解不仅仅是对彼此的,还有对自我的觉察,更需要无比的智慧。但是现代社会对物质需求的理想化不允许人们将才智用于这些。所以除了彼此多给一些爱,我看不到任何其它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难题。

对于年轻人来说,任务困难而艰巨,他们要学会丢弃他们的愧疚感,应该以不同的方式承担自己的责任。也就是说,要以成年人的角度,与父母平等的互动。不再像一个不顺从的孩子,而是作为一个可以教长辈一些事情的成年人。年轻人应该用新思想、新感觉丰富父母的世界。简单来说,我们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家庭,不遵从以往的模式,但是,这个新家庭也会和旧的家庭相似。这是矛盾的,但是,生活本身就充满矛盾。

上一篇:葡萄酒,玩出哪些职业 下一篇:纽约人际隐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