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师培养的必要性及培养模式探讨

时间:2022-10-06 08:00:09

全科医师培养的必要性及培养模式探讨

全科医师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是全科医疗的实施者。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和多发病诊疗及转诊、康复理疗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其服务具有连续性、综合性和个性化的特点,是基层卫生服务的中坚力量,也是初级卫生保健的最佳提供者,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增加及老龄化进程加快,以及疾病的改变、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的需要不断增加,需求模式与内容更加多元化,全科医师培养制度的建立也已成为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基层全科医师培养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根本途径。

西方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体系发展比较完善,拥有数量可观、素质较高的全科医生队伍,拥有健全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如在英国、加拿大全科医生的数量占到全部医生总数的50%,美国达到34%。美国的全科医生称为“家庭医生”,全美各医科大学都设有家庭医学专业,且60%以上的医学毕业生是全科医生。澳大利亚的全科医生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全国约有56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多个辅助社区卫生机构,每100人两周内平均有17人次看全科医生。我国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全科医生的培养和使用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只有少数医学高等院校开设全科医学专业,从事全科医疗工作的医生仅占8%,且整体素质偏低,居民对基层卫生服务技术水平信任度不高。全科医学人才的严重匮乏和质量偏低成为制约我国现阶段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加快全科医生培养,提高培养质量是当务之急,对我国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2011年12月6日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长陈竺明确指出目前我国全科医生培养制度为“一种模式、两条路径、三个统一、四条渠道”。“一种模式”、“两条路径”分别指全科医生培养逐步规范为“5+3”模式和“毕业后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两条路径,是全科医生培养的长期规划。但周期较长,在短期内很难满足社区及乡镇卫生服务的迫切需要。因此,“四条渠道”是解决我国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人才紧缺现状的重要举措,即大力开展基层在岗医生转岗培训、强化定向培养全科医生的技能培训、提升基层在岗医生的学历层次、鼓励大医院医生到基层服务。其中进行基层在岗医生转岗培训是目前实施过程中的重重要途径,可在短期内快速提升基层卫生服务人员的素质、知识与技能,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质量。因此,大力培养合格全科医生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我国医学教育和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1 培养模式

加快全科医生的师资培养力度。师资素质高低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医学教育模式变革中重要课题。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起步较迟,没有现成的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因此制定长期的师资培养计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全科医学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全科医学教育全面健康发展的关键。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研究,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内外全科医学教育的先进经验,促进全科医学教育工作科学、规范和健康发展,进而提升师资力量。专职教师的培训应以全科医学理论、公共卫生保健、心理和精神卫生、社会学知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科研等内容为主;临床师资的培训应侧重于全科医学理念和知识,培养全科医学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带教教师要深入基层开展全面调研活动,了解基层卫生服务需要,以指导教学活动;鼓励临床带教老师轮流深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感悟社区独特的服务模式,增强全科服务意识,提高带教针对性;鼓励专职教师参加临床实践,尤其是社区医疗实践,促进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2 课程设置

以社区“六位一体”的卫生医疗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培养全科医疗临床思维、全科诊疗模式为原则,合理优化课程结构,打造知识、能力、职业素养有机统一的课程体系。

3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

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实践“以学生为中心、以社区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手段”的“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及时更新学科新动态,使学员随时可更新和了解并掌握新知识,并提供网上交流平台,解疑答惑。使我们培训的基层全科医师达到真正“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具备“六位一体”功能的高素质基层全科医师。

上一篇:英语单词教学面面观 下一篇:浅谈怎样提高历史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