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专业项目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

时间:2022-10-06 07:43:00

机电一体化专业项目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

摘要:项目课程评价体系包括项目课程建设评价、项目课程教学评价、项目课程学生学业评价,三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项目课程评价体系建立在高职教育的专业教育目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的特征上。文章主要探索了机电一体化专业项目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指标的制定。

关键词:项目课程;能力;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6-0037-05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已成为全国职教课程改革的总方向。项目课程的实施关键是项目课程的评价,评价对项目教学实施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一、项目课程评价的意义

2006年11月16日,“教高”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不是简单的熟练操作工,应该是具有创新意识、有迁移能力、具有一技之长并能够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人才。面对这种需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工学结合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各高职院校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培养目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对原来的专业课程从专业岗位群、任务和能力三个维度对职业教育课程进行定位,“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出一系列符合现代职教的项目课程。项目课程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导理念,它是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一体化的课程。

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根据贵州工业强省战略,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企业,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修改了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岗位群的技能分析,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设置课程,以项目承载的知识和技能的逻辑顺序组织课程内容,项目课程是经过教学加工且来源于企业典型的工作任务,具有典型性、可操作性,符合地方经济特色。项目教材按照项目要求、项目理论、项目分析、项目路径和步骤、项目预案、项目设施与评价、项目作业、项目拓展等内容编写项目教材。在教学中,以任务为中心开展教学,以实践问题为纽带联系知识与工作,以产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课程评价是对学校课程进行的价值判断,是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设计(背景)、课程条件、课程实施过程、课程实施结果进行定量测量和定性描述,进而做出的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课程途径的一种活动。它具有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决策功能和促进发展功能。项目课程评价可监控项目课程质量,改进教学实践,给课程决策者提供信息反馈,保证课程的有效性与合理性;还能对课程的合理性做出价值判断,以便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做出适当的控制与调整,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项目课程评价起着保驾护航的关键作用。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项目课程评价体系构建总原则

1.全面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突出教育的基本特征。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制定评价体系时,必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出发点。课程目标服务于教育目标,只有目标明确,学生才能朝着要求的方向去努力,教师才能按照目标去组织教学活动。根据目标进行评价,根据评价内容来选择评价方法,以人为本,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项目课程评价体系从课程建设、课程实施、课程考核进行全面评价。

2.科学性原则

每项评价指标都须经过科学论证,要能直接反映项目教学质量特性,各指标名称、概念要科学确切。建立的评价指标要科学合理,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对项目教学环节质量进行定量评定。每项评价指标具有可操作、客观性,便于准确描述实践教学环节的客观状态,应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实行定量化评价。评价方法要合理,应客观真实地反映教育质量的真实情况,使评估结果真实可靠,可信度高。评价指标体系须明确评价目标,在此前提下全面系统地设计、确定评价原则和评价要素。整个项目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要自成体系,各项评价要素应有可比性。

3.综合性原则

指标体系是由若干个指标构成的有机整体,每个指标都从一个侧面反映项目课程建设、教学环节质量状况,各独立指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补充完善,形成指标的最佳组合,综合所有指标能科学反映出项目课程的总体质量。

三、机电一体化专业项目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

项目课程评价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项目课程建设评价,二是项目课程教学评价,三是项目课程学生学业评价。三者之间相互关联。课程建设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基础,课程评价、教学评价和学业评价之间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项目课程评价体系,突显评价的改进与决策功能。因此,我们所进行的项目课评价体系的研究,既要有课程设计意识,把课程考核纳入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之中,又要兼顾对课程设计的评价。项目课程评价体系建立在高职教育的专业教育目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的特征之上。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项目课程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评价,要从客观、公正、合理,促进学生学习、教师提高的角度确立评价指标与数据。评价的内容要兼顾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1.项目课程建设评价

机电一体化专业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构建课程体系。确定一门课程的培养目标,首先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广泛征询行业专家的意见,对就业岗位做出正确分析,结合社会与企业的具体情况分析各职业岗位的技能构成,确定课程的整体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要围绕课程的整体目标设计项目,通过内容的增删、整合等方式,使项目贯穿在教学内容之中。因此,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的程序是:社会需求分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项目课程结构体系开发课程内容开发项目教学资源开发教学实施方案制定。

根据项目课程开发程序和项目课程建设特点,制定项目课程建设评价方案。项目课程建设评价方案包含以下内容:

课程设置评价:专业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是否深入调查研究?所选项目是不是典型工作任务?

(1)课程目标评价。课程标准制定是否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是否细化成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2)课程教材编写评价。教材是否按项目要求项目分析项目实施路径与步骤项目预案项目实施项目评价项目作业项目拓展编写?教材链接的内容是否涵盖了项目所需的理论知识?学生是否能根据项目实施路径与步骤完成项目?项目预案是否具有共性?项目评价是否合理?项目拓展是否合理?

(3)课程资源评价。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是否同步?项目所需设备仪器、仪表是否齐备?教学资料和媒体是否完善?

(4)课程整体评价。课程开发者是否了解社会、学生的需求?是否了解学生知识技能与课程的关系?是否请课程专家和行业专家等人士参加开发?是否符合专业岗位的典型案例?是否从教师、学生及其他有关人员获得足够的反馈信息?是否制订了进一步完善项目课程的措施?是否考虑项目外在影响因素?

项目课程建设评价人员组成:项目课程建设评价人员由教育行政部门、学院教学主管、行业企业专家、院校课程专家、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价认证机构人员等组成。

2.项目课程教学评价

项目课程教学评价不是单一地评价问题,教学评价是由教学活动、师生发展状态和师生工作绩效三方面构成。开展项目课程教学评价,必须具有评价的主体和客体,也就是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现在,我国各高校普遍开展了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制度,评价的主体分别为学生、同行教师、管理者,以及教师自评。高职教育目标具有多元性,因而教学质量评价应该是开放性的、多元化的。借鉴国外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经验,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评价应该采用院内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相结合的体制,特别是院校建立自我评价机制,有利于教师发展提高,有利于教学质量管理保障。项目课程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1)项目课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一致,较好地体现了高职教育的本质内涵与特色。通过工作项目整合理论与实践,其知识结构来源于职业工作结构,提高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

(2)项目课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能够锻炼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能更好地适应人才需要。项目课程教学注重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因而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3)项目来源广泛,形式多样,可大可小,有利于发挥项目课程的功能。项目课程可以通过项目的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便于开展个性化、差异化教学。

(4)教师要负责整个教学的设计、组织、实施、指导,能力要求更高,有利于教师的成长、进步和能力的提升。

根据项目课程教学过程实施特点,对教学评价主要从10个方面进行考核,如表1。

总之,项目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在理论、实践各方面都处于探索阶段,在评价指标制定方面如何达到评价理念的要求,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任务、不同的目的选择适当的评价手段和评价形式,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创造性地使用新思想、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袁丽英.课程评价,职教课改中的重要环节[J].职教论坛,2010,(12).

[2]张荣胜.关于职业教育课程评价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9).

[3]阎卫东,张宪立.职业教育课程评价研究[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1,(4).

[4]刘良华,黄建平.基于工作任务的校企合作高职教育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J].科技论坛(下半月),2012,(3).

[5]蓝欣.自我评价的理论和方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2).

上一篇:基于“1221”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汽车教师专业... 下一篇:深层次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