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的格律不深奥

时间:2022-10-06 07:31:50

绝句和律诗,人们从儿时就听,就读,就背诵。五言、七言四句或八句的短诗,不少人也喜欢用来抒写胸臆。可是提到律诗、绝句的平仄格律,却往往被视为高深莫测的绝学而避之弃之。

近体诗的平仄格律高深吗?我们不妨从胡适的两段话说起。

其一,梁实秋在《胡适先生二三事》一文中提到,胡适在一次演讲时,指斥律诗(这里指近体诗,也包括绝句)及平剧(即京剧)为“下流”。梁实秋则在文中含蓄地表示对此主张并不赞同。

其二,胡适曾在他的《尝试集・自序》中说:“我先前不做律诗,因为我少时不曾学做对子,心里总觉得律诗难做。后来偶然做了一些律诗,觉得律诗原来是最容易做的玩意儿,用来做应酬朋友的诗,再方便没有了。”

说“律诗”下流,当然不是认为它“卑鄙龌龊”,无非是认为它需用文言来写,同京剧一样不通俗,不大众化,因此“地位卑下”,不值得提倡。而说它是“最容易做的玩意儿”,在表明不欣赏的态度的同时,却也道破了一个事实――近体诗的平仄并不深奥。笔者对此有切身体会:只要了解了平仄的规则,写绝句或律诗比写新诗更有所遵循,更容易下手成章。

一、 近体诗平仄格律的根基――五绝一式

所谓平仄,指的是汉字的声调。普通话有四种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代也有四种声调:平、上、去、入。仄,与平相对,包括上、去、入三个声调。古入声字在普通话里已消失,分别归入现代的四个声调。近体诗成熟于唐代,有平仄之分,因此读和写绝句、律诗需要识别古代的入声字。哪些字古代读入声,一查《辞源》之类的工具书就能知道。生活在保留了入声的方言区的人,识别入声就更方便了。“入声短促急收藏”,概括了它的特点。

绝句和律诗,有五言和七言之分,这样可视为四类。每类又可分为四种,格式总共就多达十六种。看似让人眼花缭乱,稍加探究即可发现,我们不妨把它们都看作从五绝的一种格式演化而来。这样能收到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的功效。但不包含先有绝句、后有律诗之意,因为二者关系的问题比较复杂,就不在这里赘述。

(一) 首句末尾两字为“平仄”的五绝(一式)

在《聊斋志异》的名篇《胭脂》里,记叙了勘察奇案、昭雪沉冤的施闰章的事迹。蒲松龄尊此人为师,他有一首五绝《山行》:

野寺分晴树,山亭过晚霞。

春深无客到,一路落松花。

这二十个字画面鲜明生动,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每个字的平仄都同格式一致: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需要解释的是末句首字“一”,今读一声,古为入声。只要把这首诗背熟,那么作为平仄格律的根基的这一格式,也就烂熟于心了。

大家都熟悉的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其平仄的格式,同《山行》完全相同。需留意的是:“白”和“一”是古入声字。第三句句首的“欲”虽是仄声,但因其所在的位置并不被视为违规。(人们常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指的就是除各句的尾字外,处在奇数位置上的字,平仄可以灵活变通,而处在偶数位置上的字,平仄必须合乎格式。)借助这首诗,同样能轻松地记住平仄的基本格式。

为了观察近体诗平仄设置的规律,需要把各句的尾字除外。试看五绝,各句前四个字读起来都是两个节拍。节拍也称之为音步。构成音步的两个字,前一个字往往可平可仄,而后一个字的平仄却需要依照格式保持稳定。一个音步的性质是平还是仄,由后一个字决定,因此,人们称这个位置为节奏点。据此来观察《山行》,其各句两个音步平仄的设置依次为:

① 仄――平 ② 平――仄

③ 平――仄 ④ 仄――平

由此可以看到,在一句之内的平仄是交替的,前一个音步为仄,后一个音步则为平,反之亦然。这称之为平仄相间(间:读去声)。在两句之间的平仄是相反的,上句的前一个音步为仄,下句的前一个音步则为平,其后的第二或第三个音步平仄也都是互不相同。这称之为平仄相对。近体诗的前后两句,被称为一联;前一句称为出句,后一句称为对句。在绝句和律诗里,凡上下两联之间还存在平仄相粘的规则。所谓相粘,指的是前一联对句同后一联的出句,要平仄相同(即诗句中偶数位置上的字平仄要保持一致)。而实际操作时,只需看相关对句和出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如相同就相粘,若相异则为“失粘”。相粘的原则意在保证两联的平仄安排,避免雷同。正是平与仄的相间、相对和相粘的这三个原则,营造了既回环往复又错综变化的音乐美。

绝句和律诗,格式虽有十六种之多,但句式却只有四个。人们通常用句末的两个字的平仄,称指该句式。说“平仄脚”,指的即“仄仄平平仄”;说“仄平脚”,指的是“平平仄仄平”;说“仄仄脚”,指的是“平平平仄仄”;说“平平脚”指的是“仄仄仄平平”。熟悉这种习惯及其所指,可为阅读和写作带来不少方便。

另外人们还依照首句的第一个音步的平仄和句末是否入韵,对绝句和律诗进行分类。例如《山行》属五言绝句的“仄起不入韵”一类。这一格式是近体诗平仄的根基。五绝以首句不入韵为常见。

(二) 首句末尾两字为“仄仄”的五绝(二式)

晚过水花

欧阳修

寒川消积雪,冻浦暂通流。

日暮人归尽,沙禽上钓舟。

首句的“积”字,今读一声,古为入声。此诗的平仄安排是: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是五绝的又一种格式――平起不入韵。不难发现,这一格式的四个句子的句式与《山行》完全一样。变化只在颠倒了两联的先后。

(三) 首句末尾两字为“平平”(三式)

我们已经见到两种格式,都是首句的尾字不入韵(即并不是韵脚)。怎样演化出首句入韵的格式来呢?办法是替代。请看: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黑”和“逐”为入声字。“单于”是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单”读chán。“将”读jiāng,意为用。“骑”读jì,属仄声字。

此诗的平仄格式是: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这一格式同《山行》诗中的后三句完全一样,只是第一句原本为“平仄脚”的句式,现在被“平平脚”的句式取代。近体诗有一条规则,即必须押平声韵。末字为“平”的诗句又只有两种句式,对句既为“仄平脚”句式,出句就别无选择,只能用“平平脚”了。让“平平脚”在这一格式里的首和尾两次出现,比起让一、二两句平仄雷同,显然更加可取,而且也便于记忆。五绝一式的首句“平仄脚”变为“平平脚”,即成为五绝的第三种格式了。

(四) 首句末尾两字为“仄平”(四式)

再看第四种格式――平起入韵

白鹭

李嘉

江南渌水多,顾影逗轻波。

落日秦云里,山高奈若何。

“渌”lù,古入声。渌水:清澈的水。平仄的设置是: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一体式同《晚过水花》诗中的后三句完全一样,只是原第一句的“仄仄脚”,现在被“仄平脚”取代。这样也是为了避免相连两句平仄的雷同,也是唯一的选择。首句末两字“仄仄”变“仄平”,恰与末句的平仄设置相同,也很好记忆。

二、 重叠和替换――借五绝识五律

五律,同五绝一样也有四种格式。我们可以借助五绝,掌握五律的平仄规律。

(一) 五律一式(首句仄起、平仄脚)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此诗平仄的安排,显然是五绝一式的重叠,即由两首五绝一式相加而成。“独”是入声字。“名”和“天”处在句首,虽属平声,却不违规。全诗同格式相符: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律二式(首句平起、仄仄脚)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此诗平仄的安排,显然是五绝二式的重叠,即由两首五绝二式相加而成。“石”“竹”和“歇”是入声。“天、明、竹、莲、随”都居句首,所在的诗句又都不是“仄平脚”,故平仄都不限定。全诗同格式相符: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五律三式(首句仄起、平平脚)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戎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此诗平仄的安排,显然与一式、二式不同,不是同一种格式的重叠。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它是五绝的三式与一式的相加。其前四句为什么采取五绝的三式呢?因为这种格式的首句要入韵,而且第一个音步是仄声字。为什么后四句要“换头”变三式为一式呢?因为律诗首句若不入韵,只能有四个韵脚(在各联之末);首句即便入韵,也只增加为五个韵脚,即第三、五、七句句末仍必须用仄声字。因此第五句句末的“平平”要改为“平仄”,后半首的四句也就被五绝的一式替代了。

“一”和“达”为入声。“寄”处在句首平仄不限定的位置。全诗符合五律三式的平仄格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四) 五律四式(首句平起、仄平脚)

晚晴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同五律的三式一样,也不是同一种格式的重叠,而是五绝的四式与二式的相加。其前四句采取五绝四式,是因为它的首句要入韵,而这句的第一个音步又是平声字。其后四句采取五绝的二式,也是因为第五句末须用仄声,必须更换句式,“仄平”脚变为“平平”脚。第五句更换了,后半首自然也就变成五绝的二式了。

“夹、阁”是入声字。“春、天、并、微”处在平仄不限的位置。此诗符合五律四式的格式。同前述三式相比,五律的四式较少见。

五律如果以三式同一式、以四式同二式相比较,其平仄设置的差异,都只在八句中的第一句。为了方便记忆,不妨把五律的三式和四式,看作换了“头”(首句)的一式和二式:把一式平仄脚的首句,改为平平脚的句式,即成为三式;把二式仄仄脚的首句,改为仄平脚的句式,即成为四式。之所以“换头”,是为了营造出首句入韵的两种新格式――五律的三式和四式。

三、 增添――五言变七言

七绝同五绝,七律同五律,平仄格式相同,也都是各分四类,其区别只是变五言为七言,即在各句句首增添两个字(一个音步)。原来句首为平平的,增添仄仄;原来句首为仄仄的,增添平平。请看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由“啸哀”可知首句为仄平脚,其平仄设置同五律四式完全一样,即五绝的四式与二式的相加。区别只在各句之首增添了两个字,其平仄同五言的第一个音步相反,以便体现“句内平仄相间”的原则。“急、独、浊”为入声,“风、渚、沙、百、多”都处在不限平仄的位置。

熟悉了五绝和七绝的平仄,七绝和七律的格式就可以推知,并不增加记忆的负担。这里只举上述一例,其余不再赘述。只补充一点:近体诗五言的首句不入韵居多,而七言以首句入韵为常。

四、 拗救――以规则换自由

近体诗合乎格式的诗句,称为律句;不合格式的称为拗句。拗,有的可以放宽要求,不视为病;有的则必须加以补救。拗而能施救,称为“拗救”,经过拗救即视为不违规。

如何区分须救与可不救,当然需要了解一些规则,增加一些记忆的负担;但同时诗人也会从中获得更多的自由,增加了变通的机会。就所失与所得加以权衡,利大于弊。

(一) “一三五不论”过于笼统

关于近体诗的平仄规则有两句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其实这两句话都不严谨。

请看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是七绝的第一种格式――平起,平仄脚。共有四个字同格式有异。

“闻”该用仄而用平,“自”该用平而用仄,但都是容许的。因为七言近体诗的第一个字可以一概“不论”。

七言近体诗的第三个字,除仄平脚句式必须用平声字外,仄仄脚、平仄脚和平平脚这三种句式第三字可以“不论”。“山”和“身”所在的句子都不是仄平脚,所以该仄而用平,仍不视为“拗”。这条规则用于五言,则是仄平脚句式的第一字必须“论”,必须用平声字。

至于七言的第五个字和五言的第三个字,依照习惯也是要“论”的。若平仄不符合格式,则被视为“拗”,大多要加以施救。

请看五言第四种句式“仄仄仄平平”,第三字当为仄,若改用平声字,则出现“三平调”(在句末连用三个平声字)。这是具有古体诗最明显特征的句式,在律诗和绝句中是不容许的。又如五言的第三种句式“平平平仄仄”,第三字当为平,若改用仄声字,则出现“仄仄仄”的三字尾。这也是古体诗特有的句式,律诗和绝句所应尽力避免的。

由此可见,“一三五”并非一概“不论”。

(二) 救“孤平”

仄平脚句式七言的第三字、五言的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否则除句末韵脚的平声字以外,句中只剩了一个平声字,古人称之为“孤平”。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王力先生曾经统计过,在《全唐诗》里,犯孤平的诗句仅有两例,可见这是一条必须严格遵守的规则。出现孤平必须施救,办法是把七言的第五个字或五言的第三个字由仄改为平,作为补偿。这种拗救叫本句自救。请看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七绝,首句仄起,仄平脚,属第四种格式。首句和末句都是仄平脚。首句与格式相符。末句第三字本应为平声,而“客”为仄声,所以把本应该用仄声的第五字,有意地改为平声字“何”。这就是救孤平。

“何”同时还有另一个功用,就是同出句的“不”字,构成“对句相救”。这两个字都处在七言的第五字位置,“不”字该用平而用仄,因此对句中相同位置上的“何”,该仄而改为平,作为补救。这种七言第五字或五言第三字的“对句相救”常常与“救孤平”同时并用,所以在这里连带说明。

(三) 二四同平

前边提到过“二四六分明”也不严谨,这是因为有两种情况例外。其一就是二四同平。

平仄相间,是近体诗格律的一个基本原则。五言仄仄脚的句式是平平平仄仄,但是平平仄平仄的诗句,人们也习以为常。请看:无为在歧路;泉声咽危石;仍怜故乡水;曾为大梁客;移舟泊烟渚;昔闻洞庭湖……这种平仄的安排,在七言仄仄脚的诗句里,四六同平也被视为正常:羌笛何须怨杨柳;千载琵琶作胡语;我寄愁心与明月;宫女如花满春殿;淮水东边旧时月;欲把西湖比西子;卷地风来忽吹散;惶恐滩头说惶恐……

这种句式的特点是把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对调,七言则是把第五、六两字的平仄对调。其条件是五言的第一字,七言的第三字同时必须保持用平声字,而不再是平仄不拘的了。上面所举的十四个例子中,只有“昔闻洞庭水”的第一字是仄声,没能遵守这一规定。

这种句式因为习见,有人视之为一种“变格”,简称为“二四同平”。

(四) 二四同仄

另一种例外是二四同仄。请看白居易的一联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其平仄格式本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现在见到的却是: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其变化是因为原本平仄脚的出句,第四个字由平改为仄,出现了二四同为仄声的情况,成为“拗句”;所以采取对句相救的办法,把对句中的第三字由仄改为平。

又如李商隐的“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也是出句第四字拗,平仄脚变成了仄仄脚;因而对句第三字原本的仄声改为平声,对句相救。略有不同的是,出句白诗用了四个仄声字,而李诗则五个字都是仄声,这是因为“意”字在可以“不论”的位置。“五连仄”的句式,只容许出现在平仄脚的“二四同仄”的句子里。

七绝如杜牧的《江南春》,三、四句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也是原本平仄脚的句式,因四六同仄变作仄仄脚,七言则把对句的第五字由仄改为平声,对句相救。此例出句的后五个字也都是仄声(“八”“十”为入声)。

二四同仄,也有对句不加施救的例子。如杜甫《春夜喜雨》的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出句二四同仄,对句第三字的“火”仍用仄声,而未改用平声字。这种拗而不救,也并非绝无仅有,但只能看作是一种非正常的特殊的习惯。

二四同平,二四同仄,说明“二四六分明”不是一概如此,而是容许在特定的条件下变通。

五、 结语

人教社编写的《高中教科书语文第三册(必修)》,在《近体诗六首》后附有一张表《近体诗的两种常见定式》,简明扼要。课本几经修订,此表一直保留,可见它对学生了解近体诗是有所补益的。可是教师却往往不能指导学生理解它、利用它。为了解说它,笔者曾编过两个口诀,现抄录如下。

其一说五言绝句:

辩“脚”识句式,句式仅四种。

绝句仅四类,皆从一式生。

“颠倒”或“换头”,三式借此成。

其二说七言及律诗、拗救:

五言变七言,句首两字增。

“重叠”或“换头”,“律”由“绝”扩充。

首句若入韵,仄脚需改“平”。

拗救虽需记,解缚更轻松。

写成后,又发现口诀也还需要解释,终于写成了上面的文字。

当年有位老教师,每读到律诗或绝句,总要先辨别首句末尾两个字,同时轻声自语:“平仄脚?平平脚?”那时还不明白此中玄机。后来读书渐多才悟出:只需识别首句的标志――句尾二字的平仄,就可以依次推导出全诗的格律。能适应各种需要的十六种格式,竟然出自几条简要的、易于操作的基本原则,前人的智慧让我辈不得不叹服!这由衷的感慨,是写成此文的动力之源。

律诗和绝句体现了汉语和汉字的特点,汇聚了中华民族的才智。有多少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样的名言至理,刻印在我们的心中;有多少华章锦句世代流传,妇孺皆知,耳熟能详!中学语文教师有责任传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有必要学习并了解它的平仄格律。

(山西省实验中学;030002)

上一篇:评《像山那样思考》 下一篇:跟着名师学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