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上海文化软实力的调研与思考

时间:2022-10-06 06:53:55

关于提升上海文化软实力的调研与思考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选择,也是建设上海“四个中心”、建设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实现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上海市文化影视管理局对上海文化软实力的现状进行了调研。调查发现,对提升文化软实力,一些人在思想上还或多或少地存在某种误区,如有的认为国力强不强取决于硬实力,文化软实力强弱无关紧要;有的则对西强我弱的文化发展格局表示担忧,对提升文化软实力缺乏信心。一些来自社会、行业的调研对象认为,我国文化软实力与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还很不相称。从量的角度看,目前世界文化市场份额,美国占43%,欧盟占34%,亚太地区占19%;在亚太地区所占份额中,日本占10%,韩国占5%,中国和其他亚太国家仅占4%。从质的角度看,集中表现为我国文化对内的凝聚力、对外的影响力、各种文化相互对比中的竞争力还不够强。从实践层面看,当前上海文化软实力提升还面临一些瓶颈问题。问卷调查中,在“你认为影响上海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瓶颈问题有哪些”的多选中,有41.9%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文化资源挖掘、整合、集聚和利用不够”,53.2%选择了“适合大众口味的文化产品有效供给不足”,41.9%选择了“文化总体开放不足”,48.4%选择了“文化投入与城市功能定位不相适应”,29%选择了“缺乏高端文化人才”,53.2%选择了“体制机制与提升文化软实力要求不相适应”,35.5%选择了“对提升文化软实力缺乏战略思考和整体谋划”。在“你认为提升上海文化软实力面临哪些新挑战”的多选中,56.5%选择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升上海文化软实力面临现实紧迫性”,53.2%选择了“上海向全球城市迈进中文化软实力提升面临迫切性”,66.1%选择了“国际、国内文化竞争态势迫切要求提升上海文化软实力”,64.5%选择了“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要求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74.2%选择了“满足人民群众多元文化需求要求必须提升文化软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关键是创新驱动,在创新的理念、思路、平台、手段和举措上,文化软实力才能获得快速提升。在“你认为从哪些方面入手提升上海文化软实力”的多选中,64.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在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文化权益中开发文化服务力”,66.1%选择了“在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中壮大文化硬实力”,69.4%选择了“在丰富和繁荣文化市场中增加文化吸引力”,41.9%选择了“在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中扩大文化传播力”,50%选择了“在传承城市文化记忆中扩展文化影响力”,43.5%选择了“在创新营造浓烈艺术氛围中增强文化感染力”,43.5%选择了“在实现‘走出去’战略中提升文化竞争力”,50%选择了“在整体打造文化人才高地中提升文化引领力”。

一、发展文化生产力。当前,文化与经济、科技等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生产力已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重塑文化市场主体。着眼于适合国际大都市特点的文化市场体系构建、文化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能力建设等文化市场主体培育和重塑中的核心要素,从体制机制和法制入手,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切实使一大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市场主体活跃、壮大和成熟起来。通过改革使文化企业成为独立的产权主体,允许民营资本和其他资本逐步进入、形成多元产权结构,允许文化企业的产权自由流动,促进文化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和高效利用,是重塑文化市场主体的主要着力点,应聚焦突破,形成亮点。同时,应围绕上海城市的功能定位,建立规范有序的文化市场准入和管理长效机制,持续开展对各类文化市场的日常监管和巡查,建立完善文化市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确保文化市场始终处在可控状态。二是发展新的文化业态。积极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更新产品和服务的设计与策划理念,在融合其他产业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打造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数字内容为主体、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新兴文化业态;构建产业价值链,实现资源整合和合理配置,大力推动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和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与并购扩张,拓展市场空间和发展空间,促进新兴业态规模化发展。三是创新融资方式。有效利用国家出台的金融政策,不断探索金融支持手段,创新文化企业融资方式。政府应抓紧制定和完善规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评估、质押、登记、流转和托管的管理办法,培育流转市场,解决文化产业融资难问题。相关金融机构应制定和完善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信贷政策,丰富融资品种,开发贷款担保业务品种;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鼓励已上市文化企业通过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和重组,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鼓励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融资,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文化企业应积极与有关商业银行合作,通过组织洽谈会、推介会等形式构建文化产业项目融资平台,加大文化产业保险介入力度,降低文化产业项目运作风险。四是培育骨干文化企业。重点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资本为纽带,推动文化企业兼并重组、资源整合。应在政策上继续扶持发展势头良好的骨干企业,制定文化企业上市的特殊政策,利用创业板扶持文化企业在境内、境外上市;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成立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或文化投资公司;引导其他效益良好的国有企业投资文化产业;探索打造中外合资合作的文化产业集团,引导合资企业参与国际并购。五是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建设上海文化影视传媒创意产业基地(佘山)、上海浦东国际高新技术影视产业基地(临港)、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紫竹)等一批重大文化项目。推动上海77家已授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可创造多种发展模式和商业模式,如龙头企业带动的发展模式、支柱产业关联配套的发展模式、文化主题公园与文化产业集聚区互动的发展模式、交易平台支撑产业集聚的发展模式、大型项目带动的集聚发展模式等。产业集聚发展应洞察市场和产业集聚的特点与规律,以新业态、新市场为发展方向;所认定的园区要有核心性旗舰企业和完整而良性的产业链体系,突出特色,避免陷入低水平、同质化发展。

二、增强文化凝聚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应大力弘扬主流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凝聚力。一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的认识和研究,同时紧密联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行理论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好通俗化、大众化工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进行概括和提炼,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鲜活话语和生动故事;做好“融入”和“结合”的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要求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渗透到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中;抓住重点人群,发挥党员干部、先进典型、公众人物的示范作用,突出抓好青少年群体。二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应进一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挖掘和保护力度,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注意民间艺术、民间手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特别应在城市拆迁和改造中注重保护文化遗址和民族特色;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采用编写通俗读物、拍摄电视专题片、在媒体上开设专栏等形式宣传民族节庆和民俗传统,让更多人了解、尊重、喜爱优秀传统文化;扶持和发展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公益性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与现代科技特别是数字、网络技术相结合,使高新技术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手段。三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多提供能丰富生活、提升品位、有益身心的文化产品,多开展人民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关注低收入群体和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努力向全社会提供更多免费或优惠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上海各类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严格落实免费开放制度,积极发挥为民服务的主阵地作用。

三、扩大文化影响力。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之一在于其是否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一是加强文化交流。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提供更多既容易被世界理解又充分体现我国核心价值观和民族特性的文化产品,让世界各国进一步了解我国人民的真实生活状态、审美情趣和思想情感;大力推动民间文化团体的交流,在和谐融洽的民间交往中树立亲和友善的国家形象;通过建立中外城市之间的友好关系,扩大城市之间的国际文化交流;继续办好上海国际艺术节、电影节、电视节等重大文化活动,提升品牌效应,扩大国际影响力。二是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应探索建立“市场运作、企业营销、政府扶持”的海外营销新机制,大力培育外向型文化产业集团;精心打造文化产品对外贸易的特色品牌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名牌;抓好国际营销网络建设,重点扶持体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鼓励文化企业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走出去”,分享产业链的高端价值;培育大型文化中介机构,形成一批经营文化产品的跨国公司,借鉴和利用国际通行的商业模式和渠道,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地使我国文化产品“走出去”。三是加大文化传播力度。应把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作为提高文化传播力的战略重点,形成与上海国际地位相称的舆论力量;同时,高度重视互联网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影响和重大作用。善用现代文化传播手段,推动更富有时代气息、反映现代上海文化的文化标志、文化符号和文化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四、增强文化引领力。致力于文化软环境建设,积极开展区域文化合作,通过政府、企业、高校等机构以及城市居民的共同努力,形成有利于文化发展的土壤。营造政府支持的政策环境,制定《上海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中长期战略》,涵盖更广泛的内容,并且制订文化产业目录,列明鼓励类、允许类、限制类和禁止类的具体行业,方便国内外投资主体;加快文化管理体制创新,成立上海市领导牵头的文化软实力领导小组,由相关委办领导组成;提高财政性资金的投入比重,设立上海城市文化专项资金,下设文化产业专项扶持基金,鼓励和扶持新媒体、新兴文化产业、重大文化产业项目、重大文化市场活动。营造自由竞争的社会环境,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降低创业成本和运营成本,放低门槛,简化手续,减少管制,营造社会尊重民企、争做民企的氛围;积极培育文化中间组织,提高中间组织在社会中的地位,筹建有全国影响的民间团体和基金会,培养一批熟悉国际文化市场运作规律的文化中介机构、文化经纪人和文化经理人;进一步支持文化创新,鼓励全社会崇尚创新、参与创新,营造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营造灵活宽松的人才发展环境。加快引进高端文化人才,制定《上海高端文化人才引进办法》,对国内高端文化人才和海外归国人才视个体情况采取灵活的办法,集聚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和掌握高科技技术、先进管理理念、国际市场规则的文化管理人才;建立宽松的创业平台,为文化艺术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建立完善符合国际惯例的人才流动、引进、培养、使用、分配和服务机制;加快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充分发挥上海高等院校众多的资源优势和文化底蕴深厚的环境优势,在高校设置相关课程,培养适应上海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文化创意创作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五、提升文化统筹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处理好一系列重要关系。一是处理好一元主导和百花齐放的关系。当前,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这就需要提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整合各种社会思潮的能力,不断增强全社会对主流价值观的知晓、理解和认同。二是处理好事业性与产业性之间的关系。以“壮大产业、繁荣事业”作为文化发展目标,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两业并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共进,促进文化生产力的大解放和大发展。三是处理好学习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地学习世界各民族有益文化,以增加新的积极健康的文化因子和元素,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四是处理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关系。认真梳理和盘点上海文化软实力的现状、资源及存在问题,提出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探索一条从国情、市情出发,向国外延伸,与国际接轨,既不崇外又不排外、既以我为主又不为我独尊的上海文化软实力发展之路。

总之,提升文化软实力是硬目标、硬任务、硬要求,是一个动态积累过程,必须着眼长远,注重常抓,务求长效。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关系上海国际形象地位,务必要坚持以国际视野和开放思维着力提升软实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从战略全局的高度进行整体谋划、部署和推动,又要注重分步分类分层实施重点聚焦、项目突破、打造亮点、形成品牌效应。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赖于人力物力财力做支撑,应切实加强文化紧缺型人才、创新创造型人才、复合型人才、领军型人才的超常规培养和引进,加强对文化软实力工程建设的持续投入。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积极营造人人参与的环境氛围,形成强大的文化气场,努力增强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文化担当和文化自信。

上一篇:杜麦克:艺术文化助推品牌 下一篇:炫目的宴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