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调查与分析

时间:2022-10-06 06:48:10

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调查与分析

【摘 要】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调查与分析基于工程概况(包括工程名称、建设地点、性质、规模和工程特性,并给出工程特征表)、工程的项目组成及施工布置,按工程的特点给出工程的项目组成表,并说明工程的不同时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然后结合工程的设计,介绍工程的施工布置,并给出施工布置图。通过调查,从生态完整性和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对项目建设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源强;进行分析,可能定量的要给出定量数据。如占地,植被破坏量,特别是珍稀植物的破坏量,淹没面积,移民数量,水土流失量等均应给出量化数据。

【关键词】电站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调查;分析

一、电站调度运行方式调查

电站运行方式的调查对象包括电站的运营、防洪、调度方法等,将收集电站的运行资料,包括发电量、水库水位、蓄水量、入库流量和出库流量等,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便说明电站的具体运行情况。

二、电站保证下游生态用水措施调查

在电站工程的设计中已经考虑到下游用水的要求,在安排电站发电过程中要求发强迫基荷出力15万kW,相应尾水下泄水量为250m3/s,占坝址处多年平均流量的18.8%。因此,电站运行过程中可以保证下游不断流、不出现脱水段,且满足下泄生态流量的要求。

通过现场调查、收集电站运行记录资料等方式,对实际运行过程中采取的保证下游生态用水措施进行调查,了解工程下泄生态流量的实际情况。

三、对鱼类影响的调查

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认为,鱼类资源调查尚未发现国家重点保护的鱼类,水库蓄水后,水生生态系统的演变不会造成物种的灭绝,水库河段无内河和海洋间的洄游性鱼类,无需设置过鱼设施。

此次调查将收集本工程2001年蓄水后,2001~2006年在开展工程区附近其它工程环境影响研究和评价工作时所进行的水生生物尤其是鱼类的调查成果,了解库区水生生物物种尤其是鱼类的变化情况,分析水库建成后对鱼类资源的影响。

四、对植被影响调查

工程对植被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水库淹没和工程永久占地、临时占地。其中,水库淹没区和工程部分永久占地区内的植被被破坏后已无法恢复;临时占地区内的植被被破坏后,可进行植被恢复,已做了植物措施施工详图设计,并按详图进行了植物措施建设和恢复。此次将对工程影响区域内的植被类型、数量、覆盖率等进行调查。

五、生态环境恢复与水土保持措施效果调查

本电站工程作为一项大型工程,其施工占地范围较大,电站建设过程中会破坏原有的地表及山体,产生大量的弃土和石渣,若不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将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本专题将针对工程水土保持状况,开展关于施工占地影响及其恢复、工程水土保持措施的专项调查。因此,本专题拟包括以下调查内容:

(一)施工占地的影响及恢复。施工占地对环境的主要影响是破坏植被,增大水土流失面积和部分地形地貌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本次调查的范围为电站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的防治责任范围,包括工程建设区和工程影响区两部分。

调查的重点在渣场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及生态恢复措施。本工程共规划有10个渣场,澜沧江左、右两岸各布设了4个和6个渣场。

(二)工程的水土保持。主要对工程建设时期和竣工后的水土保持情况进行调查。工程建设时期情况调查以收集相关资料为主;现状调查采用收集相关资料与现场实地检查、听取业主和工程监理人员汇报、召开咨询会以及走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工程措施调查:收集施工记录、单元工程验收资料、监理工程师检查意见报告以及水土保持方案设计及其实施工作阶段总结报告等资料;现场调查渣场的防治水土流失的管理措施,场内公路和对外公路治理工程的具体情况等。重点检查工程外型尺寸、外观情况、施工工艺、工程材料是否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以及是否存在工程缺陷,如建筑物变形、裂缝、缺损、塌陷等及其处理情况,从而判定工程功能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工程总体评价,即是否达到质量标准,功能是否正常发挥,总体评价质量等级。

生物措施调查:收集有关造林规划设计报告、施工作业的有关图表以及业主、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的自检报告等基础材料;现场调查施工迹地恢复的生物措施、渣场的植物恢复、施工营地场地临时设施拆除后的空地绿化情况以及道路系统绿化和草皮护坡情况、绿化美化区的植物措施等,检查树种合适与否、树木成活率、种植密度等,确认植物措施的实施规模,并核实植物措施的实施面积。

六、建库前后生态植被和土地利用类型对比分析

本专题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对比电站工程建设前后的遥感影像,评价水电站建设前后库区周围生态植被、水土保持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的情况。工程永久性占用了一定面积的土地,工程的施工过程也对库周的地表植被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不可避免地改变区域的植被覆盖状况和土地利用状况。为了说明这种影响的程度,了解库区周边生态植被的异质性、人类活动干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调查中将对电站建设前后区域的LANDSAT卫星图像进行判读、解译,得到建库前后电站工程所在区域的植被覆盖状况和土地利用状况。在此基础上,比较说明电站工程建设前后水库淹没区、库区周边影响区、施工区域的植被覆盖程度以及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分析工程建设所产生的影响。

七、环境地质问题调查分析

(一)水库渗漏。收集工程区域大断裂带地质分布和岩层资料,分析库区及库周地质发育状况对渗漏可能性的影响。

(二)库岸稳定。收集水库蓄水以来库周塌岸和滑坡情况的资料,以及电站建设以来库周几个主要滑坡体的状态,并实地了解塌岸和滑坡的情况,以及附近居民生产生活所受到的影响。

(三)诱发地震。收集水库蓄水后,水库库周区域的地震记录,包括其震中、震级、烈度等内容,分析水库蓄水在其中的作用,以及地震可能对大坝造成的影响。

作者简介:徐佳宁(1992.02- ),女,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周景舒(1992.04- ),女,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刘国冲(1991.08- ),男,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交通工程。

上一篇:格莱斯的合作原则与翻译 下一篇:探析农村社区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