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语文高考卷诗歌题分析

时间:2022-05-27 04:39:16

福建语文高考卷诗歌题分析

【摘 要】文章主要从思维角度入手,从命题者思维、答题者思维及讲评者思维三个角度入手进行分析,从命题者思维及答题思维之间的差异而导致的失分来进行评讲者思维的指导,进而能更全面地帮助学生认清高考中诗歌鉴赏这一题型,从而实现对高考题型及相关知识点的深入掌握。

【关键词】命题思维;答题思维;思维差异;纠偏策略

一、原题再现

送何遁山入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答:____

(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感的?请简要赏析。(4分)答: ____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今年福建卷的诗歌题均总分6分,均分为3.69分,难度值为0.615,与福建语文总卷91.3的均分是相对应的。应该说难度适中,能照顾到大部分考生,也能突出个别优秀学生的能力,很好完成高考命题的要求。

二、命题的思维

(一)考什么:本次诗歌题第一小题考的是对炼字的分析,第二小题考的是对作者向往自由生活这种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二)怎么考:本题以一道送别诗为题材,写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及送别友人后的想象。以两个简答题为形式,直接提问,较为简洁。第一小题难度较小,考的是学生旧知识与新题的结合能力;第二小题提供一个相对开放的平台,让学生以想象的能力去感受作者的情感,但开放度不够,仍约束在作者的情感里。

(三)为什么这么考:第一小题是考对个别字词的意思的理解,是D层次的鉴赏评价,是所学知识的直接应用和间接应用的相结合。第二小题则考查的是作者所想象的情境及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能力层级方面,是D层次的鉴赏评价,要求考生能进行分析综合,能够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两个小题难度是由易到难的阶梯设置,能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有发挥空间。

三、学生解答思维

(一)思维过程:学生先对诗歌进行阅读,从诗的题目、意象及相关注释获得关键信息,经过与平时考过的题型进行对比分析,获得解答两道题目的方法和步骤。

(二)思维结果:第一小题,能写出“绿”充满生机的意思,但有些学生没往动态和韵味思考。第二小题则对第三联的想象由于受“征衣”的约束,出现想象的偏差,往战争方面想象,第四联则在注释的帮助下,能联想到对归隐生活、自由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上。

(三)思维障碍:第一小题的出错,主要源于学生整体思维能力和全面思考能力的缺乏上,只对其中一面进行理解,如对“绿”本义的理解,但在对树林动态的表现和诗歌韵味的增加上,出现思维的短板和缺失,是思维能力整体性、全面性的欠缺。第二小题的出错,则源于思维不够灵活,较为死板,才会对“征衣”只有“战士所穿战袍”的定式理解,不懂灵活变通,在知识点的调用和转移上的能力不够。

四、教师讲评思维

(一)学生应答思维和命题者思维间的差异:第一小题考的是旧知识与新题的结合能力,要求把所学知识进行直接应用后再进行间接应用,而学生只在直接应用上能答到位,对于新题的结合能力及知识的间接运用,由于缺乏思维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出现答题不全面。第二小题考是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但学生由于思维的灵活性及探究度不够,出现理解上的偏差。

(二)纠偏策略:针对第一小题,应该多训练学生新旧知识的结合能力,并让学生学会从整体上去考虑问题,对问题尽量多角度理解解答;针对第二小题,要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度。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三)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要有自主学习能力。就要求教师在对本题诗歌讲评时要多设置一些相关情景,慢慢培训他们思维的全面性、整体性及灵活性。在对第一小题的讲解上,可以引入其他诗歌对景物描写的各方面解析,如动静、正侧面等多角度的分析,让学生对景物的分析能有更为全面和整体性的理解。在第二小题的灵活性训练上,应该多举一些与众不同的、别出心裁的题型进行训练,如苏轼《定风波》虽遭贬官仍乐观的心态,都是一些脱离旧窠的例子,让学生学会不能定式思维,要灵活应变,在正向和反向思维上、灵活创新思维上进行反复训练,避免过多的惯性思维。

五、试题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一)创新。诗歌作为必考的一道题,由于已出现太多经典题型,故历年出采者甚少,想要有所创新不容易。这次用了宋诗,算是思维模式的一次小小的创新,脱离了唐诗和宋词的定式,并且宋诗偏向于说理,可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这对当下学生也算是一种变相的锻炼,符合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这是一所送别诗,但并不是像以往送别诗那样只是抒发离愁别绪,一片愁云笼罩,而是由送别朋友写到对自由生活、惬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考查,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度及所学语文应用的能力。

(二)不足之处。1、题目的立意思想值得商榷。本诗的主旨是写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这就有点要脱离现实社会了。而目前我国社会由于物欲横流,产生很多不良思想,道德体系受到冲击,导致很多人有避世思想,高考诗歌再这样考,就会加重这种思想的泛滥,所以建议还是要以积极乐观、勇于拼搏、坚持毅力或爱国主义等方面的主旨为导向来考查学生,才能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2、设问上,缺少手法上的提问。本次诗歌题主要考炼字还有想象理解能力,在第二题的设置上没有阶梯式的问法,难度一下子拔高,建议应该先考手法上的运用。只有重视修辞、表现等手法,才能慢慢去熟悉它,灵活运用它,最终实现对语文能力的掌握。

参考文献

[1]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语文考试说明[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2).

[2]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

[3] 杨梓生.以思维揭示为取向——基于有效讲评的说题[J].2013(7).

上一篇: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旅游的发展策略探讨 下一篇:格莱斯的合作原则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