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生育特性与营养特性刍议

时间:2022-10-06 06:19:58

大豆生育特性与营养特性刍议

不同栽培模式大豆产量差异高产田产量为2268.0kg•hm-2,常规田产量为1950.5kg•hm-2,高产田比常规区增产16.3%。不同栽培模式大豆生育特征叶面积指数从整体看,苗期至成熟期,常规模式与高产模式叶面积指数呈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苗期、分枝期、结荚期叶面积指数均直线增加,高产模式比常规模式叶面积指数分别增加0.38、0.39和0.40;结荚期至鼓粒期,常规模式叶面积指数由4.04下降至3.86,高产模式叶面积指数则由4.44增加至4.56,鼓粒期二者相差0.70,高产模式为提高灌浆效率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鼓粒期至成熟期叶面积指数下降至0.2以下,二者相差较小,仅为0.08。从出苗到成熟高产模式干物质积累量明显高于常规模式。鼓粒期干物质积累量达到最大值,黄熟期高产模式与常规模式干物质积累量差值达到最大(2650kg•hm-2),可见,高产模式比常规模式增产主要由于后期干物质积累速度加快所致。干物质日积累量从出苗至结荚期干物质日积累量呈增加趋势,随后呈下降趋势。从出苗至花期,常规模式与高产模式干物质日积累量差异不明显,花期至成熟期,高产模式干物质日积累量明显高于常规模式,结荚期差值达最大(51.0kg•hm-2•d-1)。

不同栽培模式大豆营养特性氮素营养特性苗期至花期高产模式氮累积量略高于常规模式;从花期至鼓粒期,高产模式氮累积量明显增加,从鼓粒期至成熟期氮累积量基本保持不变。常规模式各生育期吸氮量分别占全氮量的18.93%、27.66%、18.02%、19.93%、11.96%、1.96%和1.55%,最高吸收期为分枝期。高产模式各生育期吸氮量分别占全氮量的17.58%、15.51%、15.48%、27.51%、18.03%、4.58%和1.30%,最高吸收期为结荚期。高产模式各个生育期氮素累积量分别比常规模式增加41.77%、8.43%、14.76%、37.36%、48.85%、52.99%和52.60%。从苗期至成熟期高产模式氮素吸收强度均高于常规模式,结荚期至鼓粒期差异较大。常规模式与高产模式氮吸收最大峰值均出现在结荚期,绝对吸氮量分别为2.140和3.186kg•hm-2•d-1,随后快速下降。与常规模式相比,高产模式各生育期氮素吸收强度分别增加41.68%、27.22%、31.17%、48.88%、130.14%、76.98%和107.52%。由此可见,高产模式出苗至鼓粒期氮素吸收强度明显高于常规模式,为大豆高产创造了较好的氮素营养条件。磷素营养特性,苗期至花期二种模式磷素累积量同步增加,高产模式磷累积量略高于常规模式;从花期至黄熟期,高产模式磷累积量明显增加,而从黄熟期至成熟期磷累积量基本保持不变。常规模式各生育期吸磷量分别占全磷量的15.64%、30.30%、30.43%、7.60%、3.80%、8.27%和3.96%,最高吸收期为分枝期至花期。高产模式各生育期吸磷量分别占全磷量的18.62%、18.35%、25.06%、11.91%、10.87%、12.45%和2.73%,最高吸收期为花期。

高产模式各个生育期磷素累积量分别比常规模式增加91.07%、29.16%、30.34%、41.29%、55.05%、62.50%和60.45%。常规栽培模式与高产栽培模式相比,植株磷素吸收强度差别明显(图略)。从苗期至成熟花期高产模式磷素吸收强度高于常规模式。最大峰值均出现在花期,绝对吸磷量分别为0.542和0.760kg•hm-2•d-1,然后迅速下降。与常规模式相比,高产模式下苗期、分枝期、花期、结荚期、鼓粒期、黄熟期磷素吸收强度分别增加91.30%、25.79%、40.22%、81.56%、242.86%、140.71%和10.71%。由此可见,高产模式出苗至黄熟期磷素吸收强度明显高于常规模式,为大豆高产创造了较好的磷素营养条件。钾素营养特性,苗期至花期二种模式钾素累积量同步增加,高产模式钾累积量略高于常规模式;从花期至黄熟期,高产模式钾累积量明显增加,而从黄熟期至成熟期钾累积量基本保持不变。常规模式各生育期吸钾量分别占全钾量的12.33%、21.78%、29.35%、14.51%、8.66%、12.76%和0.60%,最高吸收期为分枝期至花期。高产模式各生育期吸钾量分别占全钾量的12.34%、14.51%、27.32%、26.09%、9.50%、9.95%和0.30%,最高吸收期为花期。高产模式各个生育期钾素累积量分别比常规模式增加65.74%、30.39%、41.43%、70.55%、71.68%、66.22%和65.71%。全生育期高产模式钾素吸收强度高于常规模式。常规模式和高产模式钾吸收强度最大峰值均出现在花期,绝对吸钾量分别为1.317和2.031kg•hm-2•d-1,然后迅速下降。与常规模式相比,高产模式下各生育期钾素吸收强度分别增加65.56%、10.34%、54.21%、197.78%、46.71%、54.20%和2.68%。由此可见,高产模式全生育期钾素吸收强度明显高于常规模式,为大豆高产创造了较好的钾素营养条件。

苗期至成熟期,常规模式与高产模式叶面积指数呈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高产模式干物质积累量明显高于常规模式,主要由于后期干物质积累速度加快所致。不同栽培模式下大豆氮磷钾营养特性差异明显,高产模式植株氮、磷、钾积累量分别较常规模式提高52.60%、60.45%和65.71%。高产栽培模式下氮磷钾吸收高峰明显后移,可见增加后期养分供应对于大豆高产栽培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闫孝贡 盖嘉慧 刘剑钊 郭金瑞 蔡红光 张洪喜 闫晓艳 任军 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服务中心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上一篇:农业灌溉监控设计综述 下一篇:农田灌溉综合管控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