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重新审视科学教育的关键点

时间:2022-10-06 06:03:24

让我们重新审视科学教育的关键点

以“激发幼儿探究欲望,引导幼儿参与探究乐趣”为科学领域目标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实施,带来了幼儿学习方式的变革,也成为指导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指导思想。但是,在实际的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教师往往过于使用指令性的目标而禁锢了幼儿的主动思维,往往过于关注教学的结果而忽略了思维过程对幼儿科学素养提升的重要性。以下笔者就重新审视幼儿科学教育后发现的几个关键点进行详细阐述。

一、正确看待科学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纲要中提出的科学活动目标是:“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幼儿科学教育最终的目标是培养个体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但是,反观幼儿园的许多科学活动,往往抛弃了科学教育的本质和内涵,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

1.目标过于宽泛:如何将科学教育目标实施到一个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至关重要的是对目标的分解和把握。例如小班的数学活动“数数歌”,教师即定的目标是“能理解数与量的对应关系,参与并喜欢操作活动。”整体目标设置过于宽泛,目的不确切。理解几以内的数量对应?用什么方法实施操作?获得什么情感愉悦?这些具体问题都没有分析透彻。如果调整为“在数豆子的过程中感知4以内数与量的对应;积极参与手口一致的点数操作活动,感受成功的快乐”。则目标的指向性就非常明确。

2.对知识过于重视:我们的科学教育活动其宗旨应是帮助孩子热爱科学,在理解、内化知识的基础上关注对科学知识的创新和发现的激情,帮助幼儿获得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积极的思维习惯。比如在小班科学活动“纸盒叠叠乐”中,从大到小叠放纸盒是成功的关键点,但是,就有孩子始终掌握不了这一关键的技能,始终叠不出高高的纸盒楼房。但在叠放的过程中,其表现出的专注、不气馁的良好品质,也是非常有益的。有了这些良好的品质,汲取知识、走向成功将不再是难题。

3.手段过于复杂:3~6岁幼儿其思维特点是逐步形成具体形象思维,这时的幼儿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最需要通过与具体实物建立联系才能获得思维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的运用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并不是说教学方法、手段越多,就越能促进幼儿的思维,就越能获得能力的培养。过于复杂的教学手段,容易使孩子思维注意力受到影响,多变的环节、复杂的情景创设,刚开始可能会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引起孩子的兴趣,但是,如果幼儿长期处于精神亢奋状态下学习,最终容易导致精神与思维的疲劳,不利于幼儿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动静交替、主次分明、逻辑清晰的集体科学活动更能凸显教育的有效与价值。

4.活动过于概念化:以数学为例:数学是存在于生活中、并最终服务于生活的一门科学。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智慧的教师不是将科学知识概念化地传授给幼儿,而应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更多地帮助幼儿体验生活中运用科学的乐趣,初步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例如在大班数学教学“一寸虫”活动中,教师制作了标准的一寸虫测量尺,让孩子在操作过程中测量出不同的物体间的距离或长度。事实上,幼儿测量后获得这些距离和长度的准确数据并不重要,重要的应该是教师更应关注幼儿在开展测量活动中,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懂得测量为生活带来的是公平和便利等等内在的含义,这样活动才会更有价值。

面对这些误区和现象,我们能做的就是紧紧抓住《纲要》中提出的科学活动的内涵,关注幼儿实际需求和长远发展目标,树立明确的幼儿科学养成目标,促进幼儿的情感态度和探究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

二、有效关注科学教育的养成目标

由于幼儿年龄小、身心发展不完善、思维水平较低,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其养成目标可以关注以下几点:

1.关注活跃的兴趣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够使幼儿学习更加主动、积极。在数学活动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数学情景的创设来激发幼儿活跃的兴趣点。如设置具体有认知冲突的情景内容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兴趣、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幼儿解决问题的兴趣、设置一些幼儿相对丰富熟知的前期经验情景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设置一些开放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等等。在集体科学活动中,教师灵活地运用这些手段,开展适宜的情景性活动,能帮助幼儿从不同角度获得活跃的兴趣点,使科学活动更加有效、顺畅。如:在“爱猜迷的小怪物”活动中,教师创设的小熊为保护家人完成寻找国王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景,充分挑起了幼儿解决问题的兴趣点,在一个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了复合分类的认知,更为幼儿建立了“解决问题会带来快乐情绪体验”这样的思维习惯。

2.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观察力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判断力,尤其在科学活动中,良好的观察习惯更能帮助幼儿做出正确的判断。可以说,敏锐的观察力使科学探索过程更加精确、有效。作为教师,在集体科学活动过程中应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获得一定的观察方法:如按顺序观察、对比观察、细节观察、重点观察等等,也可在活动过程利用适宜的教具教材加强观察训练以提高幼儿观察能力。如在《好玩的纽扣》分类活动中,色彩鲜艳、形状各异的纽扣对孩子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怎样帮助孩子排除其他干扰,达到按一种或两种特征进行分类呢?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标志、提问等指导幼儿关注观察点开展观察活动,进而获得正确的分类判断。有目的的观察方法能够帮助幼儿获得更敏锐的观察能力。

3.建立强烈的求知欲:求知欲是幼儿愿意参与学习活动的起因,而强烈的求知欲更是是幼儿积极参与科学活动主要动力。集体科学活动中,教师通过适时、合理的教学问题的设置是激发幼儿的求知欲的良好手段。一个目标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引人思考的好问题更能促进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开拓幼儿思维的广度。如在“去秋游”数学活动中,教师创设了超市购物的情境帮助幼儿学习6的加法。其提出的问题情境是:“超市里有1元、2元、3元不等的商品,请你付钱购物,并且要把6元钱全部花完!”在提问过程中,教师运用系列问题帮助幼儿梳理了6的加法算式的多样:如“你买哪两样东西,可以编一道怎样的6的加法题?(解决两个数相加等于6的算式);如谁买了三样或四样东西?怎样编一道长长的题目?(分步运算复习巩固6以内的加法);又如我要买三样东西价格是一样的和我要买三样东西价格要都不一样的?(促进幼儿思维深度及通过运用提高幼儿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因此,在科学实践活动中,运用有效的设疑能够促进幼儿强烈求知欲的产生,对于保护幼儿求真、求知的良好科学素养有着积极推动的作用,需要教师不断探索。

4.提高清晰的表达力: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我们常常忽略思维的显性表达,而幼儿对探究活动及操作过程中思维想法的表达交流,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梳理思维运作的过程,巩固学习的内容,丰富他人的科学经验,更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倾听、分享的品质。以往,我们常把思维的表达集中在评价交流环节进行,其实,如果将幼儿的思维表达要求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环节,则能给科学教育活动带来更高的价值。例如在大班“爱猜谜的小怪物”活动中,幼儿根据条件猜测回答哪个是国王时,教师有意识地让回答幼儿说出是第几排第几个,无形中帮助幼儿巩固了序列关系;又如在大班数学“让谁先吃好”的活动中,教师非常注重数学语言精确性的养成:“高矮排序”不能说成口语中的“长短排序”;“倒着数”不能说成“倒数”;数量“多”与“少”的比较,不能说成是“大”与“小”的比较。有时还用上了统一的概念用词 ,如横排叫“排”,竖排叫“列”,遇到横向两组物体比较时,就使用“排与排的比较”;遇到纵向两组物体的比较时,就使用“列与列的比较”等等。

在科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教师随时抓住机会提供幼儿用语言表述思维轨迹的机会,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探索活动中,更能够帮助幼儿收获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思维能力。

《纲要》提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在科学活动中,我们只有不断审视科学活动的价值,不断领悟科学教育的带给幼儿的价值,走出误区、明确目标、采取策略,我们的科学教育才能更加有效、生动、富有内涵。

上一篇:浅谈幼儿文学作品欣赏存在的问题及引导方法 下一篇:浅谈瑞吉欧教育理念指引下的小班区角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