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时间:2022-10-06 05:20:16

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合理地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及直觉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使有关信息有序化,以产生积极的效果或成效。思想品德教学中所说的创新思维,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具有独特性、新颖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那么,在中学思想品德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创设教学情境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思维,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2.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和启发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挖掘学生创造的潜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潜质。在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提出问题、设置情景,学生利用网络等形式搜集资料,并利用多媒体将自己的观点展示出来,于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3.调动学生主观创造性。加大思想品德课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力度,尤其是思想品德课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整合,在调动学生主观创造性方面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培养学生质疑探索的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动脑思考。创设问题意识环境,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大胆质疑,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的提问,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探索的过程往往也是思维的创新过程。

二、更新教学方式

1.强化学生阅读。阅读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阅读是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的基础,学生借助语言来感知教材,初步了解教材内容,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是学生探索新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的动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特别注意对学生阅读的指导。把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能独立地分析、解决问题作为指导的重点。

2.教会学生听讲。听是学习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听就是要听新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一要注意听老师的讲解;二要注意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并能从中获得新的知识。把自己听到的知识与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这样才能使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系统、更全面,这样才能开拓学生的中学思想品德思维,使他们获得更多的信息。也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鼓励学生比老师做得更好。创新精神依赖于人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思考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在教学中注意贯彻独立性、民主性、主体性精神。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始终鼓励学生能够用自已的大脑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比教师做得更好。

4.构建高效课堂。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引入探究性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是非常必要的。 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加强“生生”“师生”合作交流,提高探究实效性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注意引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到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其创新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三、落实实践活动

1.结合学科特点写政治小论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有的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思想品德课最大的特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写一些小论文,思想理论水平提高很快,同时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帮助也很大。例如,2005年11月“神州六号”圆满升空。我就组织学生观看“神六”升空的录像剪辑,并提供给学生一些观点和材料,让学生自选论点、自拟题目写一篇小论文。学生的小论文写得都很精彩,题目也各异。“神六升空—中国升天梦的实现”“神州六号—中国向太空发出的最强音”“向科学家们致敬”等,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国国防事业、科学事业的飞跃发展,歌颂改革开放后,中国大地的巨大变化。不仅从理论上得到了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2.结合时事政治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要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仅仅靠课堂教学内容是远远不够的,人的认知视野应该是很宽广的。只有把学习的范围扩大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充实。

上一篇:小议初中语文问题教学法 下一篇:初中化学有效教学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