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叙事 彰显德育之功

时间:2022-10-06 04:50:07

校园叙事 彰显德育之功

从事几年的德育工作我发现:德育工作不只是教育教学中的渗透,不只是大型主题活动的熏陶,也不只是率先垂范的感染,还需要关注身边的小事,从小事中去彰显德育的大事去实现德育的目标,因为所谓大事,是无数小事沉淀积累起来的。开展校园叙事活动就是一种可操作、行之有效的方法。

很长一段时间,我注意观察学生上课、课间、上学、下学的举止言行,发觉学生身上有很多看似普通却内藏很多德育方面的课题值得研究。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我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在学校例会、课间和网络与学生、教师以及网上关注教育的同仁进行交流。通过这些交流,我认为开展校园叙事更能够彰显德育功能,而德育叙事主要体现在其情景性、主体性和生成性。

一、德育的情景性

德育工作通过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真实的道德情景和道德冲突,通过学生之间的交往,不仅把抽象的道德原理和规范以具体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对道德情景的自主判断能力,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和自觉的参与意识,这就有可能使学生的道德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念和品性,从而使学生在未来遇到相似的情景时,受到类似的触发而引起道德行为动机。学生在校内外的很多现象和场景,为我们德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提供了科学施教的机会。

校园内种植很多树木,点缀和绿化学校环境。我经常发现:不知什么时候,有的学生把食品包装袋和废纸塞到小树的枝叶间,在本来美观的小树上开放着的五颜六色的“小花”,很不雅观。于是,我写了一篇《小树为自己上面的“花朵”而哭泣》的叙事文章,在间操时进行了广播,建议同学们走到“戴花”的小树前伫足观看――“此时的小树是否美丽?”。结果反响很大,都认为这是懒惰、不文明的表现。于是,全体同学主动到小树身上摘“花朵”,仅一个课间时间,所有“花朵”被摘下,而且到目前为止,此类事情没再发生。

小小的“花朵”,让学生在美与丑的对比中明辨是非曲直。学生有了“不美”行为的情境,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这个情境去剖析、去讨论,让学生认识、感悟到他人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这样能够在将来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自觉地去寻找真、善、美。

二、德育的主体性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这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大多数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就是主要问题,就是学校、教师研究的主要课题。

学生课间、午休都急急忙忙到小卖部购买小食品,边走边吃,几乎成了一道“风景线”。我对学生和家长做过调查,虽然是农村小学,但几乎100%的家长都给孩子带零花钱,平均在3元以上,本应该用于吃午饭,但学生经常甚至是一贯挪用,用在买午饭的钱不足1/3,剩下的大都买了专家称为垃圾食品的小食品。家长对此情况了解,部分家长限制或阻止过,但收效甚微,怕自己孩子吃不饱,没办法只好提高标准,但孩子买小食品费用有增无减,家长实行经济制裁,又怕孩子宁可挨饿。对此,家长也无能为力。我与家长探讨、与学生交流。“为什么喜欢小食品?”“小食品营养价值高吗?”“宁可挨饿也买小食品值得吗?”“父母挣钱容易吗?”……“好吃”、“别人吃、我也想吃”……学生大都这样回答。至于营养价值和父母挣钱容易与否学生很少考虑。人们常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我在博客上发帖:如何帮助小学生远离垃圾食品?回帖者很多,帮我出了不少好点子。我很用心地写了一篇《远离垃圾食品,保护身心健康》的校园叙事,由现象进行分析,从身心健康、勤俭节约等方面探讨吃小食品的利与弊,号召班主任组织召开班队会进行讨论。之后,学生购买小食品的情况有所好转,但过了一段时间又出现反复,真可谓疑难顽症。再了解情况,学生自身的问题解决了一部分,还需要家长的支持和帮助。学校又下发了《致家长的一封信》,与家长探讨孩子吃小食品的害处,指导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远离垃圾食品。通过家校结合,情况有了一定的改观,但还没有彻底解决。广播、电视、广告、不良社会影响需要得到改变,特别是小食品广告,让孩子欲罢不能。让学生远离垃圾食品,才能够健康的成长,还需要社会担负起应担负的责任。

三、德育的生成性

课程改革提出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理念。德育也有预设和生成。尤其是让发生在学生身上不美的事生成“美丽”,来彰显德育的生成性。

冬天来了,学校在中心门口安设了塑料门帘子,学生上、下学必须用手掀起门帘子才能通过。无论年级高的、低的,步行的、推自行车的,各行其道、抢先而行,不仅出入缓慢,还伴随着安全隐患。为此,我写了一篇《伸出你的手,方便别人,快乐自己》的随感,打印发给各班,班主任指导学生阅读,进行讨论。再出入门洞时,高年级的学生都主动地给低年级的同学掀开门帘子,礼让他人先行。我趁热打铁,又写出一篇《再伸出你的“手”,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倡导帮助那些在学习上、生活中有困难的同学。于是,在班主任和班干部的倡导下,各班开展了帮扶困难学生的“我能为他人做点什么”活动。早晨让路远的同学到炉子旁边取取暖、为同学捐赠学习用品、为困难学生买双棉鞋等好人好事大量涌现。孩子们美好、善良的心灵需要我们教育者抓住机会去点拨、去培养,把握德育的最佳切入点,促成德育效果的形成,是教师作为管理者的责任。

校园德育叙事的积极作用促使我号召本校教师也加入到写校园叙事活动中:崔晶老师的《在劳动中成长》写独生子女在家不劳动,但在班级劳动过程中脏活累活抢着干,全班同学你追我赶,干得热火朝天,劳动任务保质保量,老师自己被同学们劳动热情而感动。是同学们热爱班级、团结友爱的情感使然,进而鼓励同学们关心班级、团结同学、增强集体荣誉感。五年一班已成为其他班级的榜样,多次受到学校的表彰。

与此同时,班主任指导中、高年级学生学写校园叙事。六年一班杨同学的《尊重他人,文明自己》从同学们课间说脏话现象写起,谈了说脏话的害处:首先是不尊重他人,其次也是反映出自己不文明。并且对说脏话的原因进行分析:有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学校原因。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最后倡导同学们提高个人修养,尊重同学、他人,做文明的好学生。文章入情入理,在班会课上进行讨论,反响很大。班主任推荐,在课间操时广播,全体学生产生共鸣,校园里以往骂人的现象很少发生。学生学写校园叙事,不但对学生自觉行为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广泛的影响,而且培养了其写作能力。

校园生活是丰富的,为校园德育叙事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德育是多样的,需要广大德育工作者去挖掘。我们的老师如果能就身边的小事去深入了解学生心灵深处的思想,去挖掘学生的内心世界,用心心相印的真教育去感染学生,引发他们的深思和共鸣,进行自我教育,相互教育,那么我们的德育工作就会具有无限魅力和良好的效果。

上一篇:浅谈班级管理中的评价 下一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