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量化考核的忧思

时间:2022-10-06 04:37:18

对教育量化考核的忧思

【摘要】教育改革尤其是观念的改革,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要实行真正的素质教育,尽快改革这种以分数为核心的教师评价体系。当前急功近利的心态只会让教育畸形!建立有利于素质教育发展的教师评价体系,必须从思路上超越原有的模式,有崭新的境界,评价的目的、性质、风格、手段、可操作性都有全新的突破,让教师回归教书育人的本质。

【关键词】教育量化考核 素质教育 评价 忧思 培养

我们目前使用的评价教师的办法――绩效考核,又叫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缩写为MBO)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于美国,以泰罗的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理论(特别是其中的参与管理)为基础形成的一套管理制度。

绩效考核的适用范围:主要适用于企业。如资本金融类企业、高科技企业、咨询、管理类企业、集团公司、商贸公司、制造业管理层等,并不适合公益类团体,如教育。

不能否认,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有很多教学水平高、师德高尚、对学生充满爱心的良师,但也有许多教师在现实考核的压力下,单纯追求分数。教师眼里只盯着学生分数,把学生物化,而不是当成一个有喜怒哀乐的活生生的人来对待。在排名考核的情况下,教师自然会把压力下移给学生,加剧应试教育之风,很多违背教育规律甚至弄虚作假的事情也由此发生。

教育是百年大计,千秋事业。教育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师生,不是面对工厂的机器,不是成群饲养的猪牛。可以说教育的德、智、体、美四个任务基本无法量化的。比如:我们说一个人的品德是80分,或者95分,这都是些什么概念呢?有多少意义呢?

一个人的体重可用重量单位来衡量,一个人的身高可用长度单位来衡量,一个人的智商也许也可用数值来衡量。但如果让你去寻找一个个准确的数值来衡量一个人的责任心、爱心、与人交往能力等等的多寡高低,你也许会愁眉不展、张口结舌,因为古往今来都不曾有过这样成功的先例。

既然如此,那用那些一个个看起来也许很细化,很科学,很公平的短期考察数值来评价一个人(教育者)对于另一群人(受教育者)的教育有效程度,恐怕就不免有些繁琐,有些武断,有些不公了!

以德育来说,一个人的品德、人格、心胸、信念、境界、心地等等如何量化?本来无法量化,而勉强、轻率、胡乱量化,一定是荒唐的。品德、人格、心胸、信念、心地(德育)没法量化,审美趣味、境界(美育)也没法量化,身心健康(体育)也很难准确量化。只有教学成绩(智育)是最容易量化的。

只要量化,就一定有偏废。因为教育的大部分目标,基本都无法量化,而最容易量化、最适于量化的,只有德智体美中的智育的一部分――知识部分(约占教育全部任务的八分之一)。那么,只要量化,最“准确”、最“可信”、最“有权威”、最“有分量”、最“重要”、最“受重视”的,当然就是教学成绩了。不管其他的项目占多大权重,都改变不了这一点。

所以,只要统考排队,那么即使规定教学成绩占10%,实际上也会成为90%,甚至100%的!因为教学成绩是一目了然的,是硬指标!其他项目无论占多么大的比重,都是模糊的,无形的,在今天的社会风气(或说文化背景下),都不会受到重视。

在这样的气氛中,谁还有那些“闲心思”搞素质教育?也就是说,只要还是统考排队,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老师眼里,不但没有丝毫积极的意义,反而成了“扰乱教学”的东西了!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题内容是全面落实课程方案(开齐开足课程,以达到学生全面发展)和“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回归到教书育人的教育本质。

而要想真正全面落实课程方案,首先要清除对全面落实课程方案的障碍、牵扯、干扰因素。这些牵扯干扰因素中,最严重最致命的就是统考排队的压力。首先要保证教师和学校从原来只看分数不看其他的管状视野中解脱出来,从考试竞争的巨大压力下解脱出来,才能顾及全面。只要允许考试排队,老师和学校就一定顾不得其他――对不考不排队的科目,谁还愿意开?对在考卷上看不见的学生品德,谁还重视?对考卷上反应不出来的学生健康,谁还顾得?对考卷上看不出来的审美能力,谁还管他?连激烈的考试排名还自顾不暇,遑顾其他?素质教育就完全成为一句空话!考试本是为了促进教与学的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的进步。当其变成了泯灭学习兴趣、工作激情的武器,教育的悲哀也就产生了――学生不再是学生,老师不再是老师,学校一个原本应该是飞扬心灵、树立精神的圣地,在老师和学生的心目中就变成了一个为了分数和排名而制造痛苦的地方,学习的快乐、工作的幸福感就再也无踪可循!

教育是个共生共存的事业,关系到引导社会和民族的未来,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倡导竞争、争夺,你争我夺,斤斤计较。有人那么欣赏“竞争机制”,其实都是浅见。请问一个家庭里,是儿子跟父亲竞争、丈夫跟妻子争斗,爷爷跟孙子计较,一个家庭里充满了竞争的火药味,这样就兴旺?本来家和万事兴,家庭如此,学校如此,团体如此,社会也如此,世界也如此,只是人们被贪心、烦恼争斗心所控制,恶习发作而已!

教书是为了育人,读书是为了做人,而不是为了与人竞争。就好比说,每个人都要吃饭,吃饭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身体所需的能量,而不是为了竞争显示我比你吃得多、吃得好,那样就偏离了吃饭的目的。而只要强调教学竞争,自然就顾不得别的。教学竞争是最深的根源。

当教育不再是为了育人,当教育成为分数竞争,教育成为政绩,教育成为排名,教育成了拼刺刀,教育成了你抢我夺教育一定已经堕落了!

现在考核对教育,已经不是促进和保障,而是束缚了教师,异化了教育,导致教育大部分功能被偏废。而大部分人还把它视如珍宝。

扰乱教育正常发展,导致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量化考核!是这个看似最公平的量化考核在推波助澜,使应试教育成猖獗之势,使教育中的大部分不适合量化的内容被偏废了,砍掉了教育了教育的膀子,使教育成为残缺不全的畸形!

我们更加严重地偏离了教书育人的教育本质!

人本来有善良的庄严的一面,也有恶的阴暗的一面。人心里显现什么与周围的气氛密不可分的。

最重要的是唤醒!是营造一种有益于唤醒人心光明面的气氛。

在考试排名的紧张焦虑的气氛中,教师的教学动力只剩下担心落后的恐惧心或者要压倒别人的贪心、争斗心,至于对学生终生命运的责任感,对国家民族命运的使命感,全都荡然无存。教师是这样的心态、心胸,教出来的学生会什么样?这还称得上教育吗?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气氛能使原来自私的人变得不自私,使平庸的人变得高尚。而我们目前的考核制度却正相反――那空前激烈、叫人喘不过气来的统考排队,那目光狭隘分分计较的考核,却使一个本来不自私的教师变得自私,使一个本来善良的教师变得狠毒,使一个本来志向高远的教师变得鼠目寸光,使一个本来心胸宽阔的教师变得心胸狭窄斤斤计较。

我觉得教育部门的领导,主要责任不是等着给老师打分,而是给老师指导、安慰、关怀,营造一种教育气氛,一种和谐的善意的教育气氛,一种教书育人的庄严氛围,唤起教师心中光明的一面:唤起教师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唤醒教师沉睡的使命感,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唤醒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庄严感(做父亲的,要为孩子的终生前途考虑,而不是只关心眼前可怜的几个分数啊)。使老师们真正感受到教书育人的充实快乐,实在感受到自己工作的价值,重新寻回教师职业的幸福感!而目前却只知道利用人性中阴暗自私的一面,而且不断地肯定强化突显这种自私狭隘的阴暗面,把所有教师都塑造成自私狭隘的人――请注意教师是来教育人的人啊!教师只有这样的心胸,那么教出来的学生是什么样,可想而知!

完全用工厂里的一套来管理教师,完全忘了以人为本,和谐,把教师当成毫无自觉能力的牲畜一样的人来管理,结果会如何?

评价不应过分量化,要人性化,目的在激励鼓励――绝不是仍然鼓励教师各争名利,斤斤计较――斤斤计较的老师能培养出心胸宽广的学生来吗?(可以想象,斤斤计较“师德给我打了多少分”的教师,还有几分高尚的师德?)

师德,靠量化考核的办法造就好的师德是不可能的,要靠唤醒!德行是内在自觉,内在的觉醒,外在的考核、逼迫不但不能唤醒本有的善,只能适得其反,把教师都引向名利,引向自私,使心量变窄,师德堕落。

唯有学校管理观念的彻底改变,中国的基础教育才有希望,中国的未来才有希望。

要实行真正的素质教育,尽快改革这种以分数为核心的教师评价体系。当前急功近利的心态只会让教育畸形!建立有利于素质教育发展的教师评价体系,必须从思路上超越原有的模式,有崭新的境界,评价的目的、性质、风格、手段、可操作性都有全新的突破,让教师回归教书育人的本质。

上一篇:初中体育合作学习浅议 下一篇:浅谈在主体性教学中的一些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