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茅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思考

时间:2022-10-06 02:26:02

思茅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思考

伴随城市化进程加快,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成为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进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一、思茅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

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区,山区面积占90%,总人口25.8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6万人,占总人口的48.82%,农村劳动力8.26万人,农村劳动力占农业人口的65%,全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超过2.8万人。2009年输出劳动力6539人,实现务工工资性收入6977.88万元。

二、思茅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思茅区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在培训工作中尚存诸多不足之处。

一是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培训机构不健全,宣传不够,群众对参加培训的认识不高,农民工就业培训意识淡薄。虽然阳光工程办公室及各培训基地加大了宣传力度。但影响面不广,培训普及不够,没有做好中长期的培训规划。没有相应的驻外办事机构,导致劳务输出信息不畅。供求矛盾突出。

二是劳动力素质偏低。生产效率高的非传统农业对于劳动力素质要求也比较高。而思茅区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60%,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偏低。非农劳动技能不高,就业时只能从事一般性的工种,就业范围狭窄,转移就业稳定率低,因而影响收入水平。

三是培训难度较大。农民“家乡宝”的思想观念短期内难以改变,他们不想离开土地,宁可在家受穷,也不愿外出打工,这就增加了培训难度,导致培训只能在小规模低层次上进行。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很难达到满意就业的目的。

四是对培训效果的追踪调查不够到位。阳光工程已实施6年。对培训转移后的优秀人物及先进事迹报导不够,对培训成效的跟踪调查和宣传不到位。

三、提高思茅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水平的对策

1.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加强领导,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针对思茅区农村经济不发达,生产条件差。农民生产组织化、规范化、规模化不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多的实际,齐抓共管,健全转移培训机构,把劳动力转移培训落实到实处。

2. 改变培训观念。大胆跳出“农门”,不再局限于种植、养殖技能培训,由过去单一的初级培训向综合性技能培训转变。重点抓好部分劳动力“离土不离乡”,发展“一村一品”的转移培训。一方面要适应当地发展需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发展需要进行培训。如:咖啡深加工、橡胶加工、蚕桑加工,乡村旅游等对口技能培训。另一方面要根据沿江、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及本地引进产业的用工需要,进行交通运输、家政服务、电子、餐饮等对口技能培训。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培训一定要符合农民需求,符合市场需要,符合用人、用工单位需要,以需定训,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培训内容。

3. 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技能资格鉴定相结合。随着国家就业准入制度的逐步实施,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时,应及时与劳动保障部门衔接合作,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进行培训,并与就业岗位准入制度结合起来。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通过考核,符合条件的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4. 增加政府投入,打造劳务输出产业发展的平台。各级政府应注重建立完善劳务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加强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的规范管理,出台必要的优惠政策。鼓励建立输出基地,开展有组织输出,增加对各级劳务输出机构建设的投入,将必要的工作经费和专项补贴列入财政预算。

5. 做好转移就业引导,实行学员就业跟踪服务。在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成立就业指导机构,加强与劳动保障部门以及职业介绍机构等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务协作关系。形成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同时对转移就业人员实行跟踪服务。树立典型。加强宣传,引导更多的农民转移就业。

上一篇:生鲜乳安全生产技术要点(一) 下一篇:补施微肥五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