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龚贤积墨山水画的临摹

时间:2022-10-06 01:29:09

论龚贤积墨山水画的临摹

摘要:龚贤是清代著名的山水画家,其绘画作品以积墨法为主,龚贤独特的绘画艺术风格和绘画理论对中国山水画创作具有指导性意义。本文通过解析龚贤的积墨山水画探讨龚贤积墨山水画的临摹。

关键词:龚贤;山水画;积墨法;临摹

1生平及艺术师承

龚贤(1619~1689),名贤,字岂贤,入清后别号半千,野遗,柴丈等。生于江苏省昆山县渡桥镇,是金陵八家之首。“野逸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足迹主要在江苏长江两岸,他的作品的蓝本主要是江南山川,表现丘陵,低山,平川的山水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其山水画的突出成就在其运用积墨手法塑造了自成蹊径的黑龚画风。此外,龚贤在绘画理论教学思想和方法等方面的探索对明清之后的中国画和绘画教学都有很大影响。

龚贤生逢乱世,正值明清改朝之际,他中年以前的生活极不安定,过着颠沛流离、贫困孤苦的生活。晚年隐居南京清凉山,主要靠卖画授徒为生。龚贤的山水画在师法传承上有着丰富而清晰的脉络“山水董源称鼻祖,范宽僧巨绳其武,复有营丘与郭熙…凡有师承不敢忘,因之一一书名甫。”这是他1674年56岁时书于《云峰图卷》后的一首长诗,把他所师承的自五代至明末的23人一一列名其上。这23人依次是董源、范宽、巨然、李成、郭熙、米芾、米友仁、高克恭、倪瓒、黄公望、王蒙、王跋、沈周、文征明、文嘉、唐寅、董其昌、李流芳、李永昌、恽向、邹之鲮、杨文骢、马士英,可以概略为:董巨、二米、倪黄、沈文、董其昌、即董其昌所倡导的正统:南宗、龚贤艺术发展的过程,经历了一个有文人画入手,然后回归到宋画风格的轨迹道路。最后完成了白龚_灰龚_黑龚的风格递进嬗变。

2龚贤成熟的绘画特征和成就

龚贤积墨法的确立,对他自己来说是由简到繁,由白到黑的大幅度变法。对当时画坛来说,则似乎是一种反潮流。他因此一举摆脱了对时流的依傍,卓然独立成家。龚贤是有傲骨的“性孤僻,与人落落难合”,但他并没有狂放之气。他的绘画正如他的为人。它始终是很实在的,一步步地往前。当他真有所得之时,不免会显露出他的傲骨。研究龚贤的艺术侧重点在他的晚期,即在他50岁以后的20年。他经历了国破家亡,漂泊谋生的艰苦磨难,他有了安定的创作环境。所有这些都是龚贤形成自己艺术风貌的条件。

龚贤成熟的绘画特征和成就:在传统上,追求神品和逸品的最高境界。即“综理宋元”“散而为逸品”。具体表现为追求宋元绘画的严谨结构和繁复的大章法。以董源巨然的法度为“本根”,用吴镇沈周的笔法为骨骼,二米高房山的墨法为血肉,兼以倪瓒黄公望的意趣为游戏。在这些借鉴,结合,改造中他出以己意,不无创造,造就自己的面貌。他的大作品,巨幅,大轴以及手卷等都追求神品的境界,大丘大壑,气势逼人。其手卷的表现力尤为突出,写尽山川奇境,极具深度,令人神往。册页则靠近逸品,虽有寥寥数笔者,然大都偏于严谨,以自然生活中的局部境界为目标,往往平中出奇,结合笔墨情趣,极耐玩味;对于自然,即所谓造化,龚贤的观察力和表现力都是超群的。他足迹所至主要在江苏长江两岸,他作品的蓝本,主要是江南山川,浑润华滋,云起烟生。当面对大自然,沉浸于其怀抱时,他会撇开一切他所崇拜的偶像,说出了:“我师造化,安知董黄”。他的创作离不开传统和自然。他之所以能发展传统,除了他对传统的深刻认识和综合使用外,十分重要的是“目尽山川之势”,从自然中获得无尽的题材,法度和灵感。他的新积墨法(包括干积、湿积、积笔和积墨)即“工笔米家山”的程式,无疑是他的创造了。而它的来源一是米家山的传统,二是自然山川阴晴变幻中光的感觉的启发,二者缺一不可。龚贤手卷创作的成功往往可以与册页相关联,他的着眼点既在于连绵不断的山山水水,形成整体的起伏和气势;又特别注重一个个具有典型意味的局部小景的深入刻画。

3对积墨法的理解

对于山水画,龚贤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正如他在《虚斋名画续录》卷三中将山水画的创作概括为四个基本的方面,即“一曰笔,二曰墨,三曰丘壑,四曰气韵。笔法宜老,墨气宜润,丘壑宜稳,三者得而气韵在其中矣。”他的山水画中极力突出笔墨的作用,用笔苍郁古朴,用墨浓重润郁。从龚贤的一生来看,其绘画作品从技法而言,主要是墨法,即龚贤所说的“笔丰墨健”以积墨法为主。龚贤的绘画风格大致可分为“白龚”和“黑龚”两种风格。他善用黑白对比的技法,前者简洁淡雅后者浓密苍茫。他在《半千课徒画说》中称:“非黑,无以显其白;非白,无以利其黑。”“白龚”风格是他笔法探索的成果,“黑龚”风格则是他多遍积墨的成功。“黑龚”的突出特色是用积墨法,层层积染。关于积墨法,偏重于树叶:“一遍点,二遍淡加,三遍染”,“三遍点完墨气犹淡,再加浓墨一层,恐浓墨显然外露,以五遍淡墨浑之”。线条阔绰而凝重,画山石以这种线条勾勒大体,再分具体结构,然后用墨,一遍又一遍地皴擦渲染。画树则要加七遍墨。他用墨润而不湿,层层积染,笔与笔之间留出间隙,愈积愈厚。正如他在《课图画稿》中总结的:“望之蓊郁而其中实叶分明者,燥湿得宜也。点燥而染湿,湿不掩燥,点浓而染淡,淡以活浓。”龚贤总结他这时画法心得:“笔尽笔法,墨求墨气,笔墨相得而画之能事毕矣。”

临摹时需要他特别注意的是,贡献创造的积墨法是有差别的。积墨法,包括干积法,湿积法和干湿并用法。在临摹过程中须仔细体会这种龚贤独创的反复点、染、皴、擦之法。如《溪山无尽图卷》,近乎满实的构图,含蓄浑厚的笔墨,生动熟练的笔法,既表现了江南山水的峰峦浑厚、草木华滋、湿润清新、光影明媚,又有北方山水千岩万壑、沉雄苍茫、大气磅礴、溪山无尽的感觉,最能体现“黑龚”的风格特点。细细体会,此画山体的刻画先用凝重简练的线条勾勒轮廓及内在结构纹理,然后用墨按结构皴染。笔墨所及,从浓到淡、从湿到干一遍遍的皴染积加。皴法相合,有出有入,有聚有散,有实有虚。山石皴法非常讲究笔路,每次皴笔之间为后面笔墨留有空间余地。第二遍,第三遍,一至数十遍多次积加,是山体浓黑透亮沦浑整体。山石之上的树木亦排列成组,犹如群舞者,左顾右盼,婆娑多情。树木干枝刻画颇具意象性,只有左右出枝,或皴杆或留白,树叶或点或线或双钩,与山体结合则增添了无数变化,生动而有序。整体画面由于干皴染充分,似有大气光影笼罩,而黑灰色调更似有铜铁质感。又如《夏山过雨图》,该图丛林、层峦皆经多遍,甚至近十遍皴染。龚贤对笔墨有独到见解,他认为积墨要“先干后湿,故外润而内有骨,若先湿后干,则死墨矣”《课图画稿》,还认为“墨气中见笔法,则墨气始灵,笔法中有墨气,则笔法始活。笔墨非二事也”。

参考文献:

[1] 陈沫龙,陈旭.龚贤[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 龚贤研究[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3] 刘墨.龚贤[M].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

[4] 萧平,刘宇甲.龚贤[M].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

[5] 中国古代名家作品丛书――龚贤(32开上、下册)[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陈立云(1988―),女,山东临沂人,陕西师范大学2011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美术学。

上一篇:我国需求不足的原因及政策建议 下一篇:浅析主观色彩在油画创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