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依恋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家访工作研究

时间:2022-10-06 12:08:48

亲子依恋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家访工作研究

摘 要 亲子依恋(即父母依恋)是“个体同母亲或者父亲结成的持久、强烈和亲密的情感联结,这种联结能使个体感觉安全和安慰”。大学阶段是人生的关键发展期之一,是从家庭走向社会,从依赖走向独立,由不太成熟的青少年向较为成熟的成年状态转变的阶段。大学生家访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联结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重要桥梁。做好大学生家访工作,要结合大学生家访需求,创新家访形式、把握家访特点、转变三个观念。

关键词 亲子依恋 大学生 家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鲍尔比的依恋理论

依恋(attachment)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鲍尔比(John Bowlby )提出的,鲍尔比在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基础之上对婴儿――父母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依恋的概念。依恋理论强调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在个体心理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依恋,通常是指个体和重要他人所结成的持久、强烈而亲密的情感联结,个体在这种联结中能感觉安全和安慰。

依恋类型。从20世纪80年代中叶到20世纪90年代中叶,依恋研究的类型从最初的儿童亲子依恋(即“对父母的依恋”)扩展到青少年父母依恋、青少年朋友依恋、成人父母依恋、婚恋依恋等类型。

亲子依恋。从发生学看,亲子依恋(即父母依恋)是个体成长过程中最早发生且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依恋关系。可以界定为“个体同母亲或者父亲结成的持久、强烈和亲密的情感联结,这种联结能使个体感觉安全和安慰”。

2大学生的亲子依恋

2.1大学生的父母依恋

对大学生而言,尽管从理论上讲他们有可能发展出朋友依恋、婚恋依恋等家庭外的依恋关系,但是,父母依恋对其在大学期间的成长依然至关重要,其原因至少包括:(1)父母仍然是个体的主要生活依靠;(2)在其他依恋关系尚未建立或受到破坏时,父母依恋可以持续满足个体的依恋需要;(3)父母依恋是其他依恋关系的模板。

2.2大学阶段

依恋理论的奠基者鲍尔比(Bowlby)认为,依恋是个体一生“从摇篮到坟墓”都有的一种似本能需要,不仅显现于幼年时期,而且在人生全程中都可以发现依恋现象。大学阶段是人生的关键发展期之一,是从家庭走向社会,从依赖走向独立,由不太成熟的青少年向较为成熟的成年状态转变的阶段。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考虑,家庭环境尤其是亲子关系对于这一阶段的孩子的个性形成依然具有重要影响。

3亲子依恋与大学生家访

3.1大学生家访的意义

家访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访即家庭访问,是教师与家长沟通情况,密切联系,共同关心与教育下一代的一种重要渠道。包括两个层面的沟通:一是学校要将学生的情况及时、准确地反馈给家长,听取家长的建议;二是家长要将学生的情况及时、准确地反馈给学校,听取学校的建议,最终实现共同教育的目的。

第一,大学生家访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的需求。家访工作一直是我国大中小学校开展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家访工作主要集中在中小学阶段,这种现状与家访对象所处的人生阶段有着重要联系。虽然从法律上来讲,大学生基本己处于成人阶段,但从身心发展来看,大学生依然处于正走向成熟但未完全成熟的阶段,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未完全成熟,还离不开学校的教育与家庭的引导。

第二,大学生家访符合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大学生家访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延伸至家庭,并获得家庭教育的支撑。

第三,大学生家访是深层次了解学生的有效渠道。学生从家庭中来,带着每一个家庭独特的烙印,了解学生家庭才能真正了解问题产生的根源,了解学生状态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如依恋理论认为,父母依恋模式是个体发展其他人际关系的起点和原型。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学生时,教师只有与父母的密切配合,才能找到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模式,才能顺利找到突破的方向。

3.2大学生家访的特点

第一,大学生家访工作具有连续性的特点。人的成长发展是逐步演变的过程,大学四年甚至在更长的时间里,人都在“发展――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展”中度过,大学生亦如此,因此大学生家访应贯穿大学生活整个阶段。

第二,大学生家访工作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如同美国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有不同阶段,而每一阶段都有必须完成的任务。大学生在四年中,也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每一阶段也有不同的重点,因此家访工作针对新生年级、毕业年级和中间年级的家访工作应各不相同。

第三,大学生家访对象的选择兼具普遍性和差异性的特点。从普遍性来讲,每一个学生都是潜在的家访对象。从差异性来讲,每个学生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的方面都各不相同。因此不同类别的学生,家访工作开展的时间、形式、内容均各不相同。

3.3大学生家访的对象

根据出现问题的不同,家访的对象包括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心理问题学生、单亲家庭学生、违纪学生等;根据身份的不同,家访的对象包括少数民族学生、特长生等;根据时间阶段的不同,家访的对象包括就业困难学生、毕业困难学生等。

3.4大学生家访的形式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各高校多是面对全国招生,生源地分散,数量众多,大学生的家访只有创新家访形式,才能达到一定的覆盖面,发挥家访的功效。

根据学生家庭远近,家访可采用面访、、电访、网访;根据家访目的不同,可以分为辅导员访问、行政人员访问(就业指导中心人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人员、组织部工作人员等)、学生代表访问;根据学生性格特点,可以分为集体访问和个别访问;根据家访需求,可以包括学校教师的“走出去”和家长的“请进来”;根据家访阶段时间选择不同,可以分为“新生家长见面会”和“毕业生家长座谈”等等形式。

4做好新时期大学生家访工作需要转变的几个观念

4.1作为家长,应转变“孩子进入大学就等于进入保险箱”的观念

大部分的孩子进入大学时正处于十八九岁的年龄阶段,这一阶段是他们成长、发展、改变的重要阶段。在依恋研究中发现,依恋是毕生的需要,而父母是青少年及成人初期的重要依恋对象。在这一阶段,亲子关系仍然是重要的支持源,父母若抱有“孩子进入大学就等于进入保险箱”的观念,将孩子完全交给学校教育,那么孩子接受到的将是不完善的教育,因此作为家长应积极主动地联系学校,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并配合学校的教育。

4.2作为教师,应转变“只有问题出现时才需要家访”的观念

家庭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也不是学校教育中解决问题的最后一根稻草,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师,在学生进校之初就应树立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在学生成长发展的每个阶段联合家长共同开展教育,而不是只等到问题来了才求助于家长,依赖家长。

4.3作为学校,应转变“家访只是辅导员的工作”的观念

新时期的高等教育是一个全员育人的时期,大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辅导员、任课教师的工作,还应是整个学院、整个学校的共同工作。应按照学校工作人员的不同分工,共同开展大学生的全过程、全方位的家访工作。

参考文献

[1] 曾晓强.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重庆工商大学,2009.

[2] 宋琼.高校辅导员家访创新模式研究和探索[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3(6).

上一篇:国内外铁矿球团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下一篇:浅析链路无关HID驱动程序